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四▪P7

  ..續本文上一頁顯現揭示出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毗迦多魯迦婆羅門聽聞佛陀的說法,歡喜不已,就從座位起來,頂禮佛足後離去。

  

  一○一、本經敘說何者爲陰,何者爲受陰。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婆羅 國的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現在將爲大家解說陰及受陰的意義。什麼是陰呢?就這所有的物質現象來說,無論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致,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那一切現象就總稱之爲色陰。隨著的所有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如上所說,那一切現象也總稱之爲受陰、想陰、行陰、識陰,這就叫做陰。什麼是受陰呢?假如物質現象是會令人生起煩惱,也會令人執取;假如那物質現象無論過去、未來或現在,會令人産生貪欲、瞋怒、愚癡,以及其它種種使人增長煩惱的心法;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同樣的情形,這些就叫受陰。」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所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一經注釋:

  1、陰:有二義||一、蔭覆之義,指色、聲……等之有爲法蔭覆真理。二、積聚之義,謂色、聲……等之有爲法積聚生死之苦果。   2、受陰:即取蘊,取爲煩惱之異名,由煩惱而生蘊,由五蘊而生煩惱,故曰取蘊。有五取蘊,即色、受、想、行、識等五取蘊。

  3、有漏:即有煩惱之意。世間一切有爲法,都是有煩惱的有漏法。

  

  一○二、本經敘說對五陰生愛恚是有漏法,反之則爲無漏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婆羅 國的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現在將爲大家解說有漏法和無漏法。如果物質現象會令人生起煩惱,是令人執取的事物,那麼那物質現象就能使人生起喜愛或瞋恚的心理;像這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如果也是會令人生起煩惱,是令人執取的事物,那精神現象就能使人生起喜愛或瞋恚的心理,這就叫有煩惱的有漏法了。怎樣叫無漏法呢?就是說所有一切物質現象不會令人起煩惱,也不會去執取,那物質現象無論過去、未來或現在,那物質現象都不會使人生起喜愛或瞋恚的心理;像這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都不會令人起煩惱,也不會去執取,那精神現象無論過去、未來或現在,都不會使人生起喜愛或瞋恚的心理,這就叫清淨沒煩惱的無漏法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二經注釋:

  1、有漏法:漏是煩惱的別名。有漏法,即有煩惱之法世間一切有爲法,

   都是有煩惱的有漏法。

  2、無漏法:清淨無煩惱之法。出世間的一切無爲法,都是清淨無煩惱之

   法,如叁乘聖人所證得的戒定慧和涅槃,就是出世間的無漏法。

  一○叁、本經敘說若善觀察諸陰,則能疾得漏盡。

  我聽到這樣旳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穿好法衣,手拿缽盂,走進舍衛城乞食回來住處後,又穿著法衣拿著缽盂,不告訴僧衆,也不告訴侍者,自己一個人,往西方國土遊化人間乞食。

  當時,安陀林中有一位比丘,他遙見世尊不告訴僧衆,也不告訴侍者,自己一個人的。他見到這樣情景後,就去見阿難尊者,禀告阿難說:「尊者啊!您應當知道世尊不告訴僧衆,也不告訴侍者,自己一個人外出遊化人間去了。」

   當時,阿難告訴那位比丘說:「假使世尊不告訴僧衆,也不告訴侍者,自己一個人外出遊化人間的話,我們就不應該跟從他去。爲什麼呢?因爲今天世尊想要獨住于寂靜中,那是爲了減少事務紛擾的緣故。」

  這時,世尊遊化人間,往北邊到了半阇國的波陀部落,在一處有人守護的園林中,就駐錫在一棵跋陀薩羅樹的樹下。當時有衆多的比丘來拜見阿難,禀告阿難說:「我們現在想請問您,世尊到底在甚麼地方?」

  阿難回答說:「我聽說世尊往北遊化,到了半阇國的波陀部落裏,在一處有人守護的園林中,就駐钖在一棵跋陀薩羅樹的樹下。」

  這時,衆比丘禀告阿難說「尊者啊!你應該知道的,我們已經很久沒見世尊的面了,您如果不怕勞累的話,可否跟我們一同前往拜見世尊呢?」由于悲憫這些比丘的緣故,阿難尊者知道現在也是適當時候了,就靜默的答應了。

  那時,阿難尊者和這些比丘過了夜,到了早晨,穿好了法衣,手拿著缽盂,走進舍衛城乞食。乞食畢,回到了精舍,大家收拾臥具,持著衣缽,走向西方,在人間遊化,又向北到了半阇國波陀部落有人守護的園林中。那時,阿難尊者和衆多的比丘放置好了衣缽,洗完腳後,就來拜見世尊,頂禮佛足後,群坐一邊。

  當時,世尊便爲這些比丘們說法,啓示教導他們,使他們得到法益而歡喜。

   這時,座中有一位比丘這樣地想著:要怎樣去認知,怎樣去觀察,才能快速地盡除各種煩惱呢?當時,世尊察知那位比丘心裏所想的事,于是就告訴衆比丘說:「如果有比丘在座位中做這樣地想法:『要怎樣去認知,怎樣去觀察,才能快速地盡除各種煩惱呢?』的話,我曾經說法闡述過:『應當要好好地去觀察五蘊,(就是要修習)所謂的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等。』我已經說過這些道法,去觀察五蘊。如今卻還有一些善男子不願勤做觀察、不勤樂修習、不勤思考、不勤信解、反而傲慢怠惰,不能增進道法,盡除各種煩惱。如果有善男子能把我所說的道法,用來觀察五蘊,勤做觀察,勤樂修習、勤于思考、勤于信解,那位善男子必能很快地盡除各種煩惱。愚癡無聞凡夫對物質現象妄見那就是我,如果妄見是我的話,這就叫行(妄行造業)。那個行是以什麼爲因?從何處集起?從何處産生?從何處顯現的呢?就是由于無明(愚癡不明事理)觸境而生起愛欲,因有愛欲而引起各種的妄行。那愛欲又是以什麼爲因?從何處集起?從何處産生?從何處顯現的呢?那愛欲就是以感受爲因,從感受集起,從感受産生,從感受顯現而來的。那感受又是以什麼爲因?從何處集起?從何處産生?從何處顯現的呢?那感受就是以覺觸爲因,從覺觸集起,從覺觸産生,從覺觸顯現而來的。那覺觸又是以什麼爲因?從何處集起?從何處産生?從何處顯現的呢?我說那覺觸是以六根爲因,從六根處集起,從六根處産生,從六根處顯現而來的。而那六根都是無常的有爲法,是由于心緣外境而生起的法;那覺觸、感受、愛欲、造作諸業,也都是無常的有爲法,是由于心緣外境而生起的法。如果是像愚癡無聞凡夫那樣地去做觀察的話,就會認見物質現象就是我;不認見物質現象就是我的話,就會認見物質現象是我所擁有;不認見物質現象就是我所有的話,就會認見物質現象在我之中;不認見物質現象在我之中的話,就會認見我在物質現象之中;不認見我在物質現象之中的話,就會認見感受就是我;不認見感受就是我的話,就會認見感受就是我所有;不認見感受就是我所有的話,就會認見感受在我之中;不認見感受在我之中的話,就會認見我在感受之中;不認見我在感受之中的話,就會認見想象就是我;不認見想象就是我的話,就會認見想象是我所有;不認見想象是我所有的話,就會認見想象在我之中;不認見想象在我之中的話,就會認見我在想象之中;不認見我在想象之中的話,就會認見意志行爲就是我;不認見意志行爲就是我的話,就會認見意志行爲是我所有;不認見意志行爲是我所有的話,就會認見意志行爲在我之中;不認見意志行爲在我之中的話,就會認見我在意志行爲之中;不認見我在意志行爲之中的話,就會認見心識就是我;不認見心識就是我的話,就會認見心識是我所有;不認見心識是我所有的話,就會認見心識在我之中;不認見心識在我之中的話,就會認見我在心識之中;不認見我在心識之中的話,便又生起人死斷滅不複再生的斷見,和空無所有的壞有見;能不作斷見、壞有見的話,卻又不能舍離傲慢自大的習性;不能舍離傲慢自大習性的話,便又執持著一個自我;執持著一個自我的話,就是妄行造業了。那妄行造業是以什麼爲因?從何處集起?從何處産生? 從何處顯現的呢?就是如前面所敘述的,……乃至于傲慢自大。能這樣地去認知,這樣地去觀察的話,就可快速地盡除煩惱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叁經注釋:

  1、獨一無二:即獨自一人,沒有他人之意。

  2、寂滅:此爲靜寂之意。

  3、半阇國:佛世時印度十六大國之一,又作旁遮羅國。大致相當于現在的羅希爾坎德和北方邦的某些地區,恒河將它分爲南北兩部。

  4、波陀:聚落之名。

  5、跋陀薩羅:一種樹名。

  6、示教利喜:言指示教導之,使其獲得法益而歡喜。南傳巴利本此處則作:教示之、勸導之、贊助之、使之歡喜。

  7、諸陰:即指五陰而言。

  8、愚癡無聞凡夫于色見是我:此句以下這一段,敘說十二緣起之相互關系。

  9、六入處:是六根的別名。入,涉入之義。謂根境互相涉入,即眼入色、耳入聲、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觸、意入法。

  10、無常有爲:無常,無有常住。有爲,有因緣造作之法。

  11、心緣起法:心緣,起心而攀緣外境。此句謂由心緣外境而生起之法。「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類句此處作「緣起所生」。

   12、斷見:堅持人死之後身心斷滅不複再生的偏見,是五惡見之一。(五 惡見:身見、邊見、邪見、 見取見、戒禁取見。斷見即屬邊見。)

  13、壞有見:有見,執著實有的邪見。壞有見,即空無所有的偏見。

  一○四、本經說明欲爲五陰之根,…

《雜阿含經卷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雜阿含經卷第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