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四▪P7

  ..续本文上一页显现揭示出来。」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毗迦多鲁迦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欢喜不已,就从座位起来,顶礼佛足后离去。

  

  一○一、本经叙说何者为阴,何者为受阴。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婆罗 国的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现在将为大家解说阴及受阴的意义。什么是阴呢?就这所有的物质现象来说,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现象就总称之为色阴。随着的所有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如上所说,那一切现象也总称之为受阴、想阴、行阴、识阴,这就叫做阴。什么是受阴呢?假如物质现象是会令人生起烦恼,也会令人执取;假如那物质现象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会令人产生贪欲、瞋怒、愚痴,以及其它种种使人增长烦恼的心法;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同样的情形,这些就叫受阴。」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所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一经注释:

  1、阴:有二义||一、荫覆之义,指色、声……等之有为法荫覆真理。二、积聚之义,谓色、声……等之有为法积聚生死之苦果。   2、受阴:即取蕴,取为烦恼之异名,由烦恼而生蕴,由五蕴而生烦恼,故曰取蕴。有五取蕴,即色、受、想、行、识等五取蕴。

  3、有漏:即有烦恼之意。世间一切有为法,都是有烦恼的有漏法。

  

  一○二、本经叙说对五阴生爱恚是有漏法,反之则为无漏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婆罗 国的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现在将为大家解说有漏法和无漏法。如果物质现象会令人生起烦恼,是令人执取的事物,那么那物质现象就能使人生起喜爱或瞋恚的心理;像这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如果也是会令人生起烦恼,是令人执取的事物,那精神现象就能使人生起喜爱或瞋恚的心理,这就叫有烦恼的有漏法了。怎样叫无漏法呢?就是说所有一切物质现象不会令人起烦恼,也不会去执取,那物质现象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那物质现象都不会使人生起喜爱或瞋恚的心理;像这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都不会令人起烦恼,也不会去执取,那精神现象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都不会使人生起喜爱或瞋恚的心理,这就叫清净没烦恼的无漏法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二经注释:

  1、有漏法: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法,即有烦恼之法世间一切有为法,

   都是有烦恼的有漏法。

  2、无漏法:清净无烦恼之法。出世间的一切无为法,都是清净无烦恼之

   法,如三乘圣人所证得的戒定慧和涅槃,就是出世间的无漏法。

  一○三、本经叙说若善观察诸阴,则能疾得漏尽。

  我听到这样旳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穿好法衣,手拿钵盂,走进舍卫城乞食回来住处后,又穿著法衣拿着钵盂,不告诉僧众,也不告诉侍者,自己一个人,往西方国土游化人间乞食。

  当时,安陀林中有一位比丘,他遥见世尊不告诉僧众,也不告诉侍者,自己一个人的。他见到这样情景后,就去见阿难尊者,禀告阿难说:「尊者啊!您应当知道世尊不告诉僧众,也不告诉侍者,自己一个人外出游化人间去了。」

   当时,阿难告诉那位比丘说:「假使世尊不告诉僧众,也不告诉侍者,自己一个人外出游化人间的话,我们就不应该跟从他去。为什么呢?因为今天世尊想要独住于寂静中,那是为了减少事务纷扰的缘故。」

  这时,世尊游化人间,往北边到了半阇国的波陀部落,在一处有人守护的园林中,就驻锡在一棵跋陀萨罗树的树下。当时有众多的比丘来拜见阿难,禀告阿难说:「我们现在想请问您,世尊到底在甚么地方?」

  阿难回答说:「我听说世尊往北游化,到了半阇国的波陀部落里,在一处有人守护的园林中,就驻钖在一棵跋陀萨罗树的树下。」

  这时,众比丘禀告阿难说「尊者啊!你应该知道的,我们已经很久没见世尊的面了,您如果不怕劳累的话,可否跟我们一同前往拜见世尊呢?」由于悲悯这些比丘的缘故,阿难尊者知道现在也是适当时候了,就静默的答应了。

  那时,阿难尊者和这些比丘过了夜,到了早晨,穿好了法衣,手拿着钵盂,走进舍卫城乞食。乞食毕,回到了精舍,大家收拾卧具,持着衣钵,走向西方,在人间游化,又向北到了半阇国波陀部落有人守护的园林中。那时,阿难尊者和众多的比丘放置好了衣钵,洗完脚后,就来拜见世尊,顶礼佛足后,群坐一边。

  当时,世尊便为这些比丘们说法,启示教导他们,使他们得到法益而欢喜。

   这时,座中有一位比丘这样地想着:要怎样去认知,怎样去观察,才能快速地尽除各种烦恼呢?当时,世尊察知那位比丘心里所想的事,于是就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有比丘在座位中做这样地想法:『要怎样去认知,怎样去观察,才能快速地尽除各种烦恼呢?』的话,我曾经说法阐述过:『应当要好好地去观察五蕴,(就是要修习)所谓的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等。』我已经说过这些道法,去观察五蕴。如今却还有一些善男子不愿勤做观察、不勤乐修习、不勤思考、不勤信解、反而傲慢怠惰,不能增进道法,尽除各种烦恼。如果有善男子能把我所说的道法,用来观察五蕴,勤做观察,勤乐修习、勤于思考、勤于信解,那位善男子必能很快地尽除各种烦恼。愚痴无闻凡夫对物质现象妄见那就是我,如果妄见是我的话,这就叫行(妄行造业)。那个行是以什么为因?从何处集起?从何处产生?从何处显现的呢?就是由于无明(愚痴不明事理)触境而生起爱欲,因有爱欲而引起各种的妄行。那爱欲又是以什么为因?从何处集起?从何处产生?从何处显现的呢?那爱欲就是以感受为因,从感受集起,从感受产生,从感受显现而来的。那感受又是以什么为因?从何处集起?从何处产生?从何处显现的呢?那感受就是以觉触为因,从觉触集起,从觉触产生,从觉触显现而来的。那觉触又是以什么为因?从何处集起?从何处产生?从何处显现的呢?我说那觉触是以六根为因,从六根处集起,从六根处产生,从六根处显现而来的。而那六根都是无常的有为法,是由于心缘外境而生起的法;那觉触、感受、爱欲、造作诸业,也都是无常的有为法,是由于心缘外境而生起的法。如果是像愚痴无闻凡夫那样地去做观察的话,就会认见物质现象就是我;不认见物质现象就是我的话,就会认见物质现象是我所拥有;不认见物质现象就是我所有的话,就会认见物质现象在我之中;不认见物质现象在我之中的话,就会认见我在物质现象之中;不认见我在物质现象之中的话,就会认见感受就是我;不认见感受就是我的话,就会认见感受就是我所有;不认见感受就是我所有的话,就会认见感受在我之中;不认见感受在我之中的话,就会认见我在感受之中;不认见我在感受之中的话,就会认见想象就是我;不认见想象就是我的话,就会认见想象是我所有;不认见想象是我所有的话,就会认见想象在我之中;不认见想象在我之中的话,就会认见我在想象之中;不认见我在想象之中的话,就会认见意志行为就是我;不认见意志行为就是我的话,就会认见意志行为是我所有;不认见意志行为是我所有的话,就会认见意志行为在我之中;不认见意志行为在我之中的话,就会认见我在意志行为之中;不认见我在意志行为之中的话,就会认见心识就是我;不认见心识就是我的话,就会认见心识是我所有;不认见心识是我所有的话,就会认见心识在我之中;不认见心识在我之中的话,就会认见我在心识之中;不认见我在心识之中的话,便又生起人死断灭不复再生的断见,和空无所有的坏有见;能不作断见、坏有见的话,却又不能舍离傲慢自大的习性;不能舍离傲慢自大习性的话,便又执持着一个自我;执持着一个自我的话,就是妄行造业了。那妄行造业是以什么为因?从何处集起?从何处产生? 从何处显现的呢?就是如前面所叙述的,……乃至于傲慢自大。能这样地去认知,这样地去观察的话,就可快速地尽除烦恼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三经注释:

  1、独一无二:即独自一人,没有他人之意。

  2、寂灭:此为静寂之意。

  3、半阇国: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又作旁遮罗国。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罗希尔坎德和北方邦的某些地区,恒河将它分为南北两部。

  4、波陀:聚落之名。

  5、跋陀萨罗:一种树名。

  6、示教利喜:言指示教导之,使其获得法益而欢喜。南传巴利本此处则作:教示之、劝导之、赞助之、使之欢喜。

  7、诸阴:即指五阴而言。

  8、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是我:此句以下这一段,叙说十二缘起之相互关系。

  9、六入处:是六根的别名。入,涉入之义。谓根境互相涉入,即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

  10、无常有为:无常,无有常住。有为,有因缘造作之法。

  11、心缘起法:心缘,起心而攀缘外境。此句谓由心缘外境而生起之法。「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类句此处作「缘起所生」。

   12、断见:坚持人死之后身心断灭不复再生的偏见,是五恶见之一。(五 恶见:身见、边见、邪见、 见取见、戒禁取见。断见即属边见。)

  13、坏有见:有见,执着实有的邪见。坏有见,即空无所有的偏见。

  一○四、本经说明欲为五阴之根,…

《杂阿含经卷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杂阿含经卷第五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