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论是恐怖或安乐的事,都不生起瞋恚,只应当受持纯一圆满清净,能生于诸天的道法。就像这样,对于法、僧、成就圣戒等事,也是同样的说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六二、本经意同前经、唯经句有些微差异而已。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种生于诸天的道法,能使还未清净的众生得到清净,已得清净的众生使他更为清净。是那四种呢?就是圣弟子忆念如来之事,如此说:他是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圣弟子忆念如来之事后,他的心就不会被贪欲所缠缚,也不会被瞋恚、愚痴所缠缚,他的心会很正直。忆念如来之事,这位圣弟子就能得到正法的流水,得到真义的流水,得到忆念如来利益的随喜;心得随喜后,就会生起欢悦;得到欢悦后,身体就会得到轻安;身得轻安后,就能觉受快乐;觉受快乐后,就能入于三昧禅定;入三昧禅定后,圣弟子这样地修学:什么是生于诸天的道法呢?他又这样想着:我听说没有瞋恚是上生诸天的道法。我从今天起,对世间一切事物都不生起瞋恚,只受持纯一圆满清净,能生于诸天的道法。就像这样,对于法、僧、成就圣戒等事,也是同样的说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六三、本经叙说四不坏净为法镜。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现在将讲说法镜经,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讲说。什么是法镜经呢?就是圣弟子对于佛陀有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法、僧有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圣戒,这样就是法镜经。」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六三经注释:
1、法镜:四不坏净是法镜,大法能照物,故以镜譬之。
八六四、本经叙说四位出家、在家弟子命终,世尊为记说其往生之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众多的比丘穿著法衣,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里乞食。乞食的时候,他们听到难屠比丘逝世了,难陀比丘尼逝世了,善生优婆塞逝世了,善生优婆夷也逝世了。乞食完毕,他们回到精舍,收好了衣钵,洗完脚后,去到佛陀住处,向世尊顶过礼,退坐一边,向佛陀问说:「世尊啊!我们今天早晨进入舍卫城乞食的时候,听到难屠比丘、难陀比丘尼、善生优婆塞、善生优婆夷已经逝世了。世尊啊!他们四人逝世后,应是往生何处呢?」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那难屠比丘及难陀比丘尼已灭尽了一切烦恼,得到无烦恼的清净心解脱与智慧解脱了,他们在现世里已自知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至于善生优婆塞和善生优婆夷也已断尽了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取、疑结),得到阿那含果(三果),他们将会受生于天上而后进入涅槃,不再还生此世了。」
这时,世尊又告诉众比丘说:「我现在将为你们讲说法镜经,就是要对于佛陀有坚定不移的净信,……乃至成就圣戒,这就叫做法镜经。」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六五、本经宜参阅前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就如前经所详述的一样,差别的是:「有一位比丘、一位比丘尼、一位优婆塞、一位优婆夷逝世了,世尊也是如前经一样的为他们记说。」
[ACER1]
八六六、本经叙说有众多比丘闻诸优婆塞命终,问佛陀彼等当生何处,如来告以此问徒劳,因有生必有死,乃合缘起法则,教之修四不坏净。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那梨迦聚落的繁耆迦精舍里。那时,那梨迦聚落有很多人逝世了。
当时,有众多的比丘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那梨迦聚落里乞食,听到那梨迦聚落的罽迦舍优婆塞逝世了,而尼迦咤、佉楞迦罗、迦多梨沙婆、阇露、优婆阇露、梨色咤、阿梨色咤、跋陀罗、须跋陀罗、耶舍耶输陀、耶舍郁多罗等优婆塞也都逝世了。听到这消息后,他们回到精舍,收好衣钵,洗完了脚,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向佛陀问说:「世尊啊!我们众多比丘早上进入那梨迦聚落乞食时,听说罽迦舍优婆塞等人逝世了。世尊啊!他们逝世后,都将往生何处呢?」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那罽迦舍等人都已断尽了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取、疑结),证得阿那含果(三果),他们将会在天上进入涅槃,不再还生此世了。」
众比丘又问佛陀说:「世尊啊!又有二百五十余位优婆塞逝世,又有五百位优婆塞在这那梨迦聚落里逝世了,他们都已断尽五下分结,证得阿那含果,请问他们都将会在天上进入涅槃,不再还生于此世间了吗?又有二百五十余位优婆塞逝世,他们都已断尽三结(身见、戒取、疑结),贪、瞋、痴也变得很薄弱。请问他们是否证得斯陀含果(二果),在人、天往返受生一次,便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了呢?在这那梨迦聚落里,又有五百位优婆塞,在这那梨迦聚落里逝世了,他们都已灭尽了三结。请问他们是否将证得须陀洹果(预流果、初果),不会再堕于恶道中,决定会正向于正觉,最多只要在人、天往返受生七次,便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了呢?」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你们随着他们的逝世,而针对他们逝世之后的事而发问,那只是徒劳罢了!这问题不是我如来所乐于解答的。要知道有生的话,就一定会有死,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不管如来出世或不出世,这缘起的法性是常住不变的。如来自己证知此缘起法性而成为等正觉的圣者,并且将它显现演说,分别开示出来。所谓由于有此事的因缘,所以就有此事的存在:由于有此事的生起因缘,所以就有此事的生起,由于无明而有身、口、意的妄行,……乃至由于有来世的再生,所以就有老、病、死、忧、悲、恼苦的生起,如此苦阴就集聚而生起了;如果无明寂灭,那么身、口、意的妄行就会寂灭,……乃至来世的再生寂灭,那么老、病、死、忧、悲、恼苦就会寂灭,如此苦阴就会寂灭了。我现在将为你们讲说法镜经,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什么是法镜经呢?就是圣弟子对于佛陀要有坚定不移的净信,对于法、僧也要有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圣戒。」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六七、本经叙说于一切时不成就四不坏净,名为放逸;若成就四不坏净,则名为不放逸。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叫难提的优婆塞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向佛陀问说:「世尊啊!如果圣弟子对这四种坚定不移的净信,于一切时不能成就的话,这样是为放逸呢?还是不放逸呢?」
佛陀告诉难提说:「如果对这四种坚定不移的净信,于一切时不能成就的话,我说这人是属于凡夫之类。如果圣弟子不能成就这四事的话,就叫做放逸,而非不放逸。难提啊!如果圣弟子已成就对于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然而却不能向上求取,不能于空旷幽静的树林中,或于露地里静坐,日夜专心禅思,精勤修习,便不能胜妙出离,而饶益随喜的生起;由于他不能随喜,所以欢喜就不会生起;欢喜不生起,所以身体就不得轻安;身体不得轻安,所以苦觉就会生起;苦觉一生起,心灵就不得安定;心灵不得安定的话,这圣弟子就叫做放逸。对于法、僧坚定不移的净信,以及成就圣戒等事,也是同样的说法。就像这样,难提啊!如果圣弟子虽已成就了对于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但是他的心里并不因此而生起知足的想法,在空旷幽静的树林中,树下或露地里,他日夜专心禅思,运用方法精勤修习,而能生起胜妙出离的随喜;能起随喜后,就会生起欢喜;生起欢喜后,身体便得轻安;身体得到轻安后,就能觉受快乐;能觉受快乐后,心灵就得安定。如果圣弟子的心灵能得到安定的话,就叫做不放逸。对于法、僧坚定不移的净信,以及成就圣戒等事,也是同样的说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难提优婆塞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向佛陀顶过礼后便离去。
第八六七经注释:
1、五根:据南传相对经文,以及第八六八经,此「五根」应作「四不坏净」。白话译文依此。五根,或亦可指道品中之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其中信根即四不坏净。
八六八、本经意同前经,为前经之省文。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释氏难提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向佛陀问说:「世尊啊!如果圣弟子对这四种坚定不移的净信,于一切时不能成就的话,那么这位圣弟子是为放逸呢?还是不放逸呢?」
佛陀告诉释氏难提说:「如果对这四种坚定不移的净信,于一切时不能成就的话,我说这人是属于外道凡夫之类。释氏难提啊!有关圣弟子放逸及不放逸之事,我现在将为你解说。」于是就如前经一样地广为解说。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释氏难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向世尊行礼后离去。
八六九、本经叙说结夏安居竟,如来将离舍卫国至人间游行,释氏难提闻之心生大苦,世尊告以当修习五种欢喜之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