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陀堅定不移的淨信、對法堅定不移的淨信、對僧堅定不移的淨信,以及成就聖戒。」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舍利弗尊者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第八五五經注釋:
1、入流分:即預流支,進入聖流之支分。
2、法次法向:亦作「法隨法行」。即依道法次第而行。
3、入流者:已入聖道之聖者,即須陀洹果。
八五六、本經敘說阿難告訴舍利弗,若斷除四惡法,成就四不壞淨,則如來爲彼記說得須陀洹果。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舍利弗尊者去到阿難尊者住處,互相問訊慰勞後,退坐一邊。舍利弗尊者告訴阿難尊者說:「想要向您請問,不知您是否有空爲我解說?」
阿難尊者告訴舍利弗說:「你就隨意發問吧!我知道的話當會回答。」
舍利弗問阿難尊者說:「到底要斷除幾種惡法,如來、應供、等正覺才會以他的所知所見,記說那個人得到須陀洹果(預流果、初果),不會墮入叁惡道中,決定趨向正覺,最多只要在人、天往返受生七次,就能徹底地脫離生死的苦海呢?」
阿難尊者告訴舍利弗尊者說:「要斷除四種惡法,成就四種善法,如來、應供、等正覺才會記說那個人得到了須陀洹果,不會墮入惡道中,決定向于正覺,最多只要在人、天往返受生七次,就能徹底地脫離生死的苦海。是那四種呢?就是聖弟子對于佛陀的不信,已斷已知,而成就了對于佛陀堅定不移的淨信;對于法、僧的不信,以及受持惡戒,他也都已斷已知,而成就了對于法、僧堅定不移的淨信,以及成就聖戒。斷除了這四種惡法,成就四種善法的話,如來、應供、等正覺就會以他的所知所見,記說那個人得到須陀洹果,決定會正向于正覺,最多只要在人、天往返受生七次,就能徹底地脫離生死的苦海。」
阿難尊者又告訴舍利弗尊者說:「就像這樣,斷除這四種惡法,成就四種善法,如來、應供、等正覺就會以他的所知所見,記說他得到須陀洹果,決定會正向于正覺,最多只要在人、天往返受生七次,就能徹底地脫離生死的苦海。」
當時,這二位正士互相論議後,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八五六經注釋:
1、尊者舍利弗語尊者阿難:南傳巴利本作阿難去請教舍利弗,而舍利弗爲其解說問題,賓主與北傳互易。
八五七、本經敘說若離五惡,則于叁寶不生疑惑,能如實知見聖道,究竟苦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比丘休止五種恐怖、怨怼,決定對于叁事不生疑惑,如實知見賢聖正道的話,那位聖弟子自己就能記說:『我已斷盡地獄、畜生、餓鬼叁惡道,得到了須陀洹果,不再墮于惡道中,決定正向于正覺,最多只要在人、天往返受生七次,就能徹底地脫離生死的苦海。』
怎樣叫休止五種恐怖、怨怼呢?就是由于殺生罪的怨怼因緣就會生起恐怖;如果遠離殺生的話,就能休止那由殺生罪的怨怼因緣而生起的恐怖。由于偷盜、邪淫、妄語、飲酒等罪的怨怼因緣就會生起恐怖;如果遠離那偷盜、邪淫、妄語、飲酒等罪之怨怼的話,就能休止恐怖的因緣,這樣就叫做休止了由于罪惡的怨怼因緣而生起的五種恐怖。
怎樣叫決定對于叁事不生起疑惑呢?就是決定對于佛遠離疑惑,決定對于法、僧遠離疑惑,這樣就叫做決定對于叁法遠離疑惑。
怎樣叫如實知見聖道呢?就是如實知見這苦的真理,也如實知見這苦生起的真理、這苦寂滅的真理、這苦寂滅途徑的真理,這樣就叫做如實知見聖道。
如果能休止這五種罪惡的怨怼而生起的恐怖,決定對于叁寶遠離疑惑,也能如實知見聖道的話,那麼這位聖弟子就能自己記說:『我已斷盡地獄惡道,也斷盡畜生、餓鬼惡道,得到須陀洹果,不再墮于惡道中,決定會正確地趨向正覺,最多只要在人、天往返受生七次,就能徹底地脫離生死的苦海。』」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八五八、本經敘說所謂如實知見聖道,就是指知見八聖道、十二支緣起。
我聽聞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的話,就如前經內容一樣,差別是:「怎樣叫如實知見聖道呢?就是指如實知見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
其次的經文也是這樣的說法,差別的是:「怎樣叫如實知見聖道呢?就是指如實知見十二支的緣起法。就如所說的:由于有此事存在的因緣,所以就會有此事的存在;由于有此事生起的因緣,所以就會有此事的生起。如由于無明而有妄行,由于妄行而生業識,由于業識而生名色,由于名色而生六入處(六根),由于六入處而生覺觸,由于覺觸而生感受,由于感受而生貪愛,由于貪愛而生執取追求,由于執取追求而招感未來果報,由于招感未來果報而有來世的再生,由于再生,所以就有老、病、死、憂、悲、惱苦,這樣就叫做聖弟子如實知見聖道。」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八五九、本經敘說四不壞淨爲衆生生天之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四種生于諸天的道法,能使還未清淨的衆生得到清淨,已得清淨的衆生使他更爲清淨。是那四種呢?就是聖弟子對于佛陀有堅定不移的淨信,對于法、僧有堅定不移的淨信,成就聖戒,這樣就叫做四種生于諸天的道法,它能使還未清淨的衆生得到清淨,已得清淨的衆生使他更爲清淨。」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八六○、本經敘說修習四不壞淨爲生于諸天之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四種生于諸天的道法。是那四種呢?就是聖弟子憶念如來之事,如此說:他是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對這些如來事生起隨喜心;心隨喜後,內心就會歡悅;心歡悅後,身體就得輕安,身體得輕安後,就能覺受快樂;覺受快樂後,就能入于叁昧禅定;入叁昧禅定後,聖弟子這樣地修學:什麼是生于諸天的道法呢?他又這樣想著:我聽說沒有瞋恚是上生諸天的道法。于是又想著:我從今天起,對于世間無論是恐怖或安樂的事,都不生起瞋恚,我自己只當受持純一圓滿清淨,能生于諸天的道法。這就是第一種生于諸天的道法,它能使還未清淨的衆生得到清淨,已得清淨的衆生使他更爲清淨。
其次,比丘啊!聖弟子要憶念正法之事,所謂如來講說的正法、戒律,能使人于現世中遠離一切熾熱的煩惱,不待時間,就能通達涅槃境地,即身而觀察,緣于自己而覺知。如此地知道法事後,內心就會生起隨喜;心能隨喜後,身體就會得到輕安;身得輕安後,就能覺受快樂;覺受快樂後,就能入于叁昧禅定;入叁昧禅定後,聖弟子這樣地修學:什麼是生于諸天的道法呢?他又這樣想著:我聽說沒有瞋恚是上生諸天的道法,我從今天起,對這世間無論是恐怖或安樂的事,都不生起瞋恚,我應該受持純一圓滿清淨,能生于諸天的道法。這就是第二種生于諸天的道法。
其次,比丘啊!要對于僧之事生起正念,所謂世尊的出家弟子,心性正直,有正向,是我們所應恭敬、尊重、供養的人,這是世間無上的福田。他能這樣對于一切僧事正確地憶念後,內心就會生起隨喜;心能隨喜後,就會得到歡悅;得到歡悅後,身體就會得到輕安;身得輕安後,就能覺受快樂;覺受快樂後,就能入于叁昧禅定;入叁昧禅定後,聖弟子這樣地修學:什麼是生于諸天的道法呢?他又這樣想著:我聽說諸天沒有瞋恚,這是上生諸天的道法,我從今天起,對于世間一切無論恐怖或安樂的事,都不生起瞋恚,我只應該受持純一圓滿清淨,能生于諸天的道法。這就是第叁種生于諸天的道法。
其次,比丘啊!聖弟子自己要憶念所有戒律之事,要隨時憶念說:我在此不缺戒法、不汙戒行、不雜戒律,戒是明智的人所贊歎,有智慧的人不厭戒行。對于這些戒律之事能正確憶念後,內心就會生起隨喜;心得隨喜後,就會生起歡悅;得到歡悅後,身體就會得到輕安;身得輕安後,就能覺受快樂;覺受快樂後,就能入于叁昧禅定;入叁昧禅定後,聖弟子這樣地想著:什麼是生于諸天的道法呢?他又這樣想著:我聽說諸天沒有瞋恚,這是上生諸天的道法,我從今天起,對于世間一切無論恐怖或安樂的事,都不生起瞋恚,我將受持純一圓滿清淨,能生于諸天的道法。這就是第四種生于諸天的道法,它能使還未清淨的衆生得到清淨,已得清淨的衆生使他更爲清淨。」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八六一、本經意同前經,爲前經之省文。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四種生于諸天的道法,能使還未清淨的衆生得到清淨,已得清淨的衆生使他更爲清淨,是那四種呢?就是聖弟子憶念如來之事,如此說:他是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他這樣地憶念如來之事後,就能斷除邪惡的貪欲,以及斷除內心邪惡不善的過惡。由于憶念如來,所以內心會生起隨喜;心隨喜後,內心就會歡悅;心歡悅後,身體就得輕安;身體得輕安後,就能覺受快樂;覺受快樂後,就能入于叁昧禅定;入叁昧禅定後,聖弟子這樣地修學:什麼是生于諸天的道法呢?他又這樣想著:我聽說沒有瞋恚是上生諸天的道法。我從今天起,對于世間一切無…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