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四▪P2

  ..续本文上一页会变易,可长久保持的,世间有智慧的人说没有这种情况,我也说没有这种情况。这就叫世间有智慧的人说没有,我也一样说没有。比丘啊!在世间有世间法,我自己也都能了知觉悟,为人们分别演说显示出来,只是世间凡愚有如失明的盲人,不知不见,这不是我的过错。

  众比丘啊!什么是在世间的世间法,我自己了知,我自己察觉,为人们演说,分别显示出来,而有如盲目的凡愚却不知不见呢?比丘啊!物质现象变化无常,令人苦恼,是会变易之法,这就叫在世间的世间法;像这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也都是在世间的世间法。比丘啊!这世间的世间法,我自己了知,自己觉悟,为人分别演说显示出来,然而盲目的凡愚却不知不见。我对那些盲目不知不见的凡愚,又能对他奈何呢!」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三经注释:

  1、世间:时间和空间之谓,说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时间叫做世;

   指出东、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间叫做间。所谓世间,也就

   是宇宙的意思。但佛教所谓世间是统合宇宙与人生,众生所依存的宇

   宙与国土叫器世间;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有情间。

  2、世间法:指凡夫众生一切生灭有漏(烦恼)之法。

  3、是比丘:印顺导师「杂阿含经论会编」认为此「是」字为衍文,应予

   以删除。

  

  八四、本经叙说世尊告诸比丘,言其说法皆依世人所知而言,然世

   间凡愚却仍不知不见,亦是莫可奈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世人做卑贱的工作,以各种方法求取财物,来维持身体的性命,以致于成为大富翁,这是世人都知道的道理。像这世人都知道的道理,我也是像这样地说法。为什么要这样呢?就是为了不使我的说法跟世人不同。

  众比丘啊!比如有一种器具,有一地方的人叫它揵茨,但有人称为钵,有人叫匕匕罗,有人叫遮留,有人叫毗悉多,有人叫婆阇那,有人叫萨牢,就如各地方人他们所认知的器具名字,我也像这样地去称说。为什么要这样呢?就是为了不使我的说法跟世人不同的缘故。就像这样,比丘啊!有这世间法,我自己所了知,自己所察觉,并且为人分别演说,将它显示出来,是真知灼见的说法,可是世间那些盲目的凡愚,却仍不知不见;世间盲目的凡愚不知不见,我对他们又能奈何!

  比丘啊!什么是在世间的世间法,是我自己所了知,自己所察觉,……乃至盲目凡愚却仍不知不见的呢?我说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是变易不定之法,这就是在世间的世间法,也是我自己所了知、自己所察见,……乃至世间盲目的凡愚却仍不知不见,我对他们又能奈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五、本经叙说五阴如种子,四识住如大地,贪喜如水,三类相缘,

   生长增广;若贪喜尽又无识住处,则取阴俱识无生长增广。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五种能生长的种子。是那五种呢?就是根生的种子,茎生的种子,节生的种子,自落生的种子,果实生的种子。这五类种子即使不折断,不毁坏、不腐烂、不伤于风热,新长成熟很坚实,但要是只有土地而没有水的滋润,那些能生的种子一样不能萌芽长大。如果那些种子新长成熟很坚实,不折断、不毁坏、不伤于风热,但是只有水而没有土地可着根,那些能生的种子也是无法萌芽长大。如果那些种子新长成熟很坚实,不折断、不毁坏、不腐烂、不伤于风热,有土地着根,有水来滋润,那些能生的种子便能萌芽长大了。

  比丘啊!那五类种子就好比是色、受、想、行四蕴与识蕴;那土地就好比是为识蕴所依住的色、受、想、行四蕴;那水就好比是我们的贪喜心。四蕴便被这识蕴所攀缘而依住着。是那四蕴呢?就是在色蕴中有识蕴依住着,这识蕴攀缘着色蕴,我们的贪喜心又加以滋润沾溉,于是识蕴便不断生长扩大;还有在受、想、行三蕴中也有识蕴依住着,这识蕴攀缘着受、想、行三蕴,我们的贪喜心又加以滋润沾溉,于是识蕴便不断生长扩大。比丘啊!这识蕴就在色、受、想、行四蕴中,或来、或去、或长住、或隐没、或生长扩大着。

  比丘啊!如果离弃了色、受、想、行四蕴,而说识蕴仍有或来、或去、或长住、或生长的情况,虽有那样的言论,但经过多次的质问后,却无法察知,徒增长愚昧,那是因为并无这样情境的缘故。对色蕴要远离对它的贪欲,远离贪欲后,那么对色蕴执取的意念所生起的结缚就可断除;对色蕴执取的意念所生起的结缚断除后,对色蕴的攀缘也就断除了;攀缘断除后,这识蕴就没有可依住之处,也就不再生长扩大了。(同样地)对受、想、行三蕴,也要远离对它的贪欲,远离贪欲后,那么意识对受、想、行三蕴执取的感触就可断除,意识对受、想、行三蕴执取的感触断除后,对这三蕴的攀缘也就断除了;攀缘断除后,那识蕴就没有可依住之处,也就不再生长扩大了。因识蕴不再生长的缘故,就不会造作身、口、意三业;不造作身、口、意三业后,内心便能安住不动;内心能安住不动后,就能知足;心能知足后,就能获得自在解脱;获得自在解脱后,对世间所有一切事物便都能无所执取,无所贪着;无所执取,无所贪着后,便能自己觉证涅槃境界: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我说这时那识蕴将不再到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十方去。无处可趋往,只见到正法,要趋入涅槃、寂灭、清凉、清净、真实的境地。」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五经注释:

  1、不中风:中,伤也。言不伤于风热。

  2、四识住:即「令识起,为识所依」的有漏身之色、受、想、行四蕴。

  3四取攀缘识住:即「四识住」。色、受、想、行四蕴为识所攀缘,识取而住之。

  4、封滞:即执取之意。

  

  八六、本经叙说封滞(执取)故不解脱;不封滞故解脱,是前经之

   省文,宜参照阅读。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执取的话就不能获得自在解脱,不执取的话就可获得自在解脱。为什么执取就不能获得自在解脱呢?比丘啊!因为识蕴会攀缘依住于四种取蕴,是那四种呢?就是识蕴执取依住于色蕴,识蕴执取依住于受、想、行三蕴……乃至于无这样境界的缘故,这就叫执取,所以不能获得自在解脱。为什么不执取就可获得自在解脱呢?因为对色蕴远离贪欲,对受、想、行、识四蕴也远离贪欲,……乃至于达到清净真实的境地,这就是不执取而获得自在解脱。」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七、本经叙说佛如实知五受阴,若沙门、婆罗门亦如实知五受阴,则能得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那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就是物质现象及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我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有五种情况都能如实地察知:就是对物质现象能如实察知,以及物质现象的集起、对物质现象的爱乐、物质现象所造成的祸患、从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也都能如实地察知。同样地,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都能如实地察知,以及这精神现象的生起、对精神现象的爱乐、精神现象所造成的祸患、从精神现象中出离等情况,也都能如实地察知。

  怎样叫对物质现象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所有的物质现象,一切都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及这四种元素所造成的物质共同组成,这就叫物质现象,像这样的物质现象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物质现象生起的因素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对物质现象生起喜爱心理,这就叫物质现象的生起因素,像这物质现象的生起因素,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物质现象的爱乐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由于物质现象的因缘而生起喜乐的心理,这就叫对物质现象的爱乐,像这样对物质现象的爱乐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物质现象所造成的祸患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如果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这就叫物质现象所造成的祸患,像这物质现象所造成的祸患,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自物质现象中出离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对这物质现象,如果内心能够调伏对它的贪欲、断除贪欲、超越贪欲,这就叫自物质现象中出离,像这样自物质现象中出离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怎样叫对感受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有六种感受:就是由眼触而生起感受,以及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而生起感受,这些就叫感受,像这些感受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感受的生起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当六根有了各种觉触,于是便生起各种感受,像这感受的生起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感受的爱乐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因为六种感受而生起喜乐之心,这就叫对感受的爱乐,像这样对感受的爱乐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感受的祸患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如果感受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的话,这就叫感受的祸患,像这样对感受的祸患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自感受中出离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对于感受,内心能够调伏对它的贪欲、断除贪欲、超越贪欲,这就叫自感受中出离,像这样自感受中出离都能够如实地…

《杂阿含经卷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杂阿含经卷第五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