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叁十
八四二、本經敘說世尊爲諸比丘說戒相應法,贊歎製戒法,迦葉比丘聞後,心不忍、不喜,及世尊離去,乃心生愧悔,于是詣佛悔過,佛陀乃授以律儀戒。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崩伽阇村的崩伽耆林中。
那時,世尊爲衆比丘講說與戒相應之法,並贊歎製定戒法。
當時,迦葉氏尊者住在崩伽聚落裏,他聽到世尊在講說與戒相應之法,並贊歎這戒法,內心很不能接受,也不歡喜,就說:「這沙門太過贊歎戒法,太過度製定這戒法了。」
那時,世尊在崩伽聚落隨心所樂的安住一段時間後,就走向舍衛國,次第遊行教化,到達了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迦葉氏尊者在世尊離去後不久,內心就生起悔意說:我今天失去了利益,而得到大不利,在世尊講說與戒相應之法,並贊歎製定戒法時,我對于世尊的說法,內心不接受,也不歡喜,由于心不歡喜而這樣說:「這沙門太過度製定戒法,太過度贊歎這戒法。」
當時,迦葉氏尊者在夜晚過後到了早晨,他穿著法衣,手拿缽盂,就進入崩伽聚落中乞食。乞食後,回到精舍,收拾好臥具,自己拿著衣缽,就向舍衛城次第遊行而去。到了舍衛國,他收好衣缽,洗過腳,就去晉見世尊,向世尊頂禮後,禀告佛陀說:「我要悔過!世尊啊!我要悔過!善逝啊!我很愚笨,我很愚癡,沒有善根,不能明辨是非。我聽聞世尊您爲衆比丘講說與戒相應之法,贊歎製定戒法時,竟然對世尊您的說法,不願接受也不喜歡,由于心裏不喜歡而這樣說:『這沙門太過度製定戒法,也太過度贊歎戒法了。』」
佛陀問迦葉氏說:「你是在什麼時候對于我的說法,心裏不願接受也不喜歡,由于心裏不喜歡而這樣說:『這沙門太過度製定戒法,太過度贊歎戒法。』呢?」
迦葉氏答佛陀說:「當時,世尊您住在崩伽阇聚落的崩伽耆林中,爲衆比丘講說與戒相應之法,並贊歎這戒法。我就是在那時對于世尊的說法,內心不能接受,也不歡喜,由于內心不歡喜,所以才這樣說:『這沙門太過度製定戒法,太過度贊歎戒法。』世尊啊!我今天自己已知罪而願悔過,自己已見罪而願悔過,希望世尊您能接受我的忏悔,也是哀憫我愚癡之故!」
佛陀告訴迦葉氏說:「你自己已經知道忏悔了。由于你的愚癡,沒有善根,不能明辨是非,以致聽聞我爲衆比丘講說與戒相應之法,贊歎製定戒法時,對于我的說法,不能接受,也不喜歡,由于內心不喜歡而這樣說:『這沙門太過度製定戒法,太過度贊歎戒法。』現在迦葉你已自知罪而悔過,自見罪而悔過,在未來世,你將會生起律儀戒,因爲哀憫你的緣故,我現在就接受你的忏悔。迦葉氏啊!如此悔過的人,將會增長善法,始終不再退減了。爲什麼呢?因爲有人如能自知罪、自見罪而悔過的話,在未來世,就會生起律儀戒,使善法增長,始終不再退減之故。
迦葉啊!即使是上座比丘,如果他不願學戒、不注重戒律、不贊歎製戒,那麼這樣的比丘,我是不會贊歎他的。爲什麼呢?因爲被大師所贊歎的人,其余的人聽了便會去習近他,恭敬親附尊崇他;如果余人去和他習近親附尊崇他的話,就會認同他的見解,而與他的作法相同了;如果跟他的作法相同的話,那麼長夜將會得到無利益的痛苦了。所以我對于那樣的長老自初始便不贊歎他,因爲他一開始就不樂于學戒的緣故。就如對于長老比丘的敘述,對于中年比丘、少年比丘,也是同樣的說法。
如果那上座長老一開始就能注重學戒,贊歎製定戒法,像這樣的長老是我所贊歎的,因爲他從初始就樂于學戒的緣故。這被大師所贊歎的人,其余的人也將會去和他習近,親附尊崇他,認同他的見解;由于見解相同的緣故,在未來世,他將長夜地獲得義利。所以,對于那位長老比丘應當常贊歎他,因爲他一開始就樂于學戒的緣故。對于中年比丘、少年比丘,也是同樣的說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四二經注釋:
1、說戒相應法: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此處作「以學處相應之法語開示」。
2、「此沙門極贊歎是戒,極製是戒」: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此處作「此沙門過份製欲」。
八四叁、本經敘說世尊不贊歎不樂學戒者,贊歎樂學戒者。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衆上座長老比丘自初始就不樂于學戒,不注重戒律,看見其他比丘一開始就樂于學戒,注重戒律,贊歎製定戒法時,他也不願隨時給予贊歎的話,我對于這樣的長老比丘也是不予贊歎的,因爲他自初始就不樂于學戒之故。爲什麼呢?因爲大師如贊歎他的話,其余的人將會去習近他,親附尊崇他,認同他的見解,因爲和他見解相同之故,長夜將會受到沒有利益的痛苦。所以我對于那位長老比丘,……對于中年比丘、少年比丘,也是同樣的說法。對樂于學戒的比丘,就如前經的說法一樣。」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八四四、本經解說叁學的內容意義。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叁種增上之學。是那叁種呢?就是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怎樣叫增上戒學呢?就是比丘能安住于戒律,具足威儀、行處,看見微細罪就會生起怖畏,受持學戒,這樣就叫做增上戒學。怎樣叫增上意學呢?就是比丘遠離了一切邪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由于遠離貪欲而生起喜樂,圓滿地安住于初禅,……乃至圓滿地安住于第四禅中,這樣就叫做增上意學。怎樣叫增上慧學呢?就是比丘對這苦聖谛能夠如實知道,對這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也都能如實知道,這樣就叫做增上慧學。」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有關「叁學」的其余經文,都如前面四念處經裏所說一樣。
如禅經所說,同樣地,有無量、無色二經。如四聖谛經所說,像這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四道、四法句、止觀修習等經,也是如此的說法。
八四五、本經敘說聖弟子若成就四不壞淨,則命終後,得生天上,獲十種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毗舍離國猕猴池邊的重閣講堂裏。
那時,有時一位離車族的調象師,名叫難陀,他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
當時,世尊告訴離車難陀說:「如果聖弟子能成就四種堅定不移的淨信,那麼他想求得壽命,就能獲得壽命;想求得好色身、勇力、安樂、才辯、自在,便都能獲得。是那四種淨信呢?就是成就對佛陀堅定不移的淨信,成就對法、僧堅定不移的淨信,成就聖戒。我看見這樣的聖弟子在這人世裏命終之後,就會受生到天上,在天上得到十種善報。是那十種呢?就是得到天上的壽命、天上的妙色、天上的名稱、天上的快樂、天上的自在,也得到天上的色、聲、香、味、觸五妙欲。如果這聖弟子在天上命終,來生于人世間的話,我看見他也會具足十事。是那十種呢?就是具足人間的壽命、人身的好色身、名稱、快樂、自在,以及人間的色、聲、香、味、觸五妙欲。我說那位多聞聖弟子,不是由于他人而生信,不是由于他人而起欲願,不是從他人聽聞,不取他人的意志,也不因他人的思惟,我說他自己有如實的正慧知見。」
那時,難陀有位侍從告訴難陀說:「澡浴的時間已到,現在可以去了!」
難陀答說:「我現在不須要人間的澡浴了,我現在就以這勝妙之法來沐浴自己,那就是在世尊處獲得清淨的信樂。」
當時,離車族的調象師難陀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第八四五經注釋:
1、不壞淨:指堅定不移的信仰。
2、「我說彼多聞聖弟子,……我說彼有如實正慧知見」:比對「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難陀!此非我(佛陀自謂)聞于他之沙門、婆羅門所說之,乃我自知、自見、自悟而說。」南北所傳說法有差異。
八四六、本經敘說若成就四不壞淨,生活自然富足。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毗舍離國猕猴池邊的重閣講堂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聖弟子能夠成就四種堅定不移的淨信,那麼他就不會在人世間過貧窮的生活,不用貧寒乞食,生活自然富足。是那四種呢?就是成就對佛陀堅定不移的淨信,及成就對法、僧、聖戒堅定不移的淨信。所以,比丘啊!你們應該如此學習:我將成就對佛陀堅定不移的淨信,成就對法、僧堅定不移的淨信,成就聖戒。」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八四七、本經敘說轉輪王以不成就四不壞淨故,雖享盡人世間之富貴權勢,仍未斷叁惡道苦報;聖弟子以成就四不壞淨故,雖乞食過活,卻可解脫叁惡道之苦。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轉輪聖王七寶具足,成就了人世間的四種神力,稱王四天下,身壞命終後,生于天上。雖然那轉輪聖王七寶具足,成就了人世間的神力,稱王四天下,身壞命終後,得生于天上,但他還是尚未斷除地獄、畜生、餓鬼叁惡道之苦報。爲什麼呢?因爲轉輪聖王沒有得到對佛陀堅定不移的淨信,對法、僧堅定不移的淨信,也沒有成就聖戒的緣故。
多聞的聖弟子雖然是穿著糞掃衣,挨家乞食,以草席爲臥具;然而那多聞的聖弟子卻得解脫地獄、畜生、餓鬼叁惡道之苦。爲什麼呢?因爲那多聞聖弟子對于佛陀有堅定不移的淨信,對于法、僧有堅定不移的淨信,成就了聖戒的緣故。所以,衆比丘們…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