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叁十一
八七叁、本經敘說世尊告諸釋氏,于法齋日及神足月應受持齋戒,修諸功德。(若又能直心,不谄不幻,接受佛陀教化),則能得喜樂,成就二種果位。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迦毗羅衛國的尼拘律園裏。那時,有衆多的釋迦族人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
當時,世尊告訴衆釋迦族人說:「各位釋迦族人們!你們在法齋日及神足月時,是否有受持齋戒,修作功德呢?」
衆釋迦族人答佛陀說:「世尊啊!我們在那些齋戒日,有時有受持齋戒,有時沒有;在神足月裏,有時有受持齋戒,修作諸功德,有時又沒有。」
佛陀告訴衆釋迦族人說:「各位釋迦族人們!你們這樣做是不能獲得善利的,你們可說是驕慢的人、煩惱的人、憂悲的人、惱苦的人了。你們爲什麼在那些齋戒日裏,有時能受持齋戒,有時就不能呢?在神足月裏,爲什麼也是有時能受持齋戒,修作各種功德,有時就不能呢?各位釋迦族人們!譬如人們追求財利,每天不斷地增長,一天積一錢,二天積兩錢,叁天積四錢,四天積八錢,五天積十六錢,六天積叁十二錢,就像這樣,這個人每日都不斷地增長財利,到了八天、九天,乃至一個月後,他的錢財不就變得增多了嗎?」
有一位長者回答佛陀說:「是的,世尊!」
佛陀告訴釋迦族人說:「怎樣呢?各位釋迦族人們!像這個人他的錢財不斷地增加,自然他將會獲得錢財的增加。然而想要使我于十年之中,身心一向喜樂,且樂于多住禅定中,這樣是否能獲得呢?」
釋迦族人答說:「不能,世尊!」
佛陀告訴釋迦族人說:「那麼是否能獲得九年、八年、七年、六年、五年、四年、叁年、二年、一年的喜樂,且內心樂于多住禅定中呢?」
釋迦族人答說:「不能,世尊!」
佛陀告訴釋迦族人說:「且擱置年歲不談,是否能獲得十月、九月、八月,乃至一月的喜樂,內心樂于多住禅定中呢?又暫置一個月不說,是否能獲得十日、九日、八日,乃至一日一夜的喜樂,內心樂于多住禅定中呢?」
釋迦族人答說:「不能,世尊!」
佛陀告訴釋迦族人說:「我現在告訴你們,在我聲聞弟子當中,有心地正直的人,他不谄媚,也不迷惑。我對于那個人,給予十年的教化,因爲這樣的因緣,那位弟子就能經百千萬歲,一向喜樂,內心樂于多住禅定,是能如此的!且又暫置十年不談,或者是九年、八年、乃至一年;或者是十月、九月,乃至一月;或者是十日、九日,乃至一日一夜,只要接受我的教化,到了明天早晨,我能使他得到殊勝的進境。在早晨教化他,乃至到了日暮時,也能使他得到殊勝的進境。因爲這樣的因緣,就能得到百千萬歲的一向喜樂,內心樂于多住禅定中,成就二種果位,或者是斯陀含果,或者是阿那含果,因爲那位弟子先已得到了須陀洹果的緣故。」
釋迦族人告訴佛陀說:「慈悲的世尊啊!我們從今日起,對于一切齋戒日當會修持齋戒,乃至修持八關齋戒;也要于神足月時受持齋戒,隨力而布施,修作諸功德。」
佛陀告訴釋迦族人說:「真好啊!各位釋迦族人們!這是真實重要的事!」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當時衆釋迦族人聽聞了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第八七叁經注釋:
1、雜阿含經卷第叁十一:佛光阿含藏注雲:「本卷爲麗本卷第四十一,今依印順長老所編次序改爲卷叁十一」。
2、瞿昙:釋迦族之姓。此指諸釋迦族人。
3、法齋日:每半月末日及六齋日可受持八戒齋之日也,持此戒時,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身不塗飾香鬘及不觀聽歌舞、不于高廣床座坐眠、不非時食。
4、神足月:又稱神變月,爲正、五、九等叁個長齋月之異名。在此叁個月中,諸天以神足巡行四天下,故稱神足月或神變月。
八七四、本經敘說世尊教衆多釋氏教誡疾病困苦優婆塞、優婆夷時,應教授其成就對叁寶的淨信,並舍去一切顧戀貪欲,而希求涅槃。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迦毗羅衛國的尼拘律園裏。
那時,有衆多的釋迦族人集聚在論議堂裏,他們在這裏議論著。當時,有釋迦族人告訴釋氏難提說:「我有時候會去拜見如來,恭敬供養他,有時候就不去了;有時候我也會去親近供養那些有知識的比丘,有時候也就不去了。我也不知道具有智慧的優婆塞,對于智慧尚未究竟的優婆塞、優婆夷疾病困苦時,到底要如何說法來教化、教誡他們?現在我們應該一起去拜見世尊,拿這問題來請教他,如果世尊有所教導的話,我們就應該要信受奉行。」
那時,難提和衆釋迦族人就一起到世尊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我們衆釋迦族人集聚在論議堂裏,在作議論時,有釋迦族人告訴我說:『難提啊!我們有時候會去拜見如來,恭敬供養他,有時候就不去了;有時候我們也會去拜見那些有知識的比丘,親近供養他們,有時候也就不去了。……就這樣地廣爲解說,乃至如果佛陀有所教誡時,就應該要信受奉行。』我們今天就 請問世尊,有智慧的優婆塞,對于智慧尚未究竟的優婆塞、優婆夷疾病困苦時,應該如何說法去教化、教誡他們呢?」
佛陀告訴難提說:「有智慧的優婆塞應當去到被疾病所困而智慧尚未究竟的優婆塞與優婆夷處,用叁種稣息處(恢複精神元氣之法)來教授他說:『仁者啊!你應當成就對于佛陀堅定不移的淨信,以及對于法、僧堅定不移的淨信。』用這叁種稣息處教授他後,應該再問他說:『你是否會顧念父母呢?』他如果會顧念父母的話,就應教導他舍棄,應告訴他說:『你顧戀父母就能活下去的話,那麼就可以去顧戀;可是既不能由顧戀而得以活下去的話,那麼還顧念什麼呢?』他如果說已不顧戀父母的話,那麼就應隨喜地贊歎他。應再問他說:『你對于妻子、奴仆、錢財諸物等,是否會有顧念呢?』如果他答說會顧念,就應教導他舍棄,就如舍棄顧戀父母之法一樣;如果他答說不會顧念的話,就應隨喜地贊歎他。然後再問他說:『你對人間的五欲是否會顧念呢?』如果他答說會顧念的話,就應當告訴他說:『人世間的五欲(色、聲、香、味、觸)如惡露不淨,會敗壞發臭的,比不上欲界天上勝妙的五欲。』要教導他舍離人世間的五欲,而志願希求天上的五欲。如果他又說已經遠離了人世間的五欲,先前已能顧念天上勝妙五欲的話,就應隨喜贊歎他,然後又告訴他說:『天上的勝妙五欲也是生滅無常、令人苦惱、不實際、會變壞之法,諸天之上還有有身的色界,勝過欲界天上的五欲。』如果他答說已舍棄了顧念天上的五欲,而顧念那有身色界勝欲的話,就應隨喜贊歎他。然後又教導他說:『那有身色界的勝欲,也是生滅無常,會變壞之法,另有一種諸行息滅,得到涅槃,出離之樂,你應當舍離對于有身色界的顧念,而希求涅槃寂滅之樂,這才是最上等、最殊勝的安樂。』那位聖弟子如果已能舍離對有身色界的顧念,而樂于涅槃的話,就應歡喜贊歎他。就像這樣,難提啊!那位聖弟子經如此先後依次教誡、教授後,就能使他不會生起欲染的煩惱,證得涅槃,就好象比丘百歲壽命後,得到解脫涅槃一樣。」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釋氏難提等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第八七四經注釋:
1、稣息處:呼吸之法謂之稣息,即獲得元氣之法。若淨信叁寶時,亦可獲得精神力,故喻之爲稣息處。
2、惡露:謂身上不淨之津液,如膿血屎尿等。惡,憎厭。露,津液。
八七五、本經敘說世尊告訴菩提,莫言與世尊爲親屬故得善利,具足四不壞淨方爲善利。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迦毗羅衛國的尼拘律園中。
那時,有位釋迦族人,名叫菩提,他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告訴佛陀說:「真幸運!世尊啊!能出生成爲世尊的親屬,我們很快地就得到了善利。」
佛陀告訴菩提說:「你不可這樣說:『我得到了善利,是因爲和世尊是親屬的緣故。』菩提啊!所謂善利的意義,就是對于佛陀有堅定不移的淨信,對于法、僧也有堅定不移的淨信,成就聖戒的意思。所以,菩提啊!你應該這樣修學:我將對于佛陀有堅定不移的淨信,對于法、僧有堅定不移的淨信,成就聖戒。」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釋氏菩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八七六、本經敘說聖弟子若成就四不壞淨,則諸天必于天上爲之記說來生天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迦毗羅衛國的尼拘律園中。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聖弟子能夠成就對于佛陀堅定不移的淨信,這時,那些先前由于已成就對佛陀堅定不移淨信的因緣,而得往生諸天的人,都會很歡喜的贊歎說:『我因爲已成就對于佛陀堅定不移淨信的緣故,所以才受生到這天上的善道來。那位聖弟子現在能成就對于佛陀堅定不移的淨信,由這因緣,也將會來受生到這善道的天上。』對于法、僧如果有堅定不移的淨信,成就聖戒,也是同樣地說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八七七、本經敘說四種須陀洹道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四種須陀洹(初果、預流果)的道法│親近善男子、聽聞正法、內心正確思惟、依照法的次第去修習。」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八七八、本經敘說成就四不壞淨,是須陀洹之道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四種須陀…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