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四
七九、本經敘說五陰非我、非我所,不應執取貪著。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物質現象不是我。如果物質現象就是我的話,就不應在物質現象中會有疾病、苦惱産生,也不應對這物質現象要使它像這樣,或不使它像這樣。因爲物質現象中沒有我的緣故,所以才有疾病、苦惱在物質現象中産生,也才得對這物質現象要使它像這樣,或不使它像這樣。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像這樣的情況。比丘啊!你意見怎樣呢?物質現象是常住不變,還是變化無常的呢?」
比丘回答佛陀說:「是變化無常,世尊!」
佛陀說:「比丘啊!如果是變化無常的話,應是令人苦惱的麼?」
比丘回答佛陀說:「是令人苦惱,世尊!」
佛陀說:「如果物質現象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的話,就是變易之法,多聞聖弟子在這當中可察見有一真實的我、爲我所有、我在物質現象中、物質現象在我之中的情況嗎?」
比丘回答佛陀說:「不可,世尊!」
佛陀說:「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像這樣。所以,比丘啊!所有一切物質現象,無論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致,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那一切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我不在物質現象中、物質現象也不在我之中,要像這樣地去觀察;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要像這樣地去觀察。
比丘啊!多聞聖弟子對這令人貪著煩惱的五蘊,知它不是我,也非我所有,要正確如實地去觀察。能夠正確如實地觀察後,對世間所有一切事物便都能無所執取;因爲無所執取,所以就不去貪著;因爲不貪著,所以自己就能覺證涅槃寂靜: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 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八○、本經敘說佛陀在鹿野苑爲五比丘論說五蘊非我、無常、苦。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波羅 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那時,世尊告訴五位比丘說:「物質現象中沒有一實體的我。如果物質現象中有一實體的我存在的話,這物質現象便不應有疾病、苦惱的産生,也不得對這物質現象要使它像這樣,或不使它像這樣。就因爲物質現象中沒有一實體的我存在的緣故,所以這物質現象才有疾病、苦惱的産生,也才得對這物質現象要使它像這樣,或不使它像這樣;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像這樣的情況。比丘啊!你覺得怎樣?物質現象是常住不變,還是變化無常的呢?」
比丘回答佛陀說:「是變化無常,世尊!」
佛陀說:「比丘啊!如果是變化無常的話,應是令人苦惱的麼?」
比丘回答佛陀說:「是令人苦惱,世尊!」
佛陀說:「如果物質現象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就是變易之法,多聞聖弟子可在這當中察見是我、爲我所有、我在物質現象中、物質現象在我之中的情況麼?」
比丘回答佛陀說:「不可,世尊!」
佛陀說:「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要像這樣地去觀察。所以,比丘啊!所有一切物質現象,無論是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致,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那一切都不是我,也非我所有,要這樣正確如實地去觀察;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要像這樣地去觀察。
比丘啊!多聞聖弟子對這令人貪著煩惱的五蘊,察見它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擁有,像這樣地去觀察,那麼對世間的一切事物便都能無所執取;因爲無所執取,所以便能無所貪著;因爲無所貪著,所以就能自己覺證涅槃寂靜: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這五位比丘便能不生起各種煩惱,心靈獲得自在解脫。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經注釋:
1波羅 :國名,原意爲「江繞」,因在恒河流域而得名。近世稱爲貝那拉斯,即今之瓦拉那西。
2鹿野苑:地名,在中印度的波羅 國,是佛最初說四谛法度五比丘的
地方。
3五比丘:指佛陀最初所度的五比丘,即憍陳如、額鞞、跋提、十力迦
葉、摩诃俱男。
八一、本經敘說佛陀爲叁正士論說五陰是無常、苦、變易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支提竹園精舍裏。
那時,有叁位修習佛法的正士出家不久,他們是阿 律陀尊者、難提尊者、金毗羅尊者。
那時,世尊知道他們心中所想的,就教導他們說:「比丘啊!我們的『心』,我們的『意』,及我們的『識』,應當要思考這(五蘊是無常、變易之法,要厭離它,以達成涅槃寂靜);不要想說這(五蘊是常住不變易之法,可以長久安住)。要斷除貪欲,斷除這物質現象,以自身具足作證,依住于完美的涅槃境界。比丘啊!可有一種物質現象是常住不會變易,能永遠保持的麼?」
比丘禀告佛陀說:「沒有,世尊!」
佛陀告訴比丘說:「答得好啊!答得真好!物質現象是變化無常、會變易之法,要厭惡它,離棄貪欲,使它息滅,寂靜不起。像這物質現象從初始以來,一切都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變易不定之法。能有這樣的認知後,那麼由這物質現象所生起的各種煩惱禍害,迫于劇苦的身熱心惱等,便都能予以斷滅。斷滅各種煩惱後,便能無所貪著;無所貪著後,身心便能保持安樂;能保持安樂後,就可獲得涅槃寂靜。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像這樣子。」
佛陀說這段經文的時候,這叁位修習佛法的正士便不生起各種煩惱,心中獲得解脫。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一經注釋:
1、阿 律陀:又譯阿那律,佛陀十大弟子中天眼第一。
2、難提:佛弟子,爲乞食耐辱,不避寒暑第一比丘。
3、金毗羅:佛弟子,爲獨處靜坐,專意念道第一比丘。
4、此心、此意、此識:心,是梵語「質多」(citta)的意譯,爲集
起之義。意,是梵語「末那」(manas )的意譯,爲思量之義。識,是
梵語「毗若南」(vijnana)的意譯,爲了別之義。亦即「心」爲精神作
用之中心,「意」指思考作用,而「識」則系認識作用。但在原始佛教
裏,這叁者是可不分的。
八二、本經敘說宜正觀憂、悲、惱苦的生起之因,了知五蘊是無常、苦、變易之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摩偷羅國跋提河邊的傘蓋庵羅樹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要以自己做爲洲渚,以自己做爲歸依處;要以正法做爲洲渚,以正法做爲歸依處;不以他人他法做爲洲渚,不以他人他法做爲歸依處。比丘啊!應當做正確地觀察,要以自己做爲洲渚,以自己做爲歸依處;要以正法做爲洲渚,以正法做爲歸依處;不以他人他法做爲洲渚,不以他人他法做爲歸依處。是什麼原因而生起憂、悲、惱苦的呢?爲何會有這種煩惱呢?是什麼緣故被什麼所系著了呢?自己要怎樣觀察還沒生起的憂、悲、惱苦隨而生起,已生起的憂、悲、惱苦逐漸生長擴大呢?」
衆比丘禀告佛陀說:「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憑依,希望您能爲大家解說!衆比丘聽聞後,當會依您所教示,遵奉修行。」
佛陀告訴比丘說:「要仔細聽啊!好好地思考!我將爲你們解說。比丘啊!有了物質現象的生起,因有這物質現象,所以就被這物質現象所系縛,自己就可觀察到未生起的憂、悲、惱苦隨而生起,已生起後隨而又逐漸增長擴大;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像這樣子。比丘啊!可真有一種物質現象是恒常不會變易,能永久保持的麼?」
比丘回答說:「沒有,世尊!」
佛陀告訴比丘說:「答得好啊!答得真好!比丘啊!物質現象都是變化無常的。如果善男子能察知物質現象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會變易之法,便能離棄貪欲,把它息滅,使寂靜不生。從初始以來,一切物質現象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變易不定之法知道後,那麼就能斷除由物質現象的因緣所生起的憂、悲、惱苦了;能斷除那些苦惱後,便能無所貪著;因無所貪著,所以就能保持安穩快樂;能保持安穩快樂,就叫做涅槃。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要像這樣地去察知。」
佛陀講說這段經文時,有十六比丘便不生起各種煩惱,心中獲得自在解脫。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二經注釋:
1、摩偷羅:國名,又作秣菟羅。爲佛世印度十六大國之一。其地在今朱木那河西南一帶。
八叁、本經敘說佛陀告諸比丘,其所言說,皆如法而說,而凡愚不知,不可歸罪于佛陀。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佛陀告訴衆比丘說:「我不和世人爭論,而世人卻與我爭論。爲什麼這樣呢?比丘啊!如果是契合正法的言論,我是不會和世人爭論的,世間有智慧的人說有,我也一樣說有。怎樣叫做世間有智慧的人說有,我也一樣說有呢?比丘啊!(比如說:)物質現象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變易不定之法,世間有智慧的人說有這種情況,我也說有這種情況。像這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會變易之法,世間有智慧的人說有這種情況,我也說有這種情況。世間有智慧的人說沒有,我也一樣說沒有。(比如說:)認爲物質現象是常住不…
《雜阿含經卷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