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篇「观察」的经文所说,乃至作证等十二篇经文,也是像这样地广为解说。
第五八经注释:
1、多闻圣弟子:「多闻」上原有「云何」二字,文义不顺。今依「杂阿含
经论会编」将其删除。
五九、本经叙说宜常修习方便禅思,如实察知五蕴的集起与息灭。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应当经常运用方法修习禅思,使内心寂静,如实地去观察一切事物。要怎样如实地去观察呢?就是要如实地去察知这物质现象、这物质现象的集起、这物质现象的息灭;(以及观察)这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乃至这精神现象的集起、这精神现象的息灭。
物质现象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是怎样集起的呢?就是由眼根触及色境而生起眼识,这三项和合后就生起觉触;由觉触便生起了苦、乐、不苦不乐等感受;由感受便又生起了对事物的喜爱渴求……乃至于纯粹大苦结聚的生起,这就叫物质现象的集起。同样地,由于耳、鼻、舌、身、意等五根,由意根与法境接触而生起意识,这三项和合便生起觉触;由觉触便生起了苦、乐、不苦不乐等感受;由感受便又生起了对事物的喜爱渴求……就像这样,乃至于纯粹大苦结聚的生起,这就叫物质现象的集起,以及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的集起。
物质现象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是怎样息灭的呢?由于眼根触及色境便生起了眼识,这三项的和合便生起觉触;如果灭除了觉触,那么苦、乐、不苦不乐等的感受便跟着灭除……乃至于纯粹大苦的结聚也会被灭除;同样地,耳、鼻、舌、身、意等五根,由意根与法境接触而生起了意识,这三项的和合便生起觉触;如果灭除了觉触,那么苦、乐、不苦不乐等的感受便跟着灭除;由感受的灭除……乃至于纯粹大苦结聚的灭除,这就叫物质现象的息灭,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的息灭。
所以,比丘啊!应当经常运用方法修习禅思,使内心寂静。」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本经叙说有身集即是苦集,有身灭即是苦灭。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今天将为大家解说这个有识的色身集起的方法以及所以寂灭的方法。这个有识色身是怎样集起的呢?(就是起于)愚痴无闻凡夫不能如实地察知物质现象的集起、物质现象的息灭、对物质现象的爱乐、物质现象所造成的祸患、从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由于对这些情况都不能如实察知的缘故,所以爱悦着物质现象、赞叹它、贪着它、固持着它;由于爱悦它、赞叹它、贪着它、固持着它的缘故,就会对这物质现象爱乐执取;由于爱乐执取,所以就招感了后世的果报;由于招感了后世的果报,所以就有来世的再生;由于有来世的再生,所以也就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像这样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的详细解说也是如此,这就是这个有识色身集起的方法。比丘啊!这个有识色身集起的方法,当知就是痛苦集起的方法。
这个有识的色身寂灭的方法是怎样呢?(就是由于)多闻圣弟子能如实地察知物质现象,以及物质现象的集起、物质现象的息灭、对物质现象的爱乐、物质现象所造成的祸患、自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由于都能如实察知的缘故,对这物质现象不爱悦、不赞叹、不贪着、不固持;由于对它能不爱悦、不赞叹、不贪着、不固持的缘故,就能灭除对物质现象的爱乐;能灭除对它的爱乐,就能灭除对它的执取;能灭除对它的执取,就能灭除后世的果报;能灭除后世的果报,就能灭除来世的再生;能灭除来世的再生,就能灭除老、病、死、忧、悲、恼苦,纯粹大苦的结聚。就如对这物质现象的察知与息灭一样,这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要像这样地去察知并息灭它,这就是这个有识色身寂灭的方法了。这个有识色身寂灭的方法,也就是痛苦烦恼寂灭的方法,所以我才要讲说这个有识色身寂灭的方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如本篇「当说」的经文所说,有及当知的经文,也是同样地说法。
第六○经注释:
1、有身集趣道:谓我人此有识色身集起之道。
2、有身集灭道:谓我人此有识色身寂灭之道。
3、苦集趣道:谓痛苦烦恼生起之道。
六一、本经分别叙说有身、有身集、有身灭。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现在将为大家解说我们这个有识的色身,以及它的集起、它的息灭。要仔细听啊!好好地去思考它!我将为你们解说。我们这个有识的色身是怎样的呢?就是指这个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是那五项呢?就是这令人贪着烦恼的物质色身,以及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这就是我们有识的色身。这个有识的色身是怎样集起的呢?就是由于有对现在自体的爱、渴求未来永存的自体爱、对现在已得境界的贪喜俱行爱、对未来欲得每一境界的爱,以致招感来世的再生,这就叫有识色身的集起。这个有识的色身是怎样息灭的呢?就是要把这对现在自体的爱、渴求未来永存的自体爱、对现在已得境界的贪喜俱行爱、对未来欲得每一境界的爱断除无余,唾弃净尽,厌离一切的贪欲,便可使身心寂灭不生,这就叫有识色身的息灭。所以我应当解说这个有识的色身、这个有识色身的集起、这个有识色身的息灭。」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如本篇「当说」的经文所说,有及当知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第六一经注释:
1、「谓爱、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乐着」:根据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
六圣谛品第十:「云何苦集圣谛?谓所有诸爱、后有爱、喜俱行爱、彼
彼喜爱,如是略说苦集圣谛。」此谓之四爱,是过去、未来、现在,
苦因根本道路缘起。印顺导师佛法概论第五章第二节解说此四爱云:「前
二为自体爱,后二为境界爱。第一、为染着现在有的自体爱;第二、
是渴求未来永存的自体爱;第三、是现在已得的境界爱;第四、是未
来欲得的境界爱。」由这四爱而招感有识色身的生起。英国巴利圣典
协会英译本此处作And what,brethren,is the arising of the separate(called
the)person-pack
Just that craving which,accompanied by lure and lust,leads down to
rebirth。(大意是:诸比丘!个人的躯体是怎样生起的呢?就是因为有
伴随诱惑与色欲的渴望,所以招感来世的再生。)南传说法,简略而
明白。
六二、本经分别叙说有身、有身集、有身灭、有身灭道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现在将为大家解说我们这个有识的色身,以及它的集起、它的寂灭和它寂灭的方法。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我们这个有识的色身是怎样的呢?就是指这个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是那五项呢?就是这令人贪着烦恼的物质色身,以及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这就是我们有识的色身。这个有识的色身是怎样集起的呢?就是由于有渴求未来永存的自体爱、对现在已得境界的贪喜俱行爱、对未来欲得每一境界的爱,以致招感来世的再生,这就叫有识色身的集起。这个有识的色身是怎样息灭的呢?就是要把这渴求未来永存的自体爱、对现在已得境界的贪喜俱行爱、对未来欲得每一境界的爱断除无余,唾弃净尽,厌离一切的贪欲,便可使身心寂灭不生,这就叫有识色身的寂灭。
这个有识色身寂灭的方法是怎样的呢?就是指八圣道——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正确的思考)、正语(正确的言语)、正业(正当的行为)、正命(正当的职业)、正方便(正当的努力)、正念(正确的观念)、正定(正确的禅定),这就是有识色身寂灭的方法。这些就是我所当说的有识色身、有识色身的集起、有识色身的寂灭、有识色身寂灭的方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其余的经文说法相同,差别的是:「应当知道这个有识的色身,应当知道要断除这个有识色身的集起,应当知道要觉证这个有识色身的息灭,应当要知道修习断除这有识色身的方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当说」的经文所说,有及当知二经,也是同样地说法。又再有差别的是:「如果比丘能知道这个有识的色身,断除这有识色身的集起,觉证有识色身的息灭,修习断除这有识色身的方法,这就叫比丘断除了爱欲系缚的一切烦恼之法,修习觉证,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
又再有差别的是:「这就叫比丘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彻底地脱离烦恼的尘垢,彻底地修习清净梵行,成为一位纯净的上士。」
又再有差别的是:「这就叫比丘证成阿罗汉,尽除一切烦恼,自己应做的事已做好,已舍弃了人世的重担,获得了自己的利乐,尽除一切结缚,有正确的智慧,得到心灵的解脱。」
又再有差别的是:「这就叫比丘断除关隘、渡过沟堑,超越各种境界,脱离一切的防逻,建立了圣法幢。」
又再有差别的是:「怎样叫断除关隘呢?就是指断除欲界的五…
《杂阿含经卷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