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洹的道法。是那四種呢?就是對于佛陀有堅定不移的淨信,對于法、僧有堅定不移的淨信,成就聖戒,這些就是須陀洹的道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八七九、本經敘說若成就四不壞淨,則是須陀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有成就四法的人,當知就是須陀洹了。是那四法呢?就是對于佛陀有堅定不移的淨信,對于法、僧有堅定不移的淨信,成就聖戒。這樣就叫做成就四法的人,當知就是須陀洹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像前面經文並不分別講說那些人成就四法,如果要分別的話是這樣: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成就四法的人,當知就是須陀洹。上舉每一經的經文與前面說法一樣。
第八七九經注釋:
1、式叉摩尼:出家五衆之一,譯作學法女、正學女。據四分律卷四十八:童女十八歲者,二年學戒,年滿二十則受比丘尼戒;若年十歲,曾出嫁者,須學戒二年,滿十二歲才受戒。于其二年間,分別修學六法,且驗知是否有妊,以試其修行真心。並經二年學法,始得出家學道。
2、沙彌、沙彌尼:譯作勤策男、勤策女,或求寂男、求寂女,爲受十戒之出家男、女。
八八○、本經敘說四種沙門果位。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四種沙門的果位。是那四種呢?就是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八八一、本經詳說四沙門果。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四種沙門的果位。是那四種呢?就是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怎樣叫須陀洹果呢?就是已斷除了叁結(身見、戒取、疑結),這就叫做須陀洹果。怎樣叫斯陀含果呢?就是已斷除了叁結,而且貪、瞋、癡叁毒也變得薄弱了,這就叫做斯陀含果。怎樣叫阿那含果呢?就是已斷除了五下分結(貪、瞋、身見、戒取、疑結),這就叫做阿那含果。怎樣叫阿羅漢果呢?假如他的貪欲已永遠滅盡,瞋恚已永遠滅盡,愚癡已永遠滅盡,一切煩惱也都永遠滅盡了,這就叫做阿羅漢果。」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八八二、本經敘說比丘如在其處得四沙門果中之任一果的話,則盡形壽常念彼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在某個地方,有位比丘在那兒用功經行,得證四沙門果中的任一果位的話,那麼那位比丘盡其形壽,常會憶念那個地方。」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就如前面「經行處」的經文所述,像這住處、坐處、臥處等經文,也是同樣的說法。像這比丘,像這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等經。每一經都又分別有行處、住處、坐處、臥處四經,都與前面經文說法相同。
八八叁、本經敘說如四食之長養四大,衆生得以安立;如是四不壞淨亦能潤澤衆生之福德、善法,爲長養安樂之食。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就如四種食能長養色身四大,使衆生得以安立,助益于攝持身命。是那四種呢?就是抟食、觸食、意思食、識食。同樣地,也有四種能潤澤福德、潤澤善法,使人安樂之食。是那四種呢?所謂成就對于佛陀堅定不移的淨信,此法就是潤澤福德,潤澤善法,使人安樂之食;以及對于法、僧有堅定不移的淨信,成就聖戒,這些法也都是潤澤福德,潤澤善法,使人安樂之食。」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八八四、本經可參閱前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的話,就如前經一樣,差別的是:「成就對于佛陀堅定不移的淨信,此法就是潤澤福德,潤澤善法,使人安樂之食;對于法有堅定不移的淨信,對于所有聽聞的正法內心喜歡愛念……乃至成就聖戒,這些法也都是潤澤福德,潤澤善法,使人安樂之食。」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八八五、本經敘說若于叁寶起不壞淨,行平等施,聖戒成就者,則福德、善法潤澤,爲安樂食。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的話,就如前面經文內容一樣,差別的是:「成就對于佛陀堅定不移淨信的話,就是潤澤福德,潤澤善法,使人安樂之食;或者對于法……;或者對于僧……;或者是于被悭吝垢穢所纏之衆生處,其心能遠離悭吝垢穢之衆生,而多住于行解脫布施,常布施,樂于施舍,以平等心行布施,成就聖戒。這些法也都是潤澤福德,潤澤善法,使人安樂之食。」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八五經注釋:
1、「若法……(若僧)……若悭垢纏衆生所」:「若僧」二字爲根據經意及南傳相對經文而補上。
八八六、本經敘說成就四不壞淨,福德無量,是大功德聚數。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的話,就如前面經文內容一樣。差別的是:「成就這四種潤澤福德,潤澤善法,使人安樂之食,那位聖弟子的功德果報不可稱量,會得到他所應得的福利,他所應得的果報;然而那些衆多福利,都會彙入于大功德積聚之數,就如前面「五河譬喻經」(見第八五叁經)所說一樣,乃至所說詩偈也相同。」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八八七、本經敘說只要于佛、法、僧、戒之一,成就不壞淨,緣此功德,身壞命終,即能受生天上,得須陀洹果。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四十位身色極妙的天子,在夜晚過後的晨朝,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
當時,世尊告訴衆天子說:「真好啊!真妙!諸位天子啊!你們都已成就了對于佛陀堅定不移的淨信,對于法、僧堅定不移的淨信,且成就了聖戒。」
這時,有一位天子就從座席起來,整理了衣服,向佛陀頂禮,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已成就了對于佛陀堅定不移的淨信,由于這樣的功德,所以身壞命終之後,才受生于天上的。」
有一天子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我是對于法成就了堅定不移的淨信,由于這樣的功德,所以身壞命終之後,才受生到天上來。」
有一天子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我是對于僧成就了堅定不移的淨信,由于這樣的功德,所以身壞命終之後,才受生到天上來。」
有一天子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我是成就了聖戒,由于這樣的功德,所以身壞命終之後,才受生到天上來。」
當時,這四十位天子各自在佛前記說自己已得須陀洹果(初果)後,就隱沒不見了。
就如本經四十天子于佛前自記說一樣,像這四百天子、八百天子、十千天子、二十千天子、叁十千天子、四十千天子、五十千天子、六十千天子、七十千天子、八十千天子的經文,也都說這些天子各于佛前自己記說已得須陀洹果後,就隱沒不見了。
八八八、本經敘說應如月之行空,比丘亦應以不著、不縛、不染之心入于檀越(施主)家。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你們應該要如月亮那樣的柔和,它不著、不縛、不染而行于虛空中;如新學的比丘一樣,懷著慚愧,低聲下氣,攝心斂身,謹慎地進入檀越(施主)家。又如明眼人面對深淵而登上高峰一樣,要攝心斂身地謹慎行動,很難快速前進。同樣地,比丘應如月亮柔和,不著、不縛、不染而行于虛空中;也要如新學比丘一樣,懷著慚愧,低聲下氣,攝心斂身,謹慎地進入檀越家中。那位迦葉比丘即能如月亮柔和,不著、不縛、不染地行于空中;也能如新學比丘一樣,懷著慚愧,低聲下氣,無諸高慢,攝心斂身,謹慎地進入檀越的家中。又猶如明眼人面臨著深淵而上高峰一樣,能攝心斂身,謹慎正確觀察而後前進。」
佛陀問比丘們說:「你們意見怎樣呢?像那一類的比丘才可以進入檀越家中呢?」
衆比丘回答佛陀說:「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憑依。希望您能廣爲解說!衆比丘聽聞之後,當會信受奉行。」
佛陀告訴衆比丘說:「你們要仔細地聽!好好地思考!我將爲你們解說。如果有比丘在于檀越家中,他的心能不系著于貪樂。對于檀越所得福利及所作功德,內心感到高興,就像是自己所得所作一樣,不生起嫉妒之心,也不會自我擡舉,也不會輕視他人,像這類的比丘才可進入檀越家中。」
這時,世尊就用手撫摸虛空,然後告訴衆比丘說:「現在我這雙手,是否有捉著虛空、縛著虛空、染著虛空呢?」
比丘們答說:「沒有,世尊!」
佛陀告訴比丘們說:「比丘之法,要經常如此以不著、不縛、不染之心而入于檀越家中。也唯有迦葉比丘能以不著、不縛、不染之心而入于檀越家中。對于檀越所得福…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