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三▪P3

  ..续本文上一页,华译为颂,即一种

   略似于诗的有韵文辞,通常以四句为一偈。

  2、我:主宰的意思。佛教说我们通常所执着的我是假我,因为这个我是

   由五蕴假和合而成,离开了五蕴,根本就没有我存在。

  3、我所:我所有的简称。有我见的人,对于身外之物都认为我所有,叫

   做我所。

  4、下分结:下分结,为欲界之结惑。有五下分结:一、贪结——欲界众

   生贪着无餍,由此贪惑系缚,三界无有出期。二、瞋结——欲界众生

   于违境起瞋,不能自已,由此瞋惑系缚,三界无由出期。三、身见结——

   欲界众生于五蕴及诸根身,妄计为身,由此见惑系缚,三界无由出期。

   四、戒取结——谓诸外道,以邪戒为正戒,由此邪执系缚,三界无由

   出期。五、疑结——欲界众生,迷心乖理,迷真逐妄,由此疑惑系缚,

   三界无有出期。

  5、心解脱、慧解脱:见卷一第一经注释11。

  6、现法:即现世今生。

  7、四识住:即色识住、受识住、想识住、行识住。因上述四蕴为识所依

   所住,故名为识住。

  8、着:缠爱不舍之意。

  9、四维:即四隅,指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五六、本经叙说应当修习方便禅思,如实观察五受阴之集、灭。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应当经常运用各种方法修习禅思,使内心寂静,为何要这样呢?因为比丘能经常运用各种方法修习禅思,使内心寂静,便可做如实地观察。怎样做如实地观察呢?(就是要如实地去观察)这是物质现象、这是物质现象的集起、这是物质现象的息灭;这是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这是精神现象的集起、这是精神现象的息灭。

  物质现象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是怎样集起的呢?就是由于愚痴无闻凡夫对于痛苦、快乐、不苦也不乐的感受,不能如实地观察;对这感受的集起、感受的息灭、对感受的爱乐、感受所造成的祸患、自感受中出离等情况,因都不能如实地观察的缘故,所以对感受爱悦贪着而产生执取,因执取而又招感后世相应的果报,因有果报而造成来世的再生,因有生也就有老、病、死、忧、悲、恼苦了,像这样纯粹大苦的结聚都是从五蕴的集起而产生,这就叫物质现象的集起;这就叫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的集起了。

  物质现象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是怎样息灭的呢?多闻圣弟子承受各种痛苦、快乐、不苦也不乐的感受,都能如实地去观察;对这感受的集起、感受的息灭、对感受的爱乐、感受所造成的祸患、自感受中出离等情况,因为都能如实地去观察的缘故,就能灭除对感受的爱悦贪着;能灭除对感受的爱悦贪着,所以就能灭除对一切事物的执取;能灭除对一切事物的执取,所以就能灭除后世相应的果报;能灭除后世相应的果报,就能灭除来世的再生;能灭除来世的再生,所以就能灭除老、病、死、忧、悲、恼苦了,像这样纯粹大苦的结聚全都能灭除掉,这就叫物质现象的息灭,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的息灭了。

  所以,比丘啊!应当经常运用各种方法修习禅思,使内心寂静。比丘啊!要依住禅思,使内心寂静,运用各种方法精进勤修,对事物如实地去观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如本篇「观察」的经文所说,像这分别、种种分别、知、广知、种种知、亲近、亲近修习、入、触、证等十二篇经文,也像这样地广为解说。

  第五六经注释:

  1、禅思:宴坐思惟。

  2、色集:集,是集起、生起之意。一切事务皆由种种因缘集聚而生,故色之生起,谓之色集。

  3、「如观察……十二经」:十二,原作「二」,今依「杂阿含经论会编」

  改正。印顺导师说:「自『观 察』至『证』,凡十二经,今本仅有十

  一。『瑜伽师地论』卷八六,约闻、思、修慧,解释『亲近、修习、

  多修习』。疑今『亲近、亲近修习』,即『亲近、修习、多修习』之

  讹脱。」

  

  五七、本经叙说宜常修习禅思,如实观察五蕴现象。愚痴无闻凡夫

   于此五蕴生爱着故不得解脱;多闻圣弟子不生爱着故得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应当经常运用方法修习禅思,使内心寂静。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运用方法修习禅思,使内心寂静后,才能做如实地观察。怎样如实地去观察呢?就是要如实地观察这物质现象、这物质现象的集起、这物质现象的息灭;乃至于观察这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观察这些精神现象的集起、这些精神现象的息灭。

  物质现象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是怎样集起的呢?比丘啊!因为愚痴无闻的凡夫不能如实地去观察物质现象的集起、对物质现象的爱乐、物质现象所造成的祸患、自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所以爱悦着那物质现象,赞叹它,贪着它,在未来世便又招感物质现象的生起;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的集起之道,也同是这样地广为解说。那物质现象以及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集起后,众生便不能自物质现象的束缚中获得解脱,也不能自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的束缚中获得解脱。(像这样),我说他就不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这些纯粹大苦的结聚。这就叫物质现象的集起,以及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的集起。

  物质现象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是怎样息灭的呢?多闻圣弟子能如实地去观察物质现象的集起、物质现象的息灭、对物质现象的爱乐、物质现象所造成的祸患、自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也能如实认知这些情况。因为能如实认知的缘故,就不去爱悦那些物质现象,不赞叹它,不贪着它,也就不会招感未来的物质现象的生起;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的息灭,也同是这样地广为解说。因为物质现象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不再集起了,所以就可解脱物质现象的束缚,解脱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的束缚。我说他就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这些纯粹大苦的结聚。这就叫物质现象的息灭,以及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的息灭。

  所以,比丘啊!应当经常运用方法修习禅思,使内心寂静。运用方法精进勤修,如实地去观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如本篇「观察」的经文所说,像这乃至作证等十二篇经文,也应广为解说。

  

  五八、本经叙说应运用方法修习禅思,如实观察五蕴的集起与息灭,

   不应爱悦贪着。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应当经常运用方法修习禅思,使内心寂静。为什么要这样呢?比丘啊!因为运用方法修习禅思,使内心寂静后,才能对一切事物做如实地观察。要怎样如实地去观察呢?就是要如实地去察知这物质现象、这物质现象的集起、这物质现象的息灭;察知这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观察这些精神现象的集起、这些精神现象的息灭。

  物质现象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是怎样集起的呢?就是由于愚痴无闻的凡夫不能如实地去察知物质现象的集起、物质现象的息灭、对物质现象的爱乐、物质现象造成的祸患、自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因为不能如实察知的缘故,所以就爱悦贪着那些物质现象,赞叹物质现象;因为爱悦贪着物质现象,赞叹物质现象,所以就去执取;因为执取,所以就招感了后世的果报;因为有后世的果报,所以就有来世的再生;因为有来世的再生,所以就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像这样纯粹大苦的结聚产生,这就叫物质现象的集起,以及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的集起。

  物质现象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是怎样息灭的呢?就是由于多闻圣弟子能够如实地察知物质现象的集起、物质现象的息灭、对物质现象的爱乐、物质现象所造成的祸患、自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因为都能如实察知的缘故,所以就不会去爱悦贪着物质现象,也不赞叹物质现象;因不去爱悦贪着,也不赞叹物质现象的缘故,就能灭除对它的爱悦;能灭除对它的爱悦,所以就能灭除对它的执取;能灭除对它的执取,所以就能灭除后世的果报;能灭除后世的果报,所以就能灭除来世的再生;能灭除来世的再生,所以就能灭除老、病、死、忧、悲、恼苦,像这样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灭除。多闻圣弟子也能够如实地察知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乃至这精神现象的集起、精神现象的息灭、对精神现象的爱乐、精神现象所造成的祸患、自精神现象中出离等情况,都能如实地察知,对它能如实察知,所以就不会去爱悦贪着那精神现象,也不会去赞叹那精神现象;因为对精神现象不爱悦贪着,也不赞叹,所以就能灭除对它的爱悦;因为对它的爱悦灭除,所以就能灭除对它的执取;能灭除对它的执取,所以就能灭除后世的果报;能灭除后世的果报,所以就能灭除来世的再生;能灭除来世的再生,所以就能灭除老、病、死、忧、悲、恼苦。像这样纯粹大苦的结聚都能灭除,其它一切的烦恼痛苦便都可灭除了。比丘啊﹗这就叫物质现象的息灭,以及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的息灭。

  比丘啊!应当经常运用方法修习禅思,使内心寂静。﹂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如本…

《杂阿含经卷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杂阿含经卷第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