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四▪P4

  ..续本文上一页地察知。怎样叫对意志行为的生起原因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当六根有了觉触,于是便生起各种意志行为,像这意志行为的生起原因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意志行为的息灭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六根不起觉触,于是意志行为也就息灭了,像这意志行为的息灭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意志行为息灭的方法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有八圣道:正见……乃至于正定等,这就叫意志行为息灭的方法,像这意志行为息灭的方法都能够正确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意志行为的爱乐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由于意志行为的因缘,而生起喜乐之心,这就叫对意志行为的爱乐,像这对意志行为的爱乐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意志行为的祸患能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这意志行为如果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这就叫意志行为的祸患,像这意志行为的祸患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自意志行为中出离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对这意志行为,如果内心能调伏贪欲、断除贪欲、超越贪欲,这就叫自意志行为中出离,像这自意志行为中出离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怎样叫对心识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有六种心识:眼识,以及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些就叫心识,像这些心识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心识的生起原因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当名色(身心)一生起,于是便有心识的生起,像这心识的生起原因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心识的息灭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当身心一息灭,于是心识便息灭,像这心识的息灭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心识息灭的方法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有八圣道:正见……乃至于正定等,这就叫心识息灭的方法,像这心识息灭的方法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心识的爱乐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由于心识的因缘而生起喜乐之心,这就叫对心识的爱乐,像这样对心识的爱乐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心识的祸患能够如实察知呢?就是说这心识如果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这就叫心识的祸患,像这心识的祸患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自心识中出离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对心识,如果能够调伏内心的贪欲、断除贪欲、超越贪欲,这就叫自心识中出离能够如实地察知。比丘啊!这就叫七处善巧。

  怎样叫三种的观察呢?比丘啊!就是说如果在远离热闹的空闲处,树下或露地里,能观察五阴、十八界、十二入处三法,正确精勤地思惟它的义理,这就叫比丘对三种法观察它的义理。(以上所说)就叫比丘善巧的察知七种现象和观察三种法义。能够完全明白这个道理就可尽除一切烦恼,获得无烦恼的清净心解脱、智慧解脱,在现世今生中,自己知道以身具足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八经注释:

  1、七处善:指如实知五阴及五阴之集、灭、灭道迹、味、患、离。佛光

   阿含藏注解引巴利本作七处善巧」。

  2、三种观义:指观察五阴、六界、六入。佛光阿含藏注解引巴利本作「三

   种的观察」。

  3、阴:即五阴(色、受、想、行、识)。阴是障蔽的意思,以五阴能阴覆

   真如法性,起诸烦恼,故名。

  4、界:有三界、六界、十八界,乃至无量界,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十八界。

  5、入:即入处,有十二入处,即六根与六境。

  

  八九、本经叙说若于五阴有取则生贪着,终于导致恐怖、障碍、心

   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由于对事物的执取,所以就生起贪着;若不去执取的话,就不会生起贪着了。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比丘禀告佛陀说:「好的,我们愿接受您的教导!」

  佛陀告诉比丘说:「怎样叫由于执取所以产生贪着呢?就是说愚痴无闻的凡夫对这物质现象认为那就是我、为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或物质现象在我之中,因为认为物质现象就是我、是我所有,所以就去执取它;对它执取后,如果那物质现象改变或不同了,心理也就随着它而转变;心理随着它而转变后,也一样是对它生起了执取贪着,内心摄受固持着它;由于内心摄受固持的缘故,那么就会生起恐怖、障碍、心乱的现象,那都是因为内心对物质现象执取贪着的缘故而产生的。愚痴无闻凡夫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认为那就是我、是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由于认为精神现象就是我、是我所有,所以就去执取它;对它执取后,那精神现象如果改变或不同了,他的心也就随着转变;由于心随着转变的缘故,也一样是对它生起了执取贪着,内心摄受固持着它;内心摄受固持着它后,就会生起恐怖、障碍、心乱的现象,那都是因为内心对精神现象执取贪着的缘故而产生的,这就叫对事物的取着了。

  怎样叫对事物不取着呢?就是说多闻圣弟子对于物质现象不见有一实体的我、是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或物质现象在我之中的情况,对于物质现象不见有一实体的我,或为我所有,而对它执取;能够不见有一实体的我,或为我所有,而对它执取后,那物质现象如果改变或不同了,心就不会随着转变;因为心能不随转变的缘故,就不会产生取着而摄受固持着它;因为心不摄受固持着它,所以就不会生起恐怖、障碍、心乱的现象,这是因为心能不取着的缘故。像这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不见有一实体的我、是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的情况,对于精神现象不见有一实体的我,或为我所有,而对它执取,那么那精神现象如果改变或不同了,心就不会随着转变;由于心不随着转变的缘故,就不会对它取着而摄受固持着它;由于心不摄受固持着它,所以就不会有恐怖、障碍、心乱的现象,那是因为心不取着于精神现象的缘故,这就叫心不取着了。(以上所说)就叫心取着与不取着。」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本经叙说对五阴有取着,就会被系着,而生恐怖、障碍、心

   乱。反之,则没这些事。大意同于前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对事物如果产生执取的心理,就会被它所系缚;如果不产生执取的心理,就不会被它所系缚。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为什么对事物如果产生执取的心理,就会被它所系缚呢?就是说愚痴无闻凡夫对于物质现象的集起、物质现象的息灭、对物质现象的爱乐、物质现象造成的祸患、自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因为都不能如实察知的缘故,于是对物质现象爱喜、赞叹、执着,执取着物质现象,说这就是我、我所有;这样的执取后,那物质现象如果改变或不同了,心理便随着改变;因为心理也随着改变的缘故,那么内心便会摄受固持着它;由于内心摄受固持着它,所以就会生起恐怖、障碍、顾念的心理;这都是因为对物质现象产生执取的心而被它系缚的缘故。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这就叫对事物产生执取的心理而被它系缚。

  为什么对事物不产生执取的心理就不会被它所系缚呢?就是说多闻圣弟子对于物质现象的集起、物质现象的息灭、对物质现象的爱乐、物质现象造成的祸患、自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都能够如实地察知。因为能够如实察知的缘故,所以就不会爱喜它、赞叹它、执着它。对这物质现象,不被它系缚,说这就是我,或为我所有,而对它执取;因为内心对它不执取的缘故,那物质现象如果改变或不同了,心理就不会随着它而转变;因为内心不随着它而转变的缘故,就不会被它系缚而摄受固持着它;由于心理不摄受固持着它,所以内心就不会生起恐怖、障碍、顾念的现象,这都是因为对物质现象不执取不贪着的缘故。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这就叫对事物不产生执取的心理,就不会被它所系缚。」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一、本经叙说凡夫以无明故,于五受阴起我见、有觉乃至我知、

   我见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是那五种呢?就是那令人贪着烦恼的物质现象,以及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如果众沙门、婆罗门认见有一实体的我的话,那么一切都是在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中认见到了我。众沙门、婆罗门认见物质现象就是我、物质现象是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在我之中;也认见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是我、是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愚痴无闻的凡夫因为没有智慧的缘故,也认见物质现象就是我、是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在我之中,认为我是真实而不能舍弃;因为不能舍弃的缘故,六根便不断的攀缘增长;六根不断的攀缘增长后,便会增长各种觉触;由于六触所觉触的缘故,愚痴无闻凡夫便生起了苦乐的感觉,这都是从六触入处所引起的,是那六种呢?就是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就像这样,比丘啊!有能思量辨别的意界;有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的法界;有愚昧不知事理的无明界。愚痴无闻的凡夫因为以无明触对事物的缘故,就妄生存在的心理、不存在的心理、有存在也有不存在的心理;我最殊胜的心理、我与它相等的心理、我比它卑劣…

《杂阿含经卷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杂阿含经卷第五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