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P4

  ..續本文上一頁阿難說:「譬如有人乘著車輿,從東方一路顛沛而來,當那個時候,是否會踐踏過一切的土丘呢?」

  阿難答佛陀說:「會的,世尊!」

  佛陀告訴阿難說:「就像這樣,當聖弟子觀察入息時,也應如觀察入息而修學,如此修學,乃至能善于內自思惟。如果這時聖弟子能以出、入息覺知喜,乃至覺知靜止心理活動而修學,聖弟子此時就要觀察受念處,聖弟子觀察受念處後,如此便知善于內自思惟。譬如有人乘著車輿,從南方一路顛沛而來,你覺得怎樣呢?阿難啊!他是否會踐踏過土丘呢?」

  阿難答佛陀說:「會的,世尊!」

  佛陀告訴阿難說:「就像這樣,聖弟子觀察受念處,即知善于內自思惟。如果聖弟子能以出、入息覺知心,覺知欣悅心,覺知定心,乃至觀察入息覺知解脫心時,能如觀察入息覺知解脫心而修學;觀察出息覺知解脫心時,能如觀察出息覺知解脫心而修學。這時,聖弟子就要觀察心念處,聖弟子如此地觀察心念處後,即知善于內自思惟,譬如有人乘坐車輿從西方來,他是否會踐踏過土丘呢?」

  阿難答佛陀說:「會的,世尊!」

  佛陀告訴阿難說:「就像這樣,聖弟子應以觀察出、入息覺知心,……乃至觀察出息覺知心解脫時,能如觀察出息覺知心解脫而修學。這樣的聖弟子此時觀察心念處,即知善于內自思惟。當善于觀察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後,就能滅舍人世的貪憂,這時聖弟子就應觀察法念處,聖弟子如此觀察法念處後,即知善于內自思惟。阿難啊!譬如四條大路上都有土丘,有人乘著車輿從北方一路顛沛而來,他是否會踐踏過土丘呢?」

  阿難答佛陀說:「會的,世尊!」

  佛陀告訴阿難說:「就像這樣,聖弟子觀察法念處,即知善于內自思惟。阿難啊!這樣就叫做比丘能運用方法精勤修習四念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阿難尊者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意遵奉修行。

  第八二五經注釋:

  1、意行:即心行。

  

  八二六、本經敘說修習安那般那念有大果大福利。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你們應當修習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修習安那般那念又重複多修習後,身能不疲倦,眼也不用擔心樂境,隨順觀于樂境,能夠覺知而不貪著樂境。怎樣叫修習安那般那念,身能不疲倦,眼也不用擔心樂境,隨順觀察樂境,能夠覺知而不貪著樂境呢?就是比丘依止于聚落,……乃至觀察出息覺知寂滅時,能如觀察出息覺知寂滅而修學。這樣就叫做修習安那般那念,身能不疲倦,眼也不用擔心樂境,隨順觀察樂境,能夠覺知而不貪著樂境。如此修習安那般那念的話,就能得到大果報、大福利。如果這比丘想要求得離欲(指五欲)、惡不善法(指五蓋),有覺、有觀,遠離欲界而生起喜樂,圓滿地安住于初禅的話,那麼這位比丘就應該修習安那般那念。如此地修習安那般那念,就能得到大果報、大福利。如果這比丘想要求得第二、第叁、第四禅,具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或圓滿地安住于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的話,那麼滅盡叁結(身見、戒取、疑)就能得到須陀洹果(初果);滅盡叁結,而貪、瞋、癡微薄,就能得到斯陀果含果(二果);滅盡五下分結(貪、瞋、身見、戒取、疑結)就能得到阿那含果(叁果);或者想得到無量種神通力││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的話,那麼比丘就應該修習安那般那念。如此地修習安那般那念,就能得到大果報、大福利。」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八二七、本經敘說世尊于布薩時,稱許諸上座比丘能行諸正事,攝受諸年少比丘及人間比丘,並言過去、未來諸佛所有比丘衆,所行正事亦如此。末言修習安那般那念可息滅覺想。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結夏安居。那時,有衆多的上座聲聞比丘在世尊住處附近的樹下或洞窟中安居。此時,有衆多年少比丘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

  佛陀就爲衆年少比丘講說種種的佛法,給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後,就靜默地安住著。

  衆年少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衆年少比丘又轉往衆上座比丘住處,向衆上座比丘頂禮後,坐于一邊。

  當時,衆上座比丘這樣地想著:我們應當攝受這些年少比丘,或一人攝受一人,或一人攝受二、叁、多人。思慮完後,便立即去攝受,或一人攝受一人,或攝受二、叁、多人,或有上座乃至攝受了六十人。

  那時,世尊在十五日舉行布薩(說戒忏過的聚會)之時,在大衆前鋪好了座席坐下。

  當時,世尊觀察衆比丘後,告訴比丘們說:「真好啊!真妙!我今天很歡喜衆比丘能踐行各種正事,所以,比丘們!你們應勤勉精進!」

  在這舍衛國的滿迦低月(印度夏季最後一月),于各處人間遊行的比丘們都已聞知世尊在舍衛國結夏安居。到了滿迦低月結束後,他們做好了衣服,拿著衣缽,就到舍衛國的人間遊行。他們漸漸地走到了舍衛國,收好衣缽,洗完腳後,就去到世尊住處,向世尊頂禮後,退坐一邊。

  那時,世尊就爲這些人間遊行的比丘講說種種的佛法,給予示教照喜後,就靜默地安住著。

  當時,這些在人間遊行的比丘聽聞了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向佛陀行禮後離去,然後他們便轉往衆上座比丘的住處,向衆上座比丘頂禮後,退坐一邊。

  這時,衆上座比丘這樣地想著:我們應該要攝受這些在人間遊行的比丘,或一人攝受一人,或攝受二、叁……乃至多人。于是便立即去攝受這些比丘,或一人攝受一人,或攝受二、叁……乃至有攝受六十人的。那些上座比丘們攝受了這些在人間遊行的比丘後,就以正法教誡、教授他們,都善知先後次第的教法。

  那時,世尊在月十五日舉行布薩之時,就在大衆前鋪好座席坐著,他觀察過衆比丘後,告訴大衆比丘:「做得真好啊!做得真好!衆比丘啊!你們所做的這些正事,我感到很欣慰;你們所做的這些正事,我也感到很快樂。衆比丘啊!過去諸佛也有他的比丘衆,他們所做的正事也是像你們現在所做的一樣,未來諸佛所有的比丘衆,他們所做的正事,也應當會如你們現在所做的一樣。爲什麼呢?因爲現在這些大衆中的所有長老比丘,有的已經得到了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具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或圓滿地安住于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了。有的比丘已滅盡叁結(身見、戒取、疑),得到須陀洹果,不再墮于惡道之中,決定會正向于正覺,最多只要在天上、人間受生七次,就能徹底脫離生死輪回之苦了。有的比丘不但已滅盡叁結,而且貪、瞋、癡也變得很微薄,得到了斯陀含果。有的比丘已滅盡了五下分結(貪、瞋、身見、戒取、疑結),得到阿那含果,往生色界再修習後,便能入于涅槃,不再還生此人世間了。有的比丘已得到了無量的神通境界││天耳智、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有的比丘已藉由修習不淨觀,而斷除了貪欲;修習慈心,而斷除了瞋恚;修習無常想,而斷除了我慢;修習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而斷除了覺想。怎樣叫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而斷除了覺想呢?就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觀察出息覺知寂滅時,能如觀察出息覺知寂滅而修學。這樣就叫做修習安那般那念而斷除了覺想。」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二七經注釋:

  1、攝受:爲攝取容受之義。即以教法教導正善之衆生,令得利益。

  2、滿迦低月:據佛光阿含藏注雲:「月令名,爲印度曆第八個月,正當雨季的最後一個月,相當于我國陰曆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

  3、生般涅槃:指于欲界死,生色界已,未久即能起聖道,斷除上地之惑而入般涅槃者。

  

  

  八二八、本經敘說戒、意、慧叁學,並以詩偈贊此叁學爲覺迹,能生第一清涼,使心善解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叁種增上之學。是那叁種呢?就是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

  這時,世尊就唱誦詩偈說:

  「所謂叁學具足,就是比丘能正行增上的戒、心、慧,

  對這叁法勤勉精進修習。

  它就如勇猛又堅固之城一樣,恒常守護著六根,

  不管白天或夜晚,夜晚也如白天一樣地守護著;

  不管前面或後面,後面也如前面一樣地護守著;

  不管上面或下面,下面也如上面一樣地守護著。

  能使一切無量的叁昧(正定),映現于一切地方,

  所以說這叁法是使人覺證的途徑,能生起第一清涼之境(涅槃),

  舍離了無明的诤訟,他的心靈就能得到完善的解脫。

  我已成爲世間的覺者,叁明與正行皆已具足,

  能安住于正念而不忘失,心靈已經得到解脫,

  身壞命終之後,就會像燈盡而火滅一樣的不再生起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二八經注釋:

  1、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增上,是有力的,能爲他所因依的意思,因爲叁學有相依相因的關系,所謂因戒生定,依定發慧,所以名叁增上學。一、增上戒學││戒即禁戒,律藏之所诠,能防止人們造作一切身口意業;二、增上意學││又作增上心學、增上定學。定即禅定,經藏之所诠,能使人們靜慮澄心;叁、增上慧學││慧即智慧,論藏之所诠,能使人們發現真理而斷愚癡。修習此叁學,最後能獲得無漏道果,所以又名叁無漏學。

  2、明行悉具足:指叁明與正行具足。叁明…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