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
八○九、本經詳說沙門法及沙門果。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沙門之法及沙門之果。你們要仔細地聽!好好地思考!我將爲你們解說。什麼是沙門之法呢?就是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什麼是沙門之果呢?就是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什麼是須陀洹果呢?就是已經斷除身見、戒取、疑叁種結惑的行者之果報。什麼是斯陀含果呢?就是已斷除了上面叁種結惑之後,他的貪欲、瞋恚、愚癡都變得很微弱的行者之果報。什麼是阿那含果呢?就是已盡除貪結、瞋結、身見結、戒取結、癡結等欲界五種結惑的行者之果報。什麼是阿羅漢果呢?就是已永遠滅盡了貪欲、瞋恚、愚癡,一切煩惱都永滅盡的行者之果報。」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八一○、本經說明沙門法、沙門、沙門義。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沙門之法、沙門及沙門的目標。你們要仔細地聽!好好地思考!我將爲你們解說。什麼是沙門之法呢?就是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什麼是沙門呢?就是成就這八聖道的行者。什麼是沙門的目標呢?就是永遠斷除貪欲,永遠斷除瞋恚、愚癡,把一切煩惱都永遠斷除。」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八一一、本經說明沙門果。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的話,就如前面所說的經文一樣,差別的是:「有沙門之果。什麼是沙門之果呢?就是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八一二、
像這婆羅門法、婆羅門、婆羅門義、婆羅門果,以及梵行法、梵行者、梵行義、梵行果等經文,也都是與前面經文的說法一樣。
八一叁、本經敘說有五法于修習安那般那念很有助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五種法對于修習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助益很大。是那五種呢?就是能保持清淨的戒行,遵守戒法,行住坐臥的威儀,以及心念所行之處都很圓滿,對于微細的罪過,也能生起怖畏的心理,受持所學的戒法,這就是對修習安那般那念助益很大的第一法。其次,比丘啊!減少內心貪欲,減少人事纏擾,減少世務經營,這就是對修習安那般那念助益很大的第二法。其次,比丘啊!飲食知所節製,飯量多少適度,不會爲了飲食而生起貪求的欲念,能精勤思惟道法,這就是對修習安那般那念助益很大的第叁法。其次,比丘啊!在初夜與後夜時分能不貪嗜睡眠,而精勤思惟道法,這就是對修習安那般那念助益很大的第四法。其次,比丘啊!在空曠幽靜的森林中,遠離各種紛擾喧鬧,這就是對修習安那般那念助益很大的第五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一叁經注釋:
1、安那般那念:又譯安般念、安般守意,意譯爲入出息念、持息念。是一種專注于呼吸的出入,以攝心于一境,止息妄緣,而使身心得到安定的法門。
八一四、本經敘說若修習安那般那念,則身心可得止息,明分想修習滿足。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你們應該修習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如果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後,又重複多修習的話,就可得到身的止息與心的止息,使覺、觀寂滅,純一明分(指智慧)之想修習圓滿。」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一四經注釋:
1、「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據「瑜伽師地論」二十七卷說:「毗缽舍那品(修觀)諸煩惱所染汙時,發生種種尋伺(即覺觀)、妄想,謂欲尋伺等不正尋伺,及無明分尋伺所起諸欲想等種種妄想,由正修習入出息念,令尋伺等悉皆靜息。爲欲對治彼無明分諸妄想故,純修明分想,令速得圓滿」。
八一五、本經敘說修習安那般那念的內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你們應該修習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如果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後,又重複多修習的話,就可得到身、心的止息,使覺、觀寂滅,純一明分(智慧)之想修習圓滿。怎樣叫修習安那般那念,又重複多修習後,身、心就會止息,使覺、觀寂滅,得到純一明分之想的修習圓滿呢?就是比丘如果依著聚落、城邑而居住,早晨時穿著法衣,拿著缽盂,進入村中乞食,要善于攝護自身,守住六根的門戶,完善地系住內心。乞食後,回到住處,收好衣缽,洗完腳後,或者進入林中、幽靜的禅房、大樹下,或空曠的露地上,端身正坐,系念于面前,斷除世間的貪愛,遠離貪欲,而得清淨;也能斷除瞋恚、睡眠、掉悔、疑等諸蓋,度越各種疑惑,對于各種善法,內心能夠抉擇。其心遠離了五蓋煩惱,這五蓋會使人慧力減弱,是障礙正道之法,以致不能趨于涅槃之境。觀察入息時,要系念而善于修習;觀察出息時,也要系念而善于修習。對于息(呼吸出入息)的長、短,都能覺知。能覺知入息的一切過程,對于覺知入息的一切過程能善于修習;覺知出息的一切過程,對于覺知出息的一切過程能善于修習。入息時覺知靜止一切呼吸動作,對于入息時靜止一切呼吸動作能善于修習;出息時覺知靜止一切呼吸動作,對于出息時靜止一切呼吸動作能善于修習。能于出、入息時覺知喜,覺知樂,覺知心理的活動,乃至于入息時覺知靜止心理的活動,對于入息時覺知靜止心理的活動能善于修習;出息時覺知靜止心理的活動,對于出息時覺知靜止心理的活動能善于修習。能于出、入息時覺知心,覺知心悅,覺知心定,乃至于入息時覺知心解脫,對于入息時覺知心解脫能善于修習;出息時覺知心解脫,對于出息時覺知心解脫能善于修習。能于出、入息時觀察無常,觀察斷,觀察無欲,乃至于入息時觀察寂滅,對于入息時觀察寂滅能善于修習;出息時觀察寂滅,對于出息時觀察寂滅能善于修習。這樣就叫做修習安那般那念,使身得止息、心得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之想修習圓滿。」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一五經注釋:
1、內息:即入息。
2、外息:即出息。
3、息長、息短:南傳「清淨道論」認爲息之長短是依時間而計,長時間的出與入爲長出入息,短時間的出與入爲短出入息。而「瑜伽師地論」則以緣入息與出息境時爲長出入息;緣中間出入息(呼氣與吸氣互換時之短暫微細氣息情況)爲短出入息。
4、一切身入息:有關「一切身出入息」的解說,南傳「清淨道論」認爲「一切身」是指出息或入息之初中後之全部過程,也就是指出息或入息之全部息身而言。「瑜伽師地論」則認爲是指身中一切毛孔,這一切毛孔謂之細孔穴,也能出入息。白話譯文采用南傳說法。
5、覺知一切身行息入息:身行,是入出息之異名,根據「瑜伽師地論」入出息有四異名:一、名風,二、名阿那波那,叁、名入息、出息,四、名身行。第五六七經亦雲「出息、入息名爲身行」。根據泰國佛使尊者所著「觀呼吸」一書所引南傳經文此處作「『我吸入息,甯靜此(氣息)身之動作。』他如此訓練自己。」(慧炬出版社,鄭振煌譯)
6、覺知喜、覺知樂:比對南傳相對經文,此處作「學『我覺喜入息』,學『我覺喜出息』,學『我覺樂入息』,學『我覺樂出息。』」可知本經這二句乃是省文。佛使比丘「觀呼吸」一書引用經文此處作「『經驗喜,我將呼氣。』他如此訓練自己;『經驗喜,我將吸氣。』他如此訓練自己。『經驗樂,我將呼氣。』他如此訓練自己;『經驗樂,我將吸氣。』他如此訓谏自己。」
7、覺知心行:即「覺知心行出入息」之省文。心行,「瑜伽師地論」指所生起之愚癡想、思;「清淨道論」則說是受、想二蘊。
8、「覺知心,覺知心悅,覺知心定」:比對南傳相對經文,此處作「學『我覺心入息』,學『我覺心出息』,學『我心喜歡之入息』,學『我心喜歡之出息』,學『我心得定之入息』,學『我心得定之出息。』」可知本經這叁句乃是省文。
9、「觀察無常,觀察斷,觀察無欲……于觀察滅出息善學」:觀察無常,即「觀察無常出入息」之省;觀察斷,即「觀察斷出入息」之省;觀察無欲,即「觀察無欲出入息」之省。比對南傳此處作「觀無常」、「觀離貪」、「觀滅」、「觀舍」出入息,敘述稍有差異。
10、是名修安那般那念:本經實即就四念處而修習安那般那念││
一、「念于內息……于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學」,爲于身觀身念處修習安那般那念。
二、「覺知喜……于覺知心行息出息善學」,爲于受觀受念處修習安那般那念。
叁、「覺知心……于覺知心解脫出息善學」,爲于心觀心念處修習安那般那念。
四、「觀察無常……于觀察滅出息善學」,爲于法觀法念處修習安那般那念。
八一六、本經爲前經之略說。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你們應該修習安那般那念!因爲修習安那般那念後,又重複多修習的話,就能斷除各種的覺想。怎樣叫…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