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心理;我知道、我看見的心理。像這樣認知、見識的心理,都是由這六觸所引起的緣故。多聞的聖弟子對這六觸,能舍離愚暗無明,而生起澄明的智慧,對事物不妄生存在的心理、不存在的心理、有存在也有不存在的心理;我最殊勝的心理、我與它相等的心理、我比它卑劣的心理;我知道、我看見的心理。能有這樣地認知、見識後,先前所生起的無明覺觸便會消滅,未來澄明的覺觸便會生起。」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九一經注釋:
1、諸根: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等六根。
2、六觸入處:六觸,指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等六種作
用。觸,即與一切心、心所法相應,能觸對境的精神作用,由根、境、
識叁事和合而産生,然後由觸而生起苦樂的感受。
九二、本經敘說多聞聖弟子不爲叁世之五受陰所食,故不樂著色等,而能得涅槃。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令人貪著煩惱的五蘊,是那五種呢?就是令人貪著煩惱的物質現象,以及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如果沙門、婆羅門自己能夠以宿命智去察知過去世生命的種種作爲,無論是已知道、未來知道或現在知道的事,都是在這令人貪著煩惱的五蘊中去察知那些已知道、未來知道或現在知道的事。我過去所經曆的,像這物質現象、像這感受、像這想象、像這意志行爲、像這心識等,如果是可以阻礙、可以分別的話,這就叫令人貪著煩惱的色蘊。所謂可以阻礙、分別的事物所指就是:像手臂、石頭、手杖、刀、或者是冷、或者是熱、或是口渴、或是饑餓、或是蚊蠅、或者是各種毒蟲、風雨等能感觸到的事物現象,這就叫觸礙,所以能觸礙的事物現象就是令人貪著煩惱的色蘊。又這令人貪著煩惱的色蘊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變易之法。各種感覺的現象就是令人貪著煩惱的受蘊,是感覺什麼呢?就是感覺痛苦、感覺快樂、感覺不痛苦也不快樂等現象,所以就叫感覺的現象就是令人貪著煩惱的受蘊。又這令人貪著煩惱的受蘊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變易之法。各種想象的現象就是令人貪著煩惱的想蘊,是想象什麼呢?就是少的想象、多的想象、無量的想象,都無所有的話就起無所有的想象,所以就叫令人貪著煩惱的想蘊。又這令人貪著煩惱的想蘊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變易之法。行爲造作的現象,就是令人貪著煩惱的行蘊,是怎樣的行爲造作呢?就是對物質現象的行爲造作,以及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的行爲造作,所以行爲造作的現象,就是令人貪著煩惱的行蘊。又這令人貪著煩惱的行蘊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變易之法。能辨別認知的現象就是令人貪著煩惱的識蘊。是辨別認知什麼呢?就是辨認物質現象,以及辨認聲音、香氣、味道、粗滑細軟、一切事理等現象,所以就叫令人貪著煩惱的識蘊。又這令人貪著煩惱的識蘊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變易之法。
比丘們!那些多聞的聖弟子對這令人貪著煩惱的色蘊作這樣地修學:我今天被現在的物質現象所支配,在過去世就已曾被那物質現象所支配了,就如現在所受一樣。又作這樣的思考:我今天被現在的物質現象所支配,我如果又喜愛貪著未來物質現象的話,當又會被那物質現象所支配,就如現在一樣。作這樣的認知後,就不再顧念過去的物質現象,不喜愛貪著未來的物質現象,對現在的物質現象産生厭惡、離棄貪欲、滅除禍患、趨向于寂滅。多聞聖弟子對令人貪著煩惱的受、想、行、識四蘊也作這樣地修學:我今天被現在的精神現象所支配,在過去世就已曾被那精神現象所支配,就如現在一樣。我今天已經被現在的精神現象所支配了,如果又去喜愛貪著未來精神現象的話,也當又會被那精神現象所支配,就如現在一樣。像這樣地去認知後,就不再顧念過去的精神現象,不喜愛貪著未來的精神現象,對現在的精神現象産生厭惡、離棄貪欲、滅除禍患、趨向于寂滅,只滅除而不增益,後退而不前進,滅而不生起,舍棄而不執取。
是對什麼事物要滅除而不增益呢?就是對物質現象要滅除而不增益,以及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要滅除而不增益。是對什麼事物要後退而不前進呢?就是對物質現象要後退而不前進,以及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要後退而不前進。是對什麼事物要息滅而不生起呢?就是對物質現象要息滅而不生起,以及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要息滅而不生起。要對什麼事物舍棄而不執取呢?就是對物質現象要舍棄而不執取,以及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要舍棄不執取。
對五蘊要滅除而不增益,住于寂滅;要後退而不前進,住于寂退;要息滅而不生起,住于寂滅;只舍棄而不執取,使心靈不生起貪著;心靈能不貪著後,自己就能覺悟涅槃境地: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知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了。」
佛陀說這段經文的時候,有很多的比丘便能不生起各種煩惱,心中獲得了解脫。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九二經注釋:
1、宿命智:宿命,宿世的生命。佛說世人在過去世都有生命,或爲天、
或爲人、或爲餓鬼與畜牲,輾轉輪回,能知宿命者,謂之宿命通。宿
命智,即能通曉宿世生命的神通智慧。
2、閡:阻礙。
3、色所食:食,在此引申爲支配之意。色所食,即被物質所支配之意。
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爲物質所支配」。
九叁、本經敘說信心善男子隨順法,于五受陰修厭離住。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信心善男子應做這樣地思考:『我應當隨順正法,我應當對這物質現象多修習厭離心,對這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多修習厭離心。』信心善男子就對這物質現象多修習厭離心,對這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多修習厭離心,所以對這物質現象才得以厭離,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才得以厭離。對五蘊厭離後,就能離棄貪欲,獲得解脫。解脫知見: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作的事已作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九四、本經敘說信心善男子隨法,于五受陰修厭離住,則能離生、
老、病、死、憂、悲、惱苦。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信心善男子正信佛法,以俗家爲非究竟歸處(或不執著于家),而出家學道,自己思考著:『我應隨順正法,對這物質現象應當多修習厭離心,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當多修習厭離心。』信心善男子正信佛法,以俗家爲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對物質現象能多修習厭離心,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能多修習厭離心後,對物質現象就得以厭離,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就得以厭離。我說這就是完全脫離了一切的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九五、本經敘說五陰是生滅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阿難尊者說:「如果有信心的長者或者長者的兒子來問你說:『要從什麼事理中察知它是隨緣生滅的呢?』你應當怎樣去回答呢?」
阿難禀告佛陀說:「世尊啊!如果有長者、或長者的兒子來問我的話,我當會答說:『要察知物質現象是隨緣生滅法,要察知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是隨緣生滅法。』世尊啊!如果長者或長者的兒子這樣發問的話,我當會這樣的回答。」
佛陀告訴阿難說:「答得好啊!答得真好!是應當這樣地回答。爲什麼呢?因爲物質現象是隨緣生滅法,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隨緣生滅法。能察知物質現象是隨緣生滅法的話,就叫做了知物質現象;能察知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是隨緣生滅法的話,就叫做了知精神現象。」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九六、本經敘說爲于五陰修厭、離欲、滅盡、解脫、不生故,世尊
教人修諸梵行。
我聽到這樣旳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阿難尊者說:「如果有外道出家人來問你說:『阿難啊!世尊爲什麼教人修習各種清淨的梵行呢?』像這樣問你的話,你要怎樣回答呢?」
阿難禀告佛陀說:「世尊啊!如果有外道出家人來問我說:『阿難啊!世尊爲什麼教人修習各種清淨梵行呢?』的話,我當會回答說:『是爲了對這物質現象修習厭離、離棄貪欲、將它滅盡、獲得解脫、寂滅不生的緣故,所以世尊教人修習各種清淨的梵行。也是爲了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修習厭離、離棄貪欲、將它滅盡、獲得解脫、寂滅不生的緣故,所以教人修習各種清淨的梵行。』世尊啊!如果有外道的出家人這樣問我的話,我當會做這樣地回答。」
佛陀告訴阿難說:「答得好啊!答得真好!是應當要這樣地回答。爲什麼呢?我真的是爲了對這物質現象修習厭離、離棄貪欲、將它滅盡、獲得解脫、寂滅不生的緣故,所以教人修習各種清淨梵行;也爲了對感受、想象、意志…
《雜阿含經卷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