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P4

  ..續本文上一頁論是恐怖或安樂的事,都不生起瞋恚,只應當受持純一圓滿清淨,能生于諸天的道法。就像這樣,對于法、僧、成就聖戒等事,也是同樣的說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八六二、本經意同前經、唯經句有些微差異而已。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四種生于諸天的道法,能使還未清淨的衆生得到清淨,已得清淨的衆生使他更爲清淨。是那四種呢?就是聖弟子憶念如來之事,如此說:他是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聖弟子憶念如來之事後,他的心就不會被貪欲所纏縛,也不會被瞋恚、愚癡所纏縛,他的心會很正直。憶念如來之事,這位聖弟子就能得到正法的流水,得到真義的流水,得到憶念如來利益的隨喜;心得隨喜後,就會生起歡悅;得到歡悅後,身體就會得到輕安;身得輕安後,就能覺受快樂;覺受快樂後,就能入于叁昧禅定;入叁昧禅定後,聖弟子這樣地修學:什麼是生于諸天的道法呢?他又這樣想著:我聽說沒有瞋恚是上生諸天的道法。我從今天起,對世間一切事物都不生起瞋恚,只受持純一圓滿清淨,能生于諸天的道法。就像這樣,對于法、僧、成就聖戒等事,也是同樣的說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八六叁、本經敘說四不壞淨爲法鏡。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現在將講說法鏡經,你們要仔細地聽!好好地思考!我將爲你們講說。什麼是法鏡經呢?就是聖弟子對于佛陀有堅定不移的淨信,對于法、僧有堅定不移的淨信,成就聖戒,這樣就是法鏡經。」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六叁經注釋:

  1、法鏡:四不壞淨是法鏡,大法能照物,故以鏡譬之。

  

  八六四、本經敘說四位出家、在家弟子命終,世尊爲記說其往生之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衆多的比丘穿著法衣,拿著缽盂,進入舍衛城裏乞食。乞食的時候,他們聽到難屠比丘逝世了,難陀比丘尼逝世了,善生優婆塞逝世了,善生優婆夷也逝世了。乞食完畢,他們回到精舍,收好了衣缽,洗完腳後,去到佛陀住處,向世尊頂過禮,退坐一邊,向佛陀問說:「世尊啊!我們今天早晨進入舍衛城乞食的時候,聽到難屠比丘、難陀比丘尼、善生優婆塞、善生優婆夷已經逝世了。世尊啊!他們四人逝世後,應是往生何處呢?」

  佛陀告訴衆比丘說:「那難屠比丘及難陀比丘尼已滅盡了一切煩惱,得到無煩惱的清淨心解脫與智慧解脫了,他們在現世裏已自知作證: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至于善生優婆塞和善生優婆夷也已斷盡了五下分結(貪、瞋、身見、戒取、疑結),得到阿那含果(叁果),他們將會受生于天上而後進入涅槃,不再還生此世了。」

  這時,世尊又告訴衆比丘說:「我現在將爲你們講說法鏡經,就是要對于佛陀有堅定不移的淨信,……乃至成就聖戒,這就叫做法鏡經。」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八六五、本經宜參閱前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就如前經所詳述的一樣,差別的是:「有一位比丘、一位比丘尼、一位優婆塞、一位優婆夷逝世了,世尊也是如前經一樣的爲他們記說。」

  [ACER1]

  八六六、本經敘說有衆多比丘聞諸優婆塞命終,問佛陀彼等當生何處,如來告以此問徒勞,因有生必有死,乃合緣起法則,教之修四不壞淨。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那梨迦聚落的繁耆迦精舍裏。那時,那梨迦聚落有很多人逝世了。

  當時,有衆多的比丘穿著法衣,手拿著缽盂,進入那梨迦聚落裏乞食,聽到那梨迦聚落的罽迦舍優婆塞逝世了,而尼迦咤、佉楞迦羅、迦多梨沙婆、阇露、優婆阇露、梨色咤、阿梨色咤、跋陀羅、須跋陀羅、耶舍耶輸陀、耶舍郁多羅等優婆塞也都逝世了。聽到這消息後,他們回到精舍,收好衣缽,洗完了腳,就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向佛陀問說:「世尊啊!我們衆多比丘早上進入那梨迦聚落乞食時,聽說罽迦舍優婆塞等人逝世了。世尊啊!他們逝世後,都將往生何處呢?」

  佛陀告訴衆比丘說:「那罽迦舍等人都已斷盡了五下分結(貪、瞋、身見、戒取、疑結),證得阿那含果(叁果),他們將會在天上進入涅槃,不再還生此世了。」

  衆比丘又問佛陀說:「世尊啊!又有二百五十余位優婆塞逝世,又有五百位優婆塞在這那梨迦聚落裏逝世了,他們都已斷盡五下分結,證得阿那含果,請問他們都將會在天上進入涅槃,不再還生于此世間了嗎?又有二百五十余位優婆塞逝世,他們都已斷盡叁結(身見、戒取、疑結),貪、瞋、癡也變得很薄弱。請問他們是否證得斯陀含果(二果),在人、天往返受生一次,便能徹底地脫離生死的苦海了呢?在這那梨迦聚落裏,又有五百位優婆塞,在這那梨迦聚落裏逝世了,他們都已滅盡了叁結。請問他們是否將證得須陀洹果(預流果、初果),不會再墮于惡道中,決定會正向于正覺,最多只要在人、天往返受生七次,便能徹底地脫離生死的苦海了呢?」

  佛陀告訴衆比丘說:「你們隨著他們的逝世,而針對他們逝世之後的事而發問,那只是徒勞罷了!這問題不是我如來所樂于解答的。要知道有生的話,就一定會有死,這有什麼好奇怪的呢?不管如來出世或不出世,這緣起的法性是常住不變的。如來自己證知此緣起法性而成爲等正覺的聖者,並且將它顯現演說,分別開示出來。所謂由于有此事的因緣,所以就有此事的存在:由于有此事的生起因緣,所以就有此事的生起,由于無明而有身、口、意的妄行,……乃至由于有來世的再生,所以就有老、病、死、憂、悲、惱苦的生起,如此苦陰就集聚而生起了;如果無明寂滅,那麼身、口、意的妄行就會寂滅,……乃至來世的再生寂滅,那麼老、病、死、憂、悲、惱苦就會寂滅,如此苦陰就會寂滅了。我現在將爲你們講說法鏡經,你們要仔細地聽!好好地思考!我將爲你們解說。什麼是法鏡經呢?就是聖弟子對于佛陀要有堅定不移的淨信,對于法、僧也要有堅定不移的淨信,成就聖戒。」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八六七、本經敘說于一切時不成就四不壞淨,名爲放逸;若成就四不壞淨,則名爲不放逸。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位叫難提的優婆塞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向佛陀問說:「世尊啊!如果聖弟子對這四種堅定不移的淨信,于一切時不能成就的話,這樣是爲放逸呢?還是不放逸呢?」

  佛陀告訴難提說:「如果對這四種堅定不移的淨信,于一切時不能成就的話,我說這人是屬于凡夫之類。如果聖弟子不能成就這四事的話,就叫做放逸,而非不放逸。難提啊!如果聖弟子已成就對于佛陀堅定不移的淨信,然而卻不能向上求取,不能于空曠幽靜的樹林中,或于露地裏靜坐,日夜專心禅思,精勤修習,便不能勝妙出離,而饒益隨喜的生起;由于他不能隨喜,所以歡喜就不會生起;歡喜不生起,所以身體就不得輕安;身體不得輕安,所以苦覺就會生起;苦覺一生起,心靈就不得安定;心靈不得安定的話,這聖弟子就叫做放逸。對于法、僧堅定不移的淨信,以及成就聖戒等事,也是同樣的說法。就像這樣,難提啊!如果聖弟子雖已成就了對于佛陀堅定不移的淨信,但是他的心裏並不因此而生起知足的想法,在空曠幽靜的樹林中,樹下或露地裏,他日夜專心禅思,運用方法精勤修習,而能生起勝妙出離的隨喜;能起隨喜後,就會生起歡喜;生起歡喜後,身體便得輕安;身體得到輕安後,就能覺受快樂;能覺受快樂後,心靈就得安定。如果聖弟子的心靈能得到安定的話,就叫做不放逸。對于法、僧堅定不移的淨信,以及成就聖戒等事,也是同樣的說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難提優婆塞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向佛陀頂過禮後便離去。

  第八六七經注釋:

  1、五根:據南傳相對經文,以及第八六八經,此「五根」應作「四不壞淨」。白話譯文依此。五根,或亦可指道品中之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其中信根即四不壞淨。

  

  八六八、本經意同前經,爲前經之省文。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位釋氏難提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向佛陀問說:「世尊啊!如果聖弟子對這四種堅定不移的淨信,于一切時不能成就的話,那麼這位聖弟子是爲放逸呢?還是不放逸呢?」

  佛陀告訴釋氏難提說:「如果對這四種堅定不移的淨信,于一切時不能成就的話,我說這人是屬于外道凡夫之類。釋氏難提啊!有關聖弟子放逸及不放逸之事,我現在將爲你解說。」于是就如前經一樣地廣爲解說。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釋氏難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向世尊行禮後離去。

  

  八六九、本經敘說結夏安居竟,如來將離舍衛國至人間遊行,釋氏難提聞之心生大苦,世尊告以當修習五種歡喜之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