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四▪P2

  ..續本文上一頁會變易,可長久保持的,世間有智慧的人說沒有這種情況,我也說沒有這種情況。這就叫世間有智慧的人說沒有,我也一樣說沒有。比丘啊!在世間有世間法,我自己也都能了知覺悟,爲人們分別演說顯示出來,只是世間凡愚有如失明的盲人,不知不見,這不是我的過錯。

  衆比丘啊!什麼是在世間的世間法,我自己了知,我自己察覺,爲人們演說,分別顯示出來,而有如盲目的凡愚卻不知不見呢?比丘啊!物質現象變化無常,令人苦惱,是會變易之法,這就叫在世間的世間法;像這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也都是在世間的世間法。比丘啊!這世間的世間法,我自己了知,自己覺悟,爲人分別演說顯示出來,然而盲目的凡愚卻不知不見。我對那些盲目不知不見的凡愚,又能對他奈何呢!」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叁經注釋:

  1、世間:時間和空間之謂,說明過去、現在、未來等叁世的時間叫做世;

   指出東、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間叫做間。所謂世間,也就

   是宇宙的意思。但佛教所謂世間是統合宇宙與人生,衆生所依存的宇

   宙與國土叫器世間;衆生由惑造業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有情間。

  2、世間法:指凡夫衆生一切生滅有漏(煩惱)之法。

  3、是比丘:印順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認爲此「是」字爲衍文,應予

   以刪除。

  

  八四、本經敘說世尊告諸比丘,言其說法皆依世人所知而言,然世

   間凡愚卻仍不知不見,亦是莫可奈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世人做卑賤的工作,以各種方法求取財物,來維持身體的性命,以致于成爲大富翁,這是世人都知道的道理。像這世人都知道的道理,我也是像這樣地說法。爲什麼要這樣呢?就是爲了不使我的說法跟世人不同。

  衆比丘啊!比如有一種器具,有一地方的人叫它揵茨,但有人稱爲缽,有人叫匕匕羅,有人叫遮留,有人叫毗悉多,有人叫婆阇那,有人叫薩牢,就如各地方人他們所認知的器具名字,我也像這樣地去稱說。爲什麼要這樣呢?就是爲了不使我的說法跟世人不同的緣故。就像這樣,比丘啊!有這世間法,我自己所了知,自己所察覺,並且爲人分別演說,將它顯示出來,是真知灼見的說法,可是世間那些盲目的凡愚,卻仍不知不見;世間盲目的凡愚不知不見,我對他們又能奈何!

  比丘啊!什麼是在世間的世間法,是我自己所了知,自己所察覺,……乃至盲目凡愚卻仍不知不見的呢?我說物質現象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是變易不定之法,這就是在世間的世間法,也是我自己所了知、自己所察見,……乃至世間盲目的凡愚卻仍不知不見,我對他們又能奈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八五、本經敘說五陰如種子,四識住如大地,貪喜如水,叁類相緣,

   生長增廣;若貪喜盡又無識住處,則取陰俱識無生長增廣。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五種能生長的種子。是那五種呢?就是根生的種子,莖生的種子,節生的種子,自落生的種子,果實生的種子。這五類種子即使不折斷,不毀壞、不腐爛、不傷于風熱,新長成熟很堅實,但要是只有土地而沒有水的滋潤,那些能生的種子一樣不能萌芽長大。如果那些種子新長成熟很堅實,不折斷、不毀壞、不傷于風熱,但是只有水而沒有土地可著根,那些能生的種子也是無法萌芽長大。如果那些種子新長成熟很堅實,不折斷、不毀壞、不腐爛、不傷于風熱,有土地著根,有水來滋潤,那些能生的種子便能萌芽長大了。

  比丘啊!那五類種子就好比是色、受、想、行四蘊與識蘊;那土地就好比是爲識蘊所依住的色、受、想、行四蘊;那水就好比是我們的貪喜心。四蘊便被這識蘊所攀緣而依住著。是那四蘊呢?就是在色蘊中有識蘊依住著,這識蘊攀緣著色蘊,我們的貪喜心又加以滋潤沾溉,于是識蘊便不斷生長擴大;還有在受、想、行叁蘊中也有識蘊依住著,這識蘊攀緣著受、想、行叁蘊,我們的貪喜心又加以滋潤沾溉,于是識蘊便不斷生長擴大。比丘啊!這識蘊就在色、受、想、行四蘊中,或來、或去、或長住、或隱沒、或生長擴大著。

  比丘啊!如果離棄了色、受、想、行四蘊,而說識蘊仍有或來、或去、或長住、或生長的情況,雖有那樣的言論,但經過多次的質問後,卻無法察知,徒增長愚昧,那是因爲並無這樣情境的緣故。對色蘊要遠離對它的貪欲,遠離貪欲後,那麼對色蘊執取的意念所生起的結縛就可斷除;對色蘊執取的意念所生起的結縛斷除後,對色蘊的攀緣也就斷除了;攀緣斷除後,這識蘊就沒有可依住之處,也就不再生長擴大了。(同樣地)對受、想、行叁蘊,也要遠離對它的貪欲,遠離貪欲後,那麼意識對受、想、行叁蘊執取的感觸就可斷除,意識對受、想、行叁蘊執取的感觸斷除後,對這叁蘊的攀緣也就斷除了;攀緣斷除後,那識蘊就沒有可依住之處,也就不再生長擴大了。因識蘊不再生長的緣故,就不會造作身、口、意叁業;不造作身、口、意叁業後,內心便能安住不動;內心能安住不動後,就能知足;心能知足後,就能獲得自在解脫;獲得自在解脫後,對世間所有一切事物便都能無所執取,無所貪著;無所執取,無所貪著後,便能自己覺證涅槃境界: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我說這時那識蘊將不再到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去。無處可趨往,只見到正法,要趨入涅槃、寂滅、清涼、清淨、真實的境地。」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五經注釋:

  1、不中風:中,傷也。言不傷于風熱。

  2、四識住:即「令識起,爲識所依」的有漏身之色、受、想、行四蘊。

  3四取攀緣識住:即「四識住」。色、受、想、行四蘊爲識所攀緣,識取而住之。

  4、封滯:即執取之意。

  

  八六、本經敘說封滯(執取)故不解脫;不封滯故解脫,是前經之

   省文,宜參照閱讀。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執取的話就不能獲得自在解脫,不執取的話就可獲得自在解脫。爲什麼執取就不能獲得自在解脫呢?比丘啊!因爲識蘊會攀緣依住于四種取蘊,是那四種呢?就是識蘊執取依住于色蘊,識蘊執取依住于受、想、行叁蘊……乃至于無這樣境界的緣故,這就叫執取,所以不能獲得自在解脫。爲什麼不執取就可獲得自在解脫呢?因爲對色蘊遠離貪欲,對受、想、行、識四蘊也遠離貪欲,……乃至于達到清淨真實的境地,這就是不執取而獲得自在解脫。」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八七、本經敘說佛如實知五受陰,若沙門、婆羅門亦如實知五受陰,則能得解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那令人貪著煩惱的五蘊:就是物質現象及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我對這令人貪著煩惱的五蘊,有五種情況都能如實地察知:就是對物質現象能如實察知,以及物質現象的集起、對物質現象的愛樂、物質現象所造成的禍患、從物質現象中出離等情況,也都能如實地察知。同樣地,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都能如實地察知,以及這精神現象的生起、對精神現象的愛樂、精神現象所造成的禍患、從精神現象中出離等情況,也都能如實地察知。

  怎樣叫對物質現象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所有的物質現象,一切都由地、水、火、風四種元素及這四種元素所造成的物質共同組成,這就叫物質現象,像這樣的物質現象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物質現象生起的因素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對物質現象生起喜愛心理,這就叫物質現象的生起因素,像這物質現象的生起因素,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物質現象的愛樂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由于物質現象的因緣而生起喜樂的心理,這就叫對物質現象的愛樂,像這樣對物質現象的愛樂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物質現象所造成的禍患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如果物質現象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變易之法,這就叫物質現象所造成的禍患,像這物質現象所造成的禍患,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自物質現象中出離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對這物質現象,如果內心能夠調伏對它的貪欲、斷除貪欲、超越貪欲,這就叫自物質現象中出離,像這樣自物質現象中出離都能夠如實地察知。

  怎樣叫對感受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有六種感受:就是由眼觸而生起感受,以及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而生起感受,這些就叫感受,像這些感受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感受的生起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當六根有了各種覺觸,于是便生起各種感受,像這感受的生起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感受的愛樂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因爲六種感受而生起喜樂之心,這就叫對感受的愛樂,像這樣對感受的愛樂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感受的禍患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如果感受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變易之法的話,這就叫感受的禍患,像這樣對感受的禍患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自感受中出離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對于感受,內心能夠調伏對它的貪欲、斷除貪欲、超越貪欲,這就叫自感受中出離,像這樣自感受中出離都能夠如實地…

《雜阿含經卷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雜阿含經卷第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