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P3

  ..续本文上一页,有人服毒自尽,有人挂绳上吊,有人投崖而死,或者教其他比丘来杀害自己。

  有一位比丘他对这恶露不净的身体生起了很大的厌恶,就到鹿林梵志子住处,告诉鹿林梵志子说:「尊者啊!你能杀死我的话,我的衣钵就给你。」

  那时,鹿林梵志子就杀害了这位比丘,当他拿着刀到跋求摩河边洗刀时,有魔天在空中称赞鹿林梵志子说:「真好啊!真妙!尊者啊!你已得到了无量的功德,能使那些沙门释子持戒有德之人,还未得度的,助他得度;未得解脱的,助他得解脱;还未得休息的,使他得到休息;还未入于涅槃的,使他得入涅槃。那些衣钵杂物等财利,都属于你的了。」

  这时,鹿林梵志子听闻魔天的赞叹后,更增长他的恶邪见,他这样地想着:我今天是真实地在做大福德,使那些沙门释子持戒有功德的人,还未得度的,助他得度;未得解脱的,助他得解脱;还未得休息的,使他得到休息;还未入于涅槃的,使他得入涅槃,他们遗留的衣钵杂物,全都归属于我的了。于是他就手拿着利刀,沿着所有房舍,以及经行处、别房、禅房走去,看到了比丘就问说:「那位是持戒有德的沙门呢?他还未得度的话,我能使他得度;还未解脱的话,我能使他解脱;还未得休息的话,我能使他得到休息;还未涅槃的话,使他得到涅槃。」

  当时,有一些厌恶色身的比丘,都走出房舍,告诉鹿林梵志子说:「我还未得度,你应该度我;我还未得解脱,你应该助我解脱;我还未得休息,你应该助我得休息;我还未得涅槃,你应该助我得涅槃。」

  这时,鹿林梵志子就以利刀杀死那位比丘,次第……乃至杀死了六十人。

  当时,世尊到了十五日的聚会说戒之时,他坐在众僧之前,问阿难尊者说:「到底是什么原因,众比丘怎么愈来愈减少了呢?」

  阿难告诉佛陀说:「世尊您为众比丘教导修习不净观,并赞叹不净观,众比丘修习了不净观之后,极厌恶这色身,……这样详细讲说,乃至杀死了六十个比丘。世尊啊!就是这样的因缘,所以才使众比丘愈来愈减少,希望世尊您能再教导其它的道法,使众比丘听闻后,勤于修习而有智慧,乐于接受正法,乐于住持正法。」

  佛陀告诉阿难说:「由于这样的缘故,我今天将依次第讲说安住于微细处之法,依此随顺开悟的话,已生起或未生起的邪恶不善之法,就能快速地使它息灭,就如天下大雨,已生起或未生起的灰尘,都能把它洗除一样。就像这样,比丘如果修习安住于微细处之法,一切已生起或未生起的邪恶不善之法,便都能使它息灭。阿难啊!是什么法多修习后能使人安住微细处,依此随顺开悟的话,已生起或未生起的邪恶不善之法,就能使它息灭呢?那就是安那般那念。」

  阿难又问佛陀说:「怎样修习安那般那念,依此随顺开悟,就能使已生起或未生起的邪恶不善之法息灭呢?」

  佛陀告诉阿难说:「就是比丘要依止于聚落,就如前面经文已详说过的,……乃至要如观察出息时能觉知寂灭而修学一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阿难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意遵奉修行。

  第八二一经注释:

  1、不净观:为对治于身起贪欲者,令修不净观,即观五蕴之色身充满不净。

  2、鹿林梵志子:鹿林,地名;梵志,指婆罗门;梵志子,即婆罗门之子。

  3、贤首:犹言贤者、尊者。

  

  八二二、本经叙说多修习安那般那念,可使四念处、七觉分、三明与三解脱得到满足。本经可参阅八一五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金刚聚落跋求摩河边的萨罗梨园林中。

  那时,阿难尊者独自在僻静之处,思惟禅思,他这样地想着:可有一种法,修习又重复多修习后,能使四法得到满足;四法修习满足后,能使七法得到满足;七法修习满足后,能使二法得到满足的吗?

  这时,阿难尊者从禅定中出定后,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过礼,退坐一边,向佛陀问说:「世尊啊!我独自在僻静之处,思惟禅思,这样地想着:可有一种法,重复多修习后,能使四法得到满足,……乃至能使二法得到满足的吗?我现在请问世尊,可真有一种法,重复多修习后,能使……乃至使二法得到满足的吗?」

  佛陀告诉阿难:「是真有一种法,重复多修习后,……乃至能使二法得到满足。那一种法是什么呢?就是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重复多修习安那般那念后,就能使四念处得到满足;四念处修习满足后,七觉分就能得到满足;七觉分修习满足后,三明与三解脱二法就能得到满足。要怎样修习安那般那念,使四念处得到满足呢?就是比丘要依止于聚落,……乃至要如于出息时观察寂灭而修习一样。阿难啊!就像这样,圣弟子观察入息时,应如观察入息而修学;观察出息时,应如观察出息而修学。要观察或长或短的出入息而修学。乃至观察入息觉知一切呼吸动作时,应如观察入息而修学;观察出息觉知一切呼吸动作时,应如观察出息而修学。观察入息静止呼吸动作时,应如观察入息静止呼吸动作而修学;观察出息静止呼吸动作时,应如观察出息静止呼吸动作而修学。圣弟子此时要系心于对身念处的观察,如果有异于身念处的,他也是如此地随依身念处而比类思惟。

  如果有时圣弟子要以出入息觉知喜,觉知乐,觉知心理活动,乃至要观察入息觉知静止心理活动时,应如观察入息静止心理活动而修学;观察出息静止心理活动时,应如观察出息静止心理活动而修学。这位圣弟子此时要系心于对受念处的观察,如果有异于受念处的,他也是随依受念处而比类思惟。

  有时圣弟子要以出、入息觉知心,觉知心悦,觉知心定,乃至要观察入息觉知心解脱时,应如观察入息觉知心解脱而修学;观察出息觉知心解脱时,应如观察出息觉知心解脱而修学。这时圣弟子系心于对心念处的观察,如果有异于心念处的,他也是随依心念处而比类思惟。

  如果圣弟子有时要以出、入息观察觉知无常、断、无欲、灭等法时,就应如观察无常、断、无欲、灭的出、入息而修学。这时圣弟子要系心于对法念处的观察,如果有异于法念处的,他也是随依法念处而比类思惟。这样就叫做修习安那般那念,而使四念处得到满足。」

  阿难问佛陀说:「如此修习安那般那念,就能使四念处得到满足。那么要怎样修习四念处,使七觉分得到满足呢?」

  佛陀告诉阿难说:「如果比丘观察身念处,专心一意后,就能系住心念而不会忘失,这时就应运用方法修习念觉分,修习念觉分后,念觉分就能得到满足。念觉分修习满足后,就能对于诸法加以选择、思量,这时就应运用方法修习择法觉分,修习择法觉分后,择法觉分就能得到满足。对于诸法选择、思量后,就能运用方法精勤努力,这时就应运用方法修习精进觉分,修习精进觉分后,精进觉分就能得到满足。运用方法精进修习后,内心就能得到欢喜,这时就应运用方法修习喜觉分,修习喜觉分后,喜觉分就能得到满足。心得欢喜后,身心就能得到安乐,这时就应运用方法修习猗觉分,修习猗觉分后,猗觉分就能得到满足。身心得到安乐后,就能得到正定,这时就应修习定觉分,修习定觉分后,定觉分就能得到满足。定觉分得到满足后,就能灭除人世的贪忧,得到平等的舍离,这时就应运用方法修习舍觉分,修习舍觉分后,就能得到舍觉分的满足。对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也是要像这样去修习,这样就叫做修习四念处,而使七觉分得到满足。」

  阿难问佛陀说:「这样就是修习四念处,而使七觉分得到满足。那么要怎样修习七觉分,使三明与三解脱得到满足呢?」

  佛陀告诉阿难说:「如果比丘修习念觉分,就能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灭,而向于舍了;修习念觉分后,就能得到三明与三解脱的满足。……乃至修习舍觉分,就能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灭,而向于舍,如此修习舍觉分后,就能得到三明与三解脱的满足。阿难啊!这样就叫做每一法都相类似,每一法都相辅助。如此十三种道法(四念处、七觉分、明与解脱),都是以安那般那念这一道法为增上之力,也以这一法做为门路,次第增进,而得修习满足。」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阿难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意遵奉修行。

  第八二二经注释:

  1、明、解脱:指三明、三解脱。三明││一、宿命智证明,二、生死智证明,三、漏尽智证明。三解脱││一、欲(欲界)有漏心解脱,二、有(色界、无色界)有漏心解脱,三、(三界)无明有漏心解脱。

  

  八二三、八二四

  像这异比丘所问,及佛问诸比丘二经,也是跟前经说法相同。

  

  八二五、本经叙说以出、入息念修习四念处之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金毗罗聚落的金毗林中。

  那时,世尊告诉金毗罗尊者说:「我现在将讲说精勤修习四念处之法。你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解说。」当时,金毗罗尊者保持静默,佛陀再问他,他都是如此。

  这时,阿难尊者告诉金毗罗尊者说:「现在大师要对你说法了!」如此说了三次。

  金毗罗尊者始答阿难尊者说:「我知道了,阿难尊者!我知道了,瞿昙尊者!」

  那时,阿难尊者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是说法的时候了,世尊啊!是说法的时候了,善逝啊!希望您能为众比丘讲说精勤修习四念处之法,众比丘听闻后,将会受持奉行。」

  佛陀告诉阿难说:「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讲说。如果比丘观察入息时,能如观察入息而修学,……乃至于出息时观察寂灭,也能如出息时观察寂灭而修学。这时,当圣弟子观察入息时,就能如观察入息而修学,……乃至观察出息静止呼吸动作时,也能如观察出息静止呼吸动作而修学。这时,圣弟子就要观察身念处,当圣弟子已经观察身念处后,如此便知善于内自思惟了。」

  佛陀又告诉…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