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修習安那般那念後,又重複多修習的話,就能斷除各種覺想呢?就是說如果比丘依著聚落或城邑居住,余如前經所詳述,……乃至于出息時觀察寂滅能善于修習。這樣就叫做修習安那般那念,又重複多修習的話,就能斷除各種覺想。」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斷覺想」的經文所述,像這不動搖,能得到大果福利;以及得甘露、究竟甘露,就能得到二果、四果、七果之報的經文,每一經也都與前面說法相同。
第八一六經注釋:
1、乃至于出息滅善學:比對前第八一五經及後之八一七經,此處應作「乃至于滅出息善學」。
八一七、本經敘說阿梨瑟咤比丘告訴佛陀他已修習過安那般那念,佛稱許後,又告訴他更有勝妙過其上者。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爲大家講說的安那般那念(入出息念),你們是否都修習了呢?」
當時,有一位名叫阿梨瑟咤的比丘,他坐于大衆之中,就從座席起來,整理好衣服,向佛陀行禮,右膝跪地,恭敬合掌回答佛陀說:「世尊啊!您所講說的安那般那念,我已經修習了。」
佛陀問阿梨瑟咤比丘說:「你是怎樣修習我所說的安那般那念呢?」
比丘答佛陀說:「世尊啊!我對于過去各種事物不會再去顧念,未來各種事物不會生起欣樂,對于現在各種事物不會生起貪著,對于被內外各種精神與物質所拘束,不得自在的心理,善于正確地將它滅除。我已經如此地修習世尊所說的安那般那念了。」
佛陀告訴阿梨瑟咤比丘說:「你是已真實地修習過我所說的安那般那念了,不是沒修習過;然而比丘啊!在你所修習的安那般那念之法,還更有勝妙超過其上的。什麼是勝妙超過阿梨咤所修習的安那般那念之法呢?就是比丘依止于城邑、聚落,余如前面經文所詳述過的一樣,……乃至于出息時觀察寂滅能善于修習。阿梨瑟咤比丘啊!這樣就是勝妙超過你所修習的安那般那念之法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一七經注釋:
1、內外對礙想:指被內外各種精神與物質現象所拘束,不得自在的心理。對礙,依「俱舍論」說有叁種〡〡一、障礙有對,指二種物質互相障礙,無法同時占有同一空間。如五根、五境之十色法(物質),均由極微分子所構成,彼此互礙而被礙。二、境界有對,指六根、六識與伴此而起之心所(心之作用),爲所取之對境所拘束,而取境之作用不得自在。叁、所緣有對,指心(六識與意根)與伴此而起之心所,爲各所緣之法所拘束,而緣慮之作用不得自在。
八一八、本經敘說罽賓那比丘正身端坐,專心修行,佛陀教諸比丘也應如是修行。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在早晨穿上法衣,手拿著缽盂,進入舍衛城中乞食。乞食畢,回到精舍,收好了衣缽,洗完腳後,就拿著坐具走入安陀林中,坐在一棵樹下,在晝日裏禅思。
當時,罽賓那尊者也是在早晨穿著法衣,手拿著缽盂,進入舍衛城中乞食。等回到精舍,收好了衣缽,洗完腳後,他就拿著坐具進入安陀林裏,在樹下靜坐參禅。他與佛陀坐處相距不遠,端身不動地靜坐著,身心保持正直,作勝妙地思惟。
那時,有衆多的比丘于下午時分從禅定中出定,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
佛陀告訴衆比丘說:「你們看見罽賓那尊者了嗎?他就在距我不遠處正身端坐,身心不動,作勝妙地思惟。」
衆比丘回答佛陀說:「世尊啊!我們經常看見那位罽賓那尊者正身端坐,善于攝持其身,不傾斜也不動搖,專心一意作勝妙地思惟。」
佛陀告訴衆比丘說:「如果比丘修習叁昧(禅定),身心保持安定,不傾斜也不動搖,專心作勝妙思惟的話,那麼這位比丘就能得到這種叁昧,就是不勤于運用方法修習,也能隨其所欲而獲得。」
衆比丘問佛陀說:「是那一種叁昧,比丘如果得到這種叁昧的話,就能使身心安定不動,專心作勝妙地思惟呢?」
佛陀告訴衆比丘說:「如果比丘依止于聚落,早晨穿著法衣,手拿著缽盂,進入村中乞食完畢,回到精舍,收好了衣缽,洗完腳後,就進入樹林中,或在幽靜的禅房、或露天之處而坐,專心思惟而系住心念,……乃至于出息時觀察寂滅能善于修習,這就是比丘端坐思惟,身心安定不動,就能作專心勝妙思惟的叁昧。」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一八經注釋:
1、尼師檀:即坐具。
2、罽賓那:又作劫賓那,憍薩羅國人,世尊之弟子,能知星宿,爲衆僧中第一。
3、乃至息滅觀察善學:參閱第八一六、八一七經,此句應作「乃至于滅出息觀察善學」。
八一九、本經敘說世尊坐禅二月,修習出、入息念,從禅覺後對諸比丘告以所證。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奢能伽羅園林中。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想要靜坐參禅二個月,這期間,只除了送食的比丘,以及舉行布薩(每半月的說戒忏過)時之外,衆比丘不要再往來這兒。」當時,世尊吩咐這些話後,就開始二個月的靜坐參禅,衆比丘除了送食及布薩時之外,沒有一位比丘敢往來這兒的。
這時,世尊靜坐參禅已過了二個月,就從禅定中出定,在衆比丘之前坐下,告訴衆比丘說:「如果有其他外道出家人來問你們:『沙門瞿昙在這二個月中是怎樣靜坐參禅的呢?』你們就應該回答說:『如來這二個月是以安那般那念來坐禅思惟。』爲什麼呢?因爲我在這二個月中就是在修習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專心系念思惟,觀察入息時,如實覺知入息;觀察出息時,如實覺知出息。或長息,或短息,都能如實覺知。觀察入息的一切過程時,能如實覺知;觀察出息的一切過程時,也能如實覺知。于觀察入息時,能如實覺知靜止呼吸的動作,……乃至觀察出息時,能如實覺知寂滅。我都能覺知這些出、入息情況後,這時我這樣地思惟著:這都還是屬粗糙的思惟,我現在把這些粗思惟止息後,應該更去修習其余極微細的思惟,系念于此而安住禅定中。
當時,我息止了粗思惟後,便立即進入極微細的思惟,系念于此而安住禅定中。這時,有叁位天子,身色極爲莊嚴美妙,在夜裏來到我住處。有一位天子這樣說:『沙門瞿昙的生命已盡。』另外一天子說:『這不是生命已盡,而是生命即將盡了。』第叁天子說:『不是生命已盡,也不是生命將盡,而是修習甚深的禅定,是阿羅漢寂滅的境界!』」
佛陀告訴衆比丘說:「如果有人正確講說,有能使人得到聖住、天住、梵住、學住、無學住、如來住之法,使修學中的行者所未獲得的能夠獲得,還未到達的能夠到達,還未覺證的能夠覺證,也能使無學的聖者(阿羅漢)在現世中住于安樂,而這種法就是安那般那念,這就是正確的說法。爲什麼呢?因爲修習安那般那念,就是使人得到聖住、天住、梵住……乃至使無學的聖者能在現世中得到安樂之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一九經注釋:
1、奢能伽羅林:位于憍薩羅國之婆羅門村。
2、時到:指生命已盡,逝世的意思。
3、時向至:即向于時至,指生命將盡,快死掉了。
4、聖住:得如實知苦、集、滅、道四聖谛者住于聖住。
5、天住:得初、二、叁、四禅者,住于天住。
6、梵住:得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定〕者,住于梵住。
7、學住:仍在修學中的聖者住息處。
8、無學住:證得阿羅漢之聖者住息處。
9、如來住:得無上正遍覺者住于如來住。
八二○、本經敘說學住與如來住之異。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迦毗羅越城的尼拘律樹園林中。
那時,釋氏摩诃男去到尊者迦磨比丘住處,向迦磨比丘頂禮後,退坐一邊,問迦磨比丘說:「怎樣呢?迦磨尊者啊!修學聖者的住息處就是如來的住息處嗎?還是修學聖者的住息處不同于如來的住息處,如來的住息處也不同于修學聖者的住息處呢?」
迦磨比丘答說:「摩诃男啊!修學聖者的住息處是不同于如來的住息處,如來的住息處也不同于修學聖者的住息處。摩诃男啊!所謂修學聖者的住息處,就是經常多修習斷除五蓋煩惱;而如來的住息處,就是能如實知道五蓋都已斷除,並且斷除了它的根本,就像截斷了多羅樹頭一樣,不會再生長,在未來世成就不生之法。
有一個時候,世尊住在奢能伽羅園林中。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想在這奢能伽羅林園中坐禅二個月,除了送食比丘及布薩之時外,衆比丘不要往來這兒。』詳細解說就如前經一樣,……乃至無學的聖者(阿羅漢)能在現世中得到安樂。由此可知,摩诃男啊!修學聖者的住息處不同于如來的住息處,如來的住息處也不同于修學聖者住息處。」
釋氏摩诃男聽聞迦磨比丘的說法,滿心歡喜,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八二○經注釋:
1、釋氏摩诃男:世尊之叔父。
2、于未來世成不生法:指此生爲最後身,于未來不再生此煩惱身。
八二一、本經敘說佛陀教導諸比丘修習不淨觀,諸比丘習後,卻引發比丘之自殺行爲,爲防止此偏行,佛陀乃改教諸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金剛聚落跋求摩河邊的薩羅梨園林中。
那時,世尊爲衆比丘教導不淨觀的道法,並且贊歎不淨觀說:「衆比丘修習不淨觀,重複多修習的話,就能獲得大果報、大福利。」
當時,很多比丘修習了不淨觀之後,極爲厭惡這色身,有人就拿刀自殺…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