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第四
七九、本经叙说五阴非我、非我所,不应执取贪着。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物质现象不是我。如果物质现象就是我的话,就不应在物质现象中会有疾病、苦恼产生,也不应对这物质现象要使它像这样,或不使它像这样。因为物质现象中没有我的缘故,所以才有疾病、苦恼在物质现象中产生,也才得对这物质现象要使它像这样,或不使它像这样。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的情况。比丘啊!你意见怎样呢?物质现象是常住不变,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比丘回答佛陀说:「是变化无常,世尊!」
佛陀说:「比丘啊!如果是变化无常的话,应是令人苦恼的么?」
比丘回答佛陀说:「是令人苦恼,世尊!」
佛陀说:「如果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的话,就是变易之法,多闻圣弟子在这当中可察见有一真实的我、为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在我之中的情况吗?」
比丘回答佛陀说:「不可,世尊!」
佛陀说:「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所以,比丘啊!所有一切物质现象,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我不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也不在我之中,要像这样地去观察;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要像这样地去观察。
比丘啊!多闻圣弟子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知它不是我,也非我所有,要正确如实地去观察。能够正确如实地观察后,对世间所有一切事物便都能无所执取;因为无所执取,所以就不去贪着;因为不贪着,所以自己就能觉证涅槃寂静: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 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本经叙说佛陀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论说五蕴非我、无常、苦。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 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五位比丘说:「物质现象中没有一实体的我。如果物质现象中有一实体的我存在的话,这物质现象便不应有疾病、苦恼的产生,也不得对这物质现象要使它像这样,或不使它像这样。就因为物质现象中没有一实体的我存在的缘故,所以这物质现象才有疾病、苦恼的产生,也才得对这物质现象要使它像这样,或不使它像这样;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的情况。比丘啊!你觉得怎样?物质现象是常住不变,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比丘回答佛陀说:「是变化无常,世尊!」
佛陀说:「比丘啊!如果是变化无常的话,应是令人苦恼的么?」
比丘回答佛陀说:「是令人苦恼,世尊!」
佛陀说:「如果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就是变易之法,多闻圣弟子可在这当中察见是我、为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在我之中的情况么?」
比丘回答佛陀说:「不可,世尊!」
佛陀说:「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要像这样地去观察。所以,比丘啊!所有一切物质现象,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不是我,也非我所有,要这样正确如实地去观察;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要像这样地去观察。
比丘啊!多闻圣弟子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察见它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拥有,像这样地去观察,那么对世间的一切事物便都能无所执取;因为无所执取,所以便能无所贪着;因为无所贪着,所以就能自己觉证涅槃寂静: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这五位比丘便能不生起各种烦恼,心灵获得自在解脱。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经注释:
1波罗 :国名,原意为「江绕」,因在恒河流域而得名。近世称为贝那拉斯,即今之瓦拉那西。
2鹿野苑:地名,在中印度的波罗 国,是佛最初说四谛法度五比丘的
地方。
3五比丘:指佛陀最初所度的五比丘,即憍陈如、额鞞、跋提、十力迦
叶、摩诃俱男。
八一、本经叙说佛陀为三正士论说五阴是无常、苦、变易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支提竹园精舍里。
那时,有三位修习佛法的正士出家不久,他们是阿 律陀尊者、难提尊者、金毗罗尊者。
那时,世尊知道他们心中所想的,就教导他们说:「比丘啊!我们的『心』,我们的『意』,及我们的『识』,应当要思考这(五蕴是无常、变易之法,要厌离它,以达成涅槃寂静);不要想说这(五蕴是常住不变易之法,可以长久安住)。要断除贪欲,断除这物质现象,以自身具足作证,依住于完美的涅槃境界。比丘啊!可有一种物质现象是常住不会变易,能永远保持的么?」
比丘禀告佛陀说:「没有,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答得好啊!答得真好!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会变易之法,要厌恶它,离弃贪欲,使它息灭,寂静不起。像这物质现象从初始以来,一切都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不定之法。能有这样的认知后,那么由这物质现象所生起的各种烦恼祸害,迫于剧苦的身热心恼等,便都能予以断灭。断灭各种烦恼后,便能无所贪着;无所贪着后,身心便能保持安乐;能保持安乐后,就可获得涅槃寂静。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
佛陀说这段经文的时候,这三位修习佛法的正士便不生起各种烦恼,心中获得解脱。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一经注释:
1、阿 律陀:又译阿那律,佛陀十大弟子中天眼第一。
2、难提:佛弟子,为乞食耐辱,不避寒暑第一比丘。
3、金毗罗:佛弟子,为独处静坐,专意念道第一比丘。
4、此心、此意、此识:心,是梵语「质多」(citta)的意译,为集
起之义。意,是梵语「末那」(manas )的意译,为思量之义。识,是
梵语「毗若南」(vijnana)的意译,为了别之义。亦即「心」为精神作
用之中心,「意」指思考作用,而「识」则系认识作用。但在原始佛教
里,这三者是可不分的。
八二、本经叙说宜正观忧、悲、恼苦的生起之因,了知五蕴是无常、苦、变易之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摩偷罗国跋提河边的伞盖庵罗树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要以自己做为洲渚,以自己做为归依处;要以正法做为洲渚,以正法做为归依处;不以他人他法做为洲渚,不以他人他法做为归依处。比丘啊!应当做正确地观察,要以自己做为洲渚,以自己做为归依处;要以正法做为洲渚,以正法做为归依处;不以他人他法做为洲渚,不以他人他法做为归依处。是什么原因而生起忧、悲、恼苦的呢?为何会有这种烦恼呢?是什么缘故被什么所系着了呢?自己要怎样观察还没生起的忧、悲、恼苦随而生起,已生起的忧、悲、恼苦逐渐生长扩大呢?」
众比丘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希望您能为大家解说!众比丘听闻后,当会依您所教示,遵奉修行。」
佛陀告诉比丘说:「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比丘啊!有了物质现象的生起,因有这物质现象,所以就被这物质现象所系缚,自己就可观察到未生起的忧、悲、恼苦随而生起,已生起后随而又逐渐增长扩大;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比丘啊!可真有一种物质现象是恒常不会变易,能永久保持的么?」
比丘回答说:「没有,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答得好啊!答得真好!比丘啊!物质现象都是变化无常的。如果善男子能察知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会变易之法,便能离弃贪欲,把它息灭,使寂静不生。从初始以来,一切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不定之法知道后,那么就能断除由物质现象的因缘所生起的忧、悲、恼苦了;能断除那些苦恼后,便能无所贪着;因无所贪着,所以就能保持安稳快乐;能保持安稳快乐,就叫做涅槃。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要像这样地去察知。」
佛陀讲说这段经文时,有十六比丘便不生起各种烦恼,心中获得自在解脱。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二经注释:
1、摩偷罗:国名,又作秣菟罗。为佛世印度十六大国之一。其地在今朱木那河西南一带。
八三、本经叙说佛陀告诸比丘,其所言说,皆如法而说,而凡愚不知,不可归罪于佛陀。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佛陀告诉众比丘说:「我不和世人争论,而世人却与我争论。为什么这样呢?比丘啊!如果是契合正法的言论,我是不会和世人争论的,世间有智慧的人说有,我也一样说有。怎样叫做世间有智慧的人说有,我也一样说有呢?比丘啊!(比如说:)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不定之法,世间有智慧的人说有这种情况,我也说有这种情况。像这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会变易之法,世间有智慧的人说有这种情况,我也说有这种情况。世间有智慧的人说没有,我也一样说没有。(比如说:)认为物质现象是常住不…
《杂阿含经卷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