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P2

  ..续本文上一页修习安那般那念后,又重复多修习的话,就能断除各种觉想呢?就是说如果比丘依着聚落或城邑居住,余如前经所详述,……乃至于出息时观察寂灭能善于修习。这样就叫做修习安那般那念,又重复多修习的话,就能断除各种觉想。」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断觉想」的经文所述,像这不动摇,能得到大果福利;以及得甘露、究竟甘露,就能得到二果、四果、七果之报的经文,每一经也都与前面说法相同。

  第八一六经注释:

  1、乃至于出息灭善学:比对前第八一五经及后之八一七经,此处应作「乃至于灭出息善学」。

  

  八一七、本经叙说阿梨瑟咤比丘告诉佛陀他已修习过安那般那念,佛称许后,又告诉他更有胜妙过其上者。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为大家讲说的安那般那念(入出息念),你们是否都修习了呢?」

  当时,有一位名叫阿梨瑟咤的比丘,他坐于大众之中,就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向佛陀行礼,右膝跪地,恭敬合掌回答佛陀说:「世尊啊!您所讲说的安那般那念,我已经修习了。」

  佛陀问阿梨瑟咤比丘说:「你是怎样修习我所说的安那般那念呢?」

  比丘答佛陀说:「世尊啊!我对于过去各种事物不会再去顾念,未来各种事物不会生起欣乐,对于现在各种事物不会生起贪着,对于被内外各种精神与物质所拘束,不得自在的心理,善于正确地将它灭除。我已经如此地修习世尊所说的安那般那念了。」

  佛陀告诉阿梨瑟咤比丘说:「你是已真实地修习过我所说的安那般那念了,不是没修习过;然而比丘啊!在你所修习的安那般那念之法,还更有胜妙超过其上的。什么是胜妙超过阿梨咤所修习的安那般那念之法呢?就是比丘依止于城邑、聚落,余如前面经文所详述过的一样,……乃至于出息时观察寂灭能善于修习。阿梨瑟咤比丘啊!这样就是胜妙超过你所修习的安那般那念之法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一七经注释:

  1、内外对碍想:指被内外各种精神与物质现象所拘束,不得自在的心理。对碍,依「俱舍论」说有三种〡〡一、障碍有对,指二种物质互相障碍,无法同时占有同一空间。如五根、五境之十色法(物质),均由极微分子所构成,彼此互碍而被碍。二、境界有对,指六根、六识与伴此而起之心所(心之作用),为所取之对境所拘束,而取境之作用不得自在。三、所缘有对,指心(六识与意根)与伴此而起之心所,为各所缘之法所拘束,而缘虑之作用不得自在。

  

  八一八、本经叙说罽宾那比丘正身端坐,专心修行,佛陀教诸比丘也应如是修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在早晨穿上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乞食毕,回到精舍,收好了衣钵,洗完脚后,就拿着坐具走入安陀林中,坐在一棵树下,在昼日里禅思。

  当时,罽宾那尊者也是在早晨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等回到精舍,收好了衣钵,洗完脚后,他就拿着坐具进入安陀林里,在树下静坐参禅。他与佛陀坐处相距不远,端身不动地静坐着,身心保持正直,作胜妙地思惟。

  那时,有众多的比丘于下午时分从禅定中出定,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你们看见罽宾那尊者了吗?他就在距我不远处正身端坐,身心不动,作胜妙地思惟。」

  众比丘回答佛陀说:「世尊啊!我们经常看见那位罽宾那尊者正身端坐,善于摄持其身,不倾斜也不动摇,专心一意作胜妙地思惟。」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比丘修习三昧(禅定),身心保持安定,不倾斜也不动摇,专心作胜妙思惟的话,那么这位比丘就能得到这种三昧,就是不勤于运用方法修习,也能随其所欲而获得。」

  众比丘问佛陀说:「是那一种三昧,比丘如果得到这种三昧的话,就能使身心安定不动,专心作胜妙地思惟呢?」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比丘依止于聚落,早晨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村中乞食完毕,回到精舍,收好了衣钵,洗完脚后,就进入树林中,或在幽静的禅房、或露天之处而坐,专心思惟而系住心念,……乃至于出息时观察寂灭能善于修习,这就是比丘端坐思惟,身心安定不动,就能作专心胜妙思惟的三昧。」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一八经注释:

  1、尼师檀:即坐具。

  2、罽宾那:又作劫宾那,憍萨罗国人,世尊之弟子,能知星宿,为众僧中第一。

  3、乃至息灭观察善学:参阅第八一六、八一七经,此句应作「乃至于灭出息观察善学」。

  

  八一九、本经叙说世尊坐禅二月,修习出、入息念,从禅觉后对诸比丘告以所证。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奢能伽罗园林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想要静坐参禅二个月,这期间,只除了送食的比丘,以及举行布萨(每半月的说戒忏过)时之外,众比丘不要再往来这儿。」当时,世尊吩咐这些话后,就开始二个月的静坐参禅,众比丘除了送食及布萨时之外,没有一位比丘敢往来这儿的。

  这时,世尊静坐参禅已过了二个月,就从禅定中出定,在众比丘之前坐下,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有其他外道出家人来问你们:『沙门瞿昙在这二个月中是怎样静坐参禅的呢?』你们就应该回答说:『如来这二个月是以安那般那念来坐禅思惟。』为什么呢?因为我在这二个月中就是在修习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专心系念思惟,观察入息时,如实觉知入息;观察出息时,如实觉知出息。或长息,或短息,都能如实觉知。观察入息的一切过程时,能如实觉知;观察出息的一切过程时,也能如实觉知。于观察入息时,能如实觉知静止呼吸的动作,……乃至观察出息时,能如实觉知寂灭。我都能觉知这些出、入息情况后,这时我这样地思惟着:这都还是属粗糙的思惟,我现在把这些粗思惟止息后,应该更去修习其余极微细的思惟,系念于此而安住禅定中。

  当时,我息止了粗思惟后,便立即进入极微细的思惟,系念于此而安住禅定中。这时,有三位天子,身色极为庄严美妙,在夜里来到我住处。有一位天子这样说:『沙门瞿昙的生命已尽。』另外一天子说:『这不是生命已尽,而是生命即将尽了。』第三天子说:『不是生命已尽,也不是生命将尽,而是修习甚深的禅定,是阿罗汉寂灭的境界!』」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有人正确讲说,有能使人得到圣住、天住、梵住、学住、无学住、如来住之法,使修学中的行者所未获得的能够获得,还未到达的能够到达,还未觉证的能够觉证,也能使无学的圣者(阿罗汉)在现世中住于安乐,而这种法就是安那般那念,这就是正确的说法。为什么呢?因为修习安那般那念,就是使人得到圣住、天住、梵住……乃至使无学的圣者能在现世中得到安乐之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一九经注释:

  1、奢能伽罗林:位于憍萨罗国之婆罗门村。

  2、时到:指生命已尽,逝世的意思。

  3、时向至:即向于时至,指生命将尽,快死掉了。

  4、圣住:得如实知苦、集、灭、道四圣谛者住于圣住。

  5、天住:得初、二、三、四禅者,住于天住。

  6、梵住:得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定〕者,住于梵住。

  7、学住:仍在修学中的圣者住息处。

  8、无学住:证得阿罗汉之圣者住息处。

  9、如来住:得无上正遍觉者住于如来住。

  

  八二○、本经叙说学住与如来住之异。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迦毗罗越城的尼拘律树园林中。

  那时,释氏摩诃男去到尊者迦磨比丘住处,向迦磨比丘顶礼后,退坐一边,问迦磨比丘说:「怎样呢?迦磨尊者啊!修学圣者的住息处就是如来的住息处吗?还是修学圣者的住息处不同于如来的住息处,如来的住息处也不同于修学圣者的住息处呢?」

  迦磨比丘答说:「摩诃男啊!修学圣者的住息处是不同于如来的住息处,如来的住息处也不同于修学圣者的住息处。摩诃男啊!所谓修学圣者的住息处,就是经常多修习断除五盖烦恼;而如来的住息处,就是能如实知道五盖都已断除,并且断除了它的根本,就像截断了多罗树头一样,不会再生长,在未来世成就不生之法。

  有一个时候,世尊住在奢能伽罗园林中。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想在这奢能伽罗林园中坐禅二个月,除了送食比丘及布萨之时外,众比丘不要往来这儿。』详细解说就如前经一样,……乃至无学的圣者(阿罗汉)能在现世中得到安乐。由此可知,摩诃男啊!修学圣者的住息处不同于如来的住息处,如来的住息处也不同于修学圣者住息处。」

  释氏摩诃男听闻迦磨比丘的说法,满心欢喜,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八二○经注释:

  1、释氏摩诃男:世尊之叔父。

  2、于未来世成不生法:指此生为最后身,于未来不再生此烦恼身。

  

  八二一、本经叙说佛陀教导诸比丘修习不净观,诸比丘习后,却引发比丘之自杀行为,为防止此偏行,佛陀乃改教诸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金刚聚落跋求摩河边的萨罗梨园林中。

  那时,世尊为众比丘教导不净观的道法,并且赞叹不净观说:「众比丘修习不净观,重复多修习的话,就能获得大果报、大福利。」

  当时,很多比丘修习了不净观之后,极为厌恶这色身,有人就拿刀自杀…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