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P3

  ..续本文上一页陀坚定不移的净信、对法坚定不移的净信、对僧坚定不移的净信,以及成就圣戒。」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舍利弗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八五五经注释:

  1、入流分:即预流支,进入圣流之支分。

  2、法次法向:亦作「法随法行」。即依道法次第而行。

  3、入流者:已入圣道之圣者,即须陀洹果。

  

  八五六、本经叙说阿难告诉舍利弗,若断除四恶法,成就四不坏净,则如来为彼记说得须陀洹果。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舍利弗尊者去到阿难尊者住处,互相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舍利弗尊者告诉阿难尊者说:「想要向您请问,不知您是否有空为我解说?」

  阿难尊者告诉舍利弗说:「你就随意发问吧!我知道的话当会回答。」

  舍利弗问阿难尊者说:「到底要断除几种恶法,如来、应供、等正觉才会以他的所知所见,记说那个人得到须陀洹果(预流果、初果),不会堕入三恶道中,决定趋向正觉,最多只要在人、天往返受生七次,就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呢?」

  阿难尊者告诉舍利弗尊者说:「要断除四种恶法,成就四种善法,如来、应供、等正觉才会记说那个人得到了须陀洹果,不会堕入恶道中,决定向于正觉,最多只要在人、天往返受生七次,就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是那四种呢?就是圣弟子对于佛陀的不信,已断已知,而成就了对于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法、僧的不信,以及受持恶戒,他也都已断已知,而成就了对于法、僧坚定不移的净信,以及成就圣戒。断除了这四种恶法,成就四种善法的话,如来、应供、等正觉就会以他的所知所见,记说那个人得到须陀洹果,决定会正向于正觉,最多只要在人、天往返受生七次,就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

  阿难尊者又告诉舍利弗尊者说:「就像这样,断除这四种恶法,成就四种善法,如来、应供、等正觉就会以他的所知所见,记说他得到须陀洹果,决定会正向于正觉,最多只要在人、天往返受生七次,就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

  当时,这二位正士互相论议后,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八五六经注释:

  1、尊者舍利弗语尊者阿难:南传巴利本作阿难去请教舍利弗,而舍利弗为其解说问题,宾主与北传互易。

  

  八五七、本经叙说若离五恶,则于三宝不生疑惑,能如实知见圣道,究竟苦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比丘休止五种恐怖、怨怼,决定对于三事不生疑惑,如实知见贤圣正道的话,那位圣弟子自己就能记说:『我已断尽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得到了须陀洹果,不再堕于恶道中,决定正向于正觉,最多只要在人、天往返受生七次,就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

  怎样叫休止五种恐怖、怨怼呢?就是由于杀生罪的怨怼因缘就会生起恐怖;如果远离杀生的话,就能休止那由杀生罪的怨怼因缘而生起的恐怖。由于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等罪的怨怼因缘就会生起恐怖;如果远离那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等罪之怨怼的话,就能休止恐怖的因缘,这样就叫做休止了由于罪恶的怨怼因缘而生起的五种恐怖。

  怎样叫决定对于三事不生起疑惑呢?就是决定对于佛远离疑惑,决定对于法、僧远离疑惑,这样就叫做决定对于三法远离疑惑。

  怎样叫如实知见圣道呢?就是如实知见这苦的真理,也如实知见这苦生起的真理、这苦寂灭的真理、这苦寂灭途径的真理,这样就叫做如实知见圣道。

  如果能休止这五种罪恶的怨怼而生起的恐怖,决定对于三宝远离疑惑,也能如实知见圣道的话,那么这位圣弟子就能自己记说:『我已断尽地狱恶道,也断尽畜生、饿鬼恶道,得到须陀洹果,不再堕于恶道中,决定会正确地趋向正觉,最多只要在人、天往返受生七次,就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五八、本经叙说所谓如实知见圣道,就是指知见八圣道、十二支缘起。

  我听闻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内容一样,差别是:「怎样叫如实知见圣道呢?就是指如实知见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 

  其次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差别的是:「怎样叫如实知见圣道呢?就是指如实知见十二支的缘起法。就如所说的:由于有此事存在的因缘,所以就会有此事的存在;由于有此事生起的因缘,所以就会有此事的生起。如由于无明而有妄行,由于妄行而生业识,由于业识而生名色,由于名色而生六入处(六根),由于六入处而生觉触,由于觉触而生感受,由于感受而生贪爱,由于贪爱而生执取追求,由于执取追求而招感未来果报,由于招感未来果报而有来世的再生,由于再生,所以就有老、病、死、忧、悲、恼苦,这样就叫做圣弟子如实知见圣道。」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五九、本经叙说四不坏净为众生生天之道。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种生于诸天的道法,能使还未清净的众生得到清净,已得清净的众生使他更为清净。是那四种呢?就是圣弟子对于佛陀有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法、僧有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圣戒,这样就叫做四种生于诸天的道法,它能使还未清净的众生得到清净,已得清净的众生使他更为清净。」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六○、本经叙说修习四不坏净为生于诸天之道。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种生于诸天的道法。是那四种呢?就是圣弟子忆念如来之事,如此说:他是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对这些如来事生起随喜心;心随喜后,内心就会欢悦;心欢悦后,身体就得轻安,身体得轻安后,就能觉受快乐;觉受快乐后,就能入于三昧禅定;入三昧禅定后,圣弟子这样地修学:什么是生于诸天的道法呢?他又这样想着:我听说没有瞋恚是上生诸天的道法。于是又想着:我从今天起,对于世间无论是恐怖或安乐的事,都不生起瞋恚,我自己只当受持纯一圆满清净,能生于诸天的道法。这就是第一种生于诸天的道法,它能使还未清净的众生得到清净,已得清净的众生使他更为清净。

  其次,比丘啊!圣弟子要忆念正法之事,所谓如来讲说的正法、戒律,能使人于现世中远离一切炽热的烦恼,不待时间,就能通达涅槃境地,即身而观察,缘于自己而觉知。如此地知道法事后,内心就会生起随喜;心能随喜后,身体就会得到轻安;身得轻安后,就能觉受快乐;觉受快乐后,就能入于三昧禅定;入三昧禅定后,圣弟子这样地修学:什么是生于诸天的道法呢?他又这样想着:我听说没有瞋恚是上生诸天的道法,我从今天起,对这世间无论是恐怖或安乐的事,都不生起瞋恚,我应该受持纯一圆满清净,能生于诸天的道法。这就是第二种生于诸天的道法。

  其次,比丘啊!要对于僧之事生起正念,所谓世尊的出家弟子,心性正直,有正向,是我们所应恭敬、尊重、供养的人,这是世间无上的福田。他能这样对于一切僧事正确地忆念后,内心就会生起随喜;心能随喜后,就会得到欢悦;得到欢悦后,身体就会得到轻安;身得轻安后,就能觉受快乐;觉受快乐后,就能入于三昧禅定;入三昧禅定后,圣弟子这样地修学:什么是生于诸天的道法呢?他又这样想着:我听说诸天没有瞋恚,这是上生诸天的道法,我从今天起,对于世间一切无论恐怖或安乐的事,都不生起瞋恚,我只应该受持纯一圆满清净,能生于诸天的道法。这就是第三种生于诸天的道法。

  其次,比丘啊!圣弟子自己要忆念所有戒律之事,要随时忆念说:我在此不缺戒法、不污戒行、不杂戒律,戒是明智的人所赞叹,有智慧的人不厌戒行。对于这些戒律之事能正确忆念后,内心就会生起随喜;心得随喜后,就会生起欢悦;得到欢悦后,身体就会得到轻安;身得轻安后,就能觉受快乐;觉受快乐后,就能入于三昧禅定;入三昧禅定后,圣弟子这样地想着:什么是生于诸天的道法呢?他又这样想着:我听说诸天没有瞋恚,这是上生诸天的道法,我从今天起,对于世间一切无论恐怖或安乐的事,都不生起瞋恚,我将受持纯一圆满清净,能生于诸天的道法。这就是第四种生于诸天的道法,它能使还未清净的众生得到清净,已得清净的众生使他更为清净。」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六一、本经意同前经,为前经之省文。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种生于诸天的道法,能使还未清净的众生得到清净,已得清净的众生使他更为清净,是那四种呢?就是圣弟子忆念如来之事,如此说:他是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他这样地忆念如来之事后,就能断除邪恶的贪欲,以及断除内心邪恶不善的过恶。由于忆念如来,所以内心会生起随喜;心随喜后,内心就会欢悦;心欢悦后,身体就得轻安;身体得轻安后,就能觉受快乐;觉受快乐后,就能入于三昧禅定;入三昧禅定后,圣弟子这样地修学:什么是生于诸天的道法呢?他又这样想着:我听说没有瞋恚是上生诸天的道法。我从今天起,对于世间一切无…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