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一▪P2

  ..续本文上一页洹的道法。是那四种呢?就是对于佛陀有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法、僧有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圣戒,这些就是须陀洹的道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七九、本经叙说若成就四不坏净,则是须陀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有成就四法的人,当知就是须陀洹了。是那四法呢?就是对于佛陀有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法、僧有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圣戒。这样就叫做成就四法的人,当知就是须陀洹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像前面经文并不分别讲说那些人成就四法,如果要分别的话是这样: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成就四法的人,当知就是须陀洹。上举每一经的经文与前面说法一样。

  

  第八七九经注释:

  1、式叉摩尼:出家五众之一,译作学法女、正学女。据四分律卷四十八:童女十八岁者,二年学戒,年满二十则受比丘尼戒;若年十岁,曾出嫁者,须学戒二年,满十二岁才受戒。于其二年间,分别修学六法,且验知是否有妊,以试其修行真心。并经二年学法,始得出家学道。

  2、沙弥、沙弥尼:译作勤策男、勤策女,或求寂男、求寂女,为受十戒之出家男、女。

  

  八八○、本经叙说四种沙门果位。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种沙门的果位。是那四种呢?就是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八一、本经详说四沙门果。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种沙门的果位。是那四种呢?就是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怎样叫须陀洹果呢?就是已断除了三结(身见、戒取、疑结),这就叫做须陀洹果。怎样叫斯陀含果呢?就是已断除了三结,而且贪、瞋、痴三毒也变得薄弱了,这就叫做斯陀含果。怎样叫阿那含果呢?就是已断除了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取、疑结),这就叫做阿那含果。怎样叫阿罗汉果呢?假如他的贪欲已永远灭尽,瞋恚已永远灭尽,愚痴已永远灭尽,一切烦恼也都永远灭尽了,这就叫做阿罗汉果。」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八二、本经叙说比丘如在其处得四沙门果中之任一果的话,则尽形寿常念彼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在某个地方,有位比丘在那儿用功经行,得证四沙门果中的任一果位的话,那么那位比丘尽其形寿,常会忆念那个地方。」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前面「经行处」的经文所述,像这住处、坐处、卧处等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像这比丘,像这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等经。每一经都又分别有行处、住处、坐处、卧处四经,都与前面经文说法相同。

  

  八八三、本经叙说如四食之长养四大,众生得以安立;如是四不坏净亦能润泽众生之福德、善法,为长养安乐之食。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就如四种食能长养色身四大,使众生得以安立,助益于摄持身命。是那四种呢?就是抟食、触食、意思食、识食。同样地,也有四种能润泽福德、润泽善法,使人安乐之食。是那四种呢?所谓成就对于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此法就是润泽福德,润泽善法,使人安乐之食;以及对于法、僧有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圣戒,这些法也都是润泽福德,润泽善法,使人安乐之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八四、本经可参阅前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一样,差别的是:「成就对于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此法就是润泽福德,润泽善法,使人安乐之食;对于法有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所有听闻的正法内心喜欢爱念……乃至成就圣戒,这些法也都是润泽福德,润泽善法,使人安乐之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八五、本经叙说若于三宝起不坏净,行平等施,圣戒成就者,则福德、善法润泽,为安乐食。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面经文内容一样,差别的是:「成就对于佛陀坚定不移净信的话,就是润泽福德,润泽善法,使人安乐之食;或者对于法……;或者对于僧……;或者是于被悭吝垢秽所缠之众生处,其心能远离悭吝垢秽之众生,而多住于行解脱布施,常布施,乐于施舍,以平等心行布施,成就圣戒。这些法也都是润泽福德,润泽善法,使人安乐之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八五经注释:

  1、「若法……(若僧)……若悭垢缠众生所」:「若僧」二字为根据经意及南传相对经文而补上。

  

  八八六、本经叙说成就四不坏净,福德无量,是大功德聚数。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面经文内容一样。差别的是:「成就这四种润泽福德,润泽善法,使人安乐之食,那位圣弟子的功德果报不可称量,会得到他所应得的福利,他所应得的果报;然而那些众多福利,都会汇入于大功德积聚之数,就如前面「五河譬喻经」(见第八五三经)所说一样,乃至所说诗偈也相同。」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八七、本经叙说只要于佛、法、僧、戒之一,成就不坏净,缘此功德,身坏命终,即能受生天上,得须陀洹果。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四十位身色极妙的天子,在夜晚过后的晨朝,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当时,世尊告诉众天子说:「真好啊!真妙!诸位天子啊!你们都已成就了对于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法、僧坚定不移的净信,且成就了圣戒。」

  这时,有一位天子就从座席起来,整理了衣服,向佛陀顶礼,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已成就了对于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由于这样的功德,所以身坏命终之后,才受生于天上的。」

  有一天子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是对于法成就了坚定不移的净信,由于这样的功德,所以身坏命终之后,才受生到天上来。」

  有一天子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是对于僧成就了坚定不移的净信,由于这样的功德,所以身坏命终之后,才受生到天上来。」

  有一天子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是成就了圣戒,由于这样的功德,所以身坏命终之后,才受生到天上来。」

  当时,这四十位天子各自在佛前记说自己已得须陀洹果(初果)后,就隐没不见了。

  就如本经四十天子于佛前自记说一样,像这四百天子、八百天子、十千天子、二十千天子、三十千天子、四十千天子、五十千天子、六十千天子、七十千天子、八十千天子的经文,也都说这些天子各于佛前自己记说已得须陀洹果后,就隐没不见了。

  

  八八八、本经叙说应如月之行空,比丘亦应以不着、不缚、不染之心入于檀越(施主)家。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你们应该要如月亮那样的柔和,它不着、不缚、不染而行于虚空中;如新学的比丘一样,怀着惭愧,低声下气,摄心敛身,谨慎地进入檀越(施主)家。又如明眼人面对深渊而登上高峰一样,要摄心敛身地谨慎行动,很难快速前进。同样地,比丘应如月亮柔和,不着、不缚、不染而行于虚空中;也要如新学比丘一样,怀着惭愧,低声下气,摄心敛身,谨慎地进入檀越家中。那位迦叶比丘即能如月亮柔和,不着、不缚、不染地行于空中;也能如新学比丘一样,怀着惭愧,低声下气,无诸高慢,摄心敛身,谨慎地进入檀越的家中。又犹如明眼人面临着深渊而上高峰一样,能摄心敛身,谨慎正确观察而后前进。」

  佛陀问比丘们说:「你们意见怎样呢?像那一类的比丘才可以进入檀越家中呢?」

  众比丘回答佛陀说:「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希望您能广为解说!众比丘听闻之后,当会信受奉行。」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如果有比丘在于檀越家中,他的心能不系着于贪乐。对于檀越所得福利及所作功德,内心感到高兴,就像是自己所得所作一样,不生起嫉妒之心,也不会自我抬举,也不会轻视他人,像这类的比丘才可进入檀越家中。」

  这时,世尊就用手抚摸虚空,然后告诉众比丘说:「现在我这双手,是否有捉着虚空、缚着虚空、染着虚空呢?」

  比丘们答说:「没有,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比丘之法,要经常如此以不着、不缚、不染之心而入于檀越家中。也唯有迦叶比丘能以不着、不缚、不染之心而入于檀越家中。对于檀越所得福…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