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起心漏:漏,为烦恼的别名。不起心漏,即心里不生烦恼。
五三、本经叙说愚痴无闻凡夫无慧无明,于五受阴生我见而系着;
多闻圣弟子则不然。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就是令人贪着烦恼的物质现象,和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那愚痴无闻的凡夫,没有智慧不明白事理,对这五蕴生起我见的系着,使心系着于五蕴而对它生起贪欲。比丘啊!多闻的圣弟子有智慧,明白事理,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不被偏执的我见所系着,使心系缚着五蕴而生起贪欲。
为什么愚痴无闻的凡夫,没有智慧,不明白事理,对这五蕴会起妄见执持着说这就是我,使心系着于五蕴而对它生起贪欲呢?比丘啊!因为愚痴无闻的凡夫没有智慧,不明白事理,所以一见物质现象便执持着说这就是我、是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或物质现象在我之中;同样地,对这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执持着说这就是我、是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就象样,这愚痴无闻的凡夫,没有智慧,不明白事理,对这五蕴喜欢执持着这就是我的我见,使心系缚着五蕴而生起贪欲。
比丘啊!为什么圣弟子有智慧,明白事理,不喜欢执持着我见,使心系缚于五蕴而生起贪欲呢?因为圣弟子不妄见物质现象就是我、是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或物质现象在我之中;同样地,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不妄见那就是我、是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就像这样,多闻圣弟子有智慧,明白事理,对这五蕴不以妄见执持着是我,使系缚的心而生起贪欲。像这所有的物质现象,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经正确如实地观察后,全都是变化无常的。同样地,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经正确如实观察后,也全都是变化无常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五四、本经叙说愚痴无闻凡夫于五受阴计有我、我所、相在,以六
根触六境而生苦乐及其余。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就是那令人贪着烦恼的物质现象,以及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比丘啊!如果沙门、婆罗门妄执有我,那么一切都是在这五受阴中妄执有这个我了。是那五种呢﹖就是那些沙门、婆罗门对物质现象妄见那就是我、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或物质现象在我之中;同样地,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四种精神现象,也妄见那就是我、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就像这样,愚痴无闻的凡夫以妄念推度有我这个实体,不明事理,妄作分别。像这样的观察,也就不能离弃五蕴为我所有的执着;不能离弃五蕴为我所有的执着的话,就会涉入六根;涉入六根后,也就会产生觉触;由于六触的觉触作用,愚痴无闻的凡夫就随之生起了痛苦与快乐的感受,也从这里生起这类及其他的感受,就是这六触身的作用。是那六种呢?就是眼触入处,以及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比丘啊!有能了别诸法的意界;有能洞见诸法实相的法界;有愚痴昧于事理的无明界。因为无明觉触了所触的境,愚痴无闻的凡夫便妄说存在、妄说不存在、妄说有存在也有不存在、妄说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妄说我最殊胜、妄说我与他相等;妄说我知道、我看见。
其次,比丘啊!多闻圣弟子虽依住于六触中,然而却能厌离愚痴无明,生起智慧。他厌离了对无明的欲愿而生起了智慧,不妄说存在、不妄说不存在、不妄说有存在也有不存在、不妄说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不妄说我最殊胜,不妄说我较差,不妄说我与他相等;不妄说我知道、我看见。作这样的认知、这样的察见后,以前所生起的无明觉触就会息灭,以后智慧的觉触便生起了。」
佛陀说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五四经注释:
1、计:以妄念推度。
2、我所:我所有的简称。有我见的人,对于身外之物都认为我所有,叫
做我所。
3、入于诸根:入,涉入。诸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4、六触:指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等六种作用。是由根、
境、识三事和合而生。
5、意界、法界、无明界:指一切心与心所法触对一切境时所集起精神作
用的三个境界。意界,能了别诸法的精神境界;法界,洞见实相,诸
法圆融,具足一切的精神境界;无明界,愚痴无明的精神境界。
五五、本经叙说若能破除我执,从有我、我所解脱,则能断五下分
结。之后不攀缘四识住,离欲,即可见法涅槃。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东园的鹿子母讲堂里。
那天下午,佛陀从禅定中出定,走出讲堂,在堂前阴凉处大众前,铺好座具坐下。当时,世尊心有所感地唱出诗偈:
「诸法没有一个实体的我,
也没有被我所拥有的事物;
我既然不是应当有的,
那么要从何处生起我所有呢?
比丘若能从我执解脱,
就能断除欲界五种结惑。」
这时,有一位比丘从座位起来,偏袒着右肩,右膝跪地,合掌禀告佛陀说:「世尊啊!为什么『诸法没有一个实体的我,也没有被我所拥有的事物;我既然不是应当有的,那么要从何处生起我所有呢?比丘若能从我执解脱,就能断除欲界五种结惑。』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愚痴无闻的凡夫妄执物质现象就是我、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或物质现象在我之中;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妄执这些精神现象就是我、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可是多闻圣弟子就不妄见物质现象就是我、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或物质现象在我之中;也不妄见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说这些精神现象就是我、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也没有一个能认知的我,也没有一个能察见的我。应知这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的,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变化无常的;物质现象是会生起痛苦烦恼的,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会生起痛苦烦恼的;物质现象中是没有一个实体的我存在;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没有一个实体的我存在;这物质现象不是我所当拥有;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不是我所当拥有;这物质现象会毁坏;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会毁坏。所以这一切都没有一个实体的我,也没有我所当拥有的事物,我与我所拥有的事物是不应当存在的。像这样从我执解脱的人,就可断除欲界的五种结惑。」
当时,那位比丘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断除欲界五种结惑后,要怎样使烦恼尽除,得到无烦恼的心灵解脱、智慧解脱,在现世今生中,自己能具足证知: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不再受生死轮回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愚痴的凡夫、无闻的众生在不用畏惧处却生起了恐惧。愚痴的凡夫、无闻的众生惧怕着:没有一个实体的我、也没有我所能拥有的事物,认为这二种知见都不应当生起。
有对四蕴攀缘而住识的四识住,是那四识住呢?就是心识依住于物质现象的色识住,攀缘着物质现象、爱悦着物质现象,不断地增进广大生长;还有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等三蕴,心识也依住着它、攀缘着它、爱悦着它,不断地增进广大生长。比丘啊!心识依住在这里(四蕴),无论来去或常住,无论生起或息灭,都不断地在增进广大生长着。如果有人另作这样的说法:更有一种不同的心识,无论来去或常住,无论生起或息灭,也是不断地在增进广大生长着。他只是有这样言说,听后却不能察知,反而更增长愚痴,那是因为无此境界的缘故。为什么这样呢?比丘啊!因为厌离对物质现象的贪欲后,也就能断除对物质现象的意念所生起的结缚烦恼;断除对物质现象的意念所生起的结缚烦恼后,也就能断除心识对物质现象的攀缘。心识不再依住于物质现象,也不再如此地增进广大生长了。(同样地)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等精神现象,厌离对它的贪欲后,也就能断除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等精神现象的意念所生起的结缚烦恼了;断除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等精神现象的意念所生起的结缚烦恼后,也就能断除心识对它的攀缘,这时心识无所依住,也不再增进广大生长了。心识因无所依住,所以不再增长;因不再增长,所以就不会有所造作;因为无所造作,所以能保持常住;因能保持常住,所以就能知足;因能知足,所以就能解脱事物的束缚;因能解脱事物的束缚,所以对于一切世间的事物都能无所执取;因对一切世间的事物能无所执取,所以就能无所贪着;因能无所贪着,所以就能自己觉证涅槃: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比丘啊!我说意识不依住于东、南、西、北方,也不依住于上下四维,断除一切贪欲,得见正法,达到涅槃寂尽,就可获得身心的寂静清凉。」
佛陀说完此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五五经注释:
1、优陀那偈:优陀那,即感兴语。偈,偈他的简称…
《杂阿含经卷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