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
八○九、本经详说沙门法及沙门果。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沙门之法及沙门之果。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什么是沙门之法呢?就是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什么是沙门之果呢?就是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什么是须陀洹果呢?就是已经断除身见、戒取、疑三种结惑的行者之果报。什么是斯陀含果呢?就是已断除了上面三种结惑之后,他的贪欲、瞋恚、愚痴都变得很微弱的行者之果报。什么是阿那含果呢?就是已尽除贪结、瞋结、身见结、戒取结、痴结等欲界五种结惑的行者之果报。什么是阿罗汉果呢?就是已永远灭尽了贪欲、瞋恚、愚痴,一切烦恼都永灭尽的行者之果报。」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一○、本经说明沙门法、沙门、沙门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沙门之法、沙门及沙门的目标。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什么是沙门之法呢?就是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什么是沙门呢?就是成就这八圣道的行者。什么是沙门的目标呢?就是永远断除贪欲,永远断除瞋恚、愚痴,把一切烦恼都永远断除。」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一一、本经说明沙门果。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面所说的经文一样,差别的是:「有沙门之果。什么是沙门之果呢?就是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一二、
像这婆罗门法、婆罗门、婆罗门义、婆罗门果,以及梵行法、梵行者、梵行义、梵行果等经文,也都是与前面经文的说法一样。
八一三、本经叙说有五法于修习安那般那念很有助益。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五种法对于修习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助益很大。是那五种呢?就是能保持清净的戒行,遵守戒法,行住坐卧的威仪,以及心念所行之处都很圆满,对于微细的罪过,也能生起怖畏的心理,受持所学的戒法,这就是对修习安那般那念助益很大的第一法。其次,比丘啊!减少内心贪欲,减少人事缠扰,减少世务经营,这就是对修习安那般那念助益很大的第二法。其次,比丘啊!饮食知所节制,饭量多少适度,不会为了饮食而生起贪求的欲念,能精勤思惟道法,这就是对修习安那般那念助益很大的第三法。其次,比丘啊!在初夜与后夜时分能不贪嗜睡眠,而精勤思惟道法,这就是对修习安那般那念助益很大的第四法。其次,比丘啊!在空旷幽静的森林中,远离各种纷扰喧闹,这就是对修习安那般那念助益很大的第五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一三经注释:
1、安那般那念:又译安般念、安般守意,意译为入出息念、持息念。是一种专注于呼吸的出入,以摄心于一境,止息妄缘,而使身心得到安定的法门。
八一四、本经叙说若修习安那般那念,则身心可得止息,明分想修习满足。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你们应该修习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如果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后,又重复多修习的话,就可得到身的止息与心的止息,使觉、观寂灭,纯一明分(指智慧)之想修习圆满。」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一四经注释:
1、「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据「瑜伽师地论」二十七卷说:「毗钵舍那品(修观)诸烦恼所染污时,发生种种寻伺(即觉观)、妄想,谓欲寻伺等不正寻伺,及无明分寻伺所起诸欲想等种种妄想,由正修习入出息念,令寻伺等悉皆静息。为欲对治彼无明分诸妄想故,纯修明分想,令速得圆满」。
八一五、本经叙说修习安那般那念的内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你们应该修习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如果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后,又重复多修习的话,就可得到身、心的止息,使觉、观寂灭,纯一明分(智慧)之想修习圆满。怎样叫修习安那般那念,又重复多修习后,身、心就会止息,使觉、观寂灭,得到纯一明分之想的修习圆满呢?就是比丘如果依着聚落、城邑而居住,早晨时穿著法衣,拿着钵盂,进入村中乞食,要善于摄护自身,守住六根的门户,完善地系住内心。乞食后,回到住处,收好衣钵,洗完脚后,或者进入林中、幽静的禅房、大树下,或空旷的露地上,端身正坐,系念于面前,断除世间的贪爱,远离贪欲,而得清净;也能断除瞋恚、睡眠、掉悔、疑等诸盖,度越各种疑惑,对于各种善法,内心能够抉择。其心远离了五盖烦恼,这五盖会使人慧力减弱,是障碍正道之法,以致不能趋于涅槃之境。观察入息时,要系念而善于修习;观察出息时,也要系念而善于修习。对于息(呼吸出入息)的长、短,都能觉知。能觉知入息的一切过程,对于觉知入息的一切过程能善于修习;觉知出息的一切过程,对于觉知出息的一切过程能善于修习。入息时觉知静止一切呼吸动作,对于入息时静止一切呼吸动作能善于修习;出息时觉知静止一切呼吸动作,对于出息时静止一切呼吸动作能善于修习。能于出、入息时觉知喜,觉知乐,觉知心理的活动,乃至于入息时觉知静止心理的活动,对于入息时觉知静止心理的活动能善于修习;出息时觉知静止心理的活动,对于出息时觉知静止心理的活动能善于修习。能于出、入息时觉知心,觉知心悦,觉知心定,乃至于入息时觉知心解脱,对于入息时觉知心解脱能善于修习;出息时觉知心解脱,对于出息时觉知心解脱能善于修习。能于出、入息时观察无常,观察断,观察无欲,乃至于入息时观察寂灭,对于入息时观察寂灭能善于修习;出息时观察寂灭,对于出息时观察寂灭能善于修习。这样就叫做修习安那般那念,使身得止息、心得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之想修习圆满。」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一五经注释:
1、内息:即入息。
2、外息:即出息。
3、息长、息短:南传「清净道论」认为息之长短是依时间而计,长时间的出与入为长出入息,短时间的出与入为短出入息。而「瑜伽师地论」则以缘入息与出息境时为长出入息;缘中间出入息(呼气与吸气互换时之短暂微细气息情况)为短出入息。
4、一切身入息:有关「一切身出入息」的解说,南传「清净道论」认为「一切身」是指出息或入息之初中后之全部过程,也就是指出息或入息之全部息身而言。「瑜伽师地论」则认为是指身中一切毛孔,这一切毛孔谓之细孔穴,也能出入息。白话译文采用南传说法。
5、觉知一切身行息入息:身行,是入出息之异名,根据「瑜伽师地论」入出息有四异名:一、名风,二、名阿那波那,三、名入息、出息,四、名身行。第五六七经亦云「出息、入息名为身行」。根据泰国佛使尊者所着「观呼吸」一书所引南传经文此处作「『我吸入息,宁静此(气息)身之动作。』他如此训练自己。」(慧炬出版社,郑振煌译)
6、觉知喜、觉知乐:比对南传相对经文,此处作「学『我觉喜入息』,学『我觉喜出息』,学『我觉乐入息』,学『我觉乐出息。』」可知本经这二句乃是省文。佛使比丘「观呼吸」一书引用经文此处作「『经验喜,我将呼气。』他如此训练自己;『经验喜,我将吸气。』他如此训练自己。『经验乐,我将呼气。』他如此训练自己;『经验乐,我将吸气。』他如此训谏自己。」
7、觉知心行:即「觉知心行出入息」之省文。心行,「瑜伽师地论」指所生起之愚痴想、思;「清净道论」则说是受、想二蕴。
8、「觉知心,觉知心悦,觉知心定」:比对南传相对经文,此处作「学『我觉心入息』,学『我觉心出息』,学『我心喜欢之入息』,学『我心喜欢之出息』,学『我心得定之入息』,学『我心得定之出息。』」可知本经这三句乃是省文。
9、「观察无常,观察断,观察无欲……于观察灭出息善学」:观察无常,即「观察无常出入息」之省;观察断,即「观察断出入息」之省;观察无欲,即「观察无欲出入息」之省。比对南传此处作「观无常」、「观离贪」、「观灭」、「观舍」出入息,叙述稍有差异。
10、是名修安那般那念:本经实即就四念处而修习安那般那念││
一、「念于内息……于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学」,为于身观身念处修习安那般那念。
二、「觉知喜……于觉知心行息出息善学」,为于受观受念处修习安那般那念。
三、「觉知心……于觉知心解脱出息善学」,为于心观心念处修习安那般那念。
四、「观察无常……于观察灭出息善学」,为于法观法念处修习安那般那念。
八一六、本经为前经之略说。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你们应该修习安那般那念!因为修习安那般那念后,又重复多修习的话,就能断除各种的觉想。怎样叫…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