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心理;我知道、我看见的心理。像这样认知、见识的心理,都是由这六触所引起的缘故。多闻的圣弟子对这六触,能舍离愚暗无明,而生起澄明的智慧,对事物不妄生存在的心理、不存在的心理、有存在也有不存在的心理;我最殊胜的心理、我与它相等的心理、我比它卑劣的心理;我知道、我看见的心理。能有这样地认知、见识后,先前所生起的无明觉触便会消灭,未来澄明的觉触便会生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九一经注释:
1、诸根: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等六根。
2、六触入处:六触,指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等六种作
用。触,即与一切心、心所法相应,能触对境的精神作用,由根、境、
识三事和合而产生,然后由触而生起苦乐的感受。
九二、本经叙说多闻圣弟子不为三世之五受阴所食,故不乐着色等,而能得涅槃。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是那五种呢?就是令人贪着烦恼的物质现象,以及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如果沙门、婆罗门自己能够以宿命智去察知过去世生命的种种作为,无论是已知道、未来知道或现在知道的事,都是在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中去察知那些已知道、未来知道或现在知道的事。我过去所经历的,像这物质现象、像这感受、像这想象、像这意志行为、像这心识等,如果是可以阻碍、可以分别的话,这就叫令人贪着烦恼的色蕴。所谓可以阻碍、分别的事物所指就是:像手臂、石头、手杖、刀、或者是冷、或者是热、或是口渴、或是饥饿、或是蚊蝇、或者是各种毒虫、风雨等能感触到的事物现象,这就叫触碍,所以能触碍的事物现象就是令人贪着烦恼的色蕴。又这令人贪着烦恼的色蕴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各种感觉的现象就是令人贪着烦恼的受蕴,是感觉什么呢?就是感觉痛苦、感觉快乐、感觉不痛苦也不快乐等现象,所以就叫感觉的现象就是令人贪着烦恼的受蕴。又这令人贪着烦恼的受蕴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各种想象的现象就是令人贪着烦恼的想蕴,是想象什么呢?就是少的想象、多的想象、无量的想象,都无所有的话就起无所有的想象,所以就叫令人贪着烦恼的想蕴。又这令人贪着烦恼的想蕴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行为造作的现象,就是令人贪着烦恼的行蕴,是怎样的行为造作呢?就是对物质现象的行为造作,以及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的行为造作,所以行为造作的现象,就是令人贪着烦恼的行蕴。又这令人贪着烦恼的行蕴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能辨别认知的现象就是令人贪着烦恼的识蕴。是辨别认知什么呢?就是辨认物质现象,以及辨认声音、香气、味道、粗滑细软、一切事理等现象,所以就叫令人贪着烦恼的识蕴。又这令人贪着烦恼的识蕴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
比丘们!那些多闻的圣弟子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色蕴作这样地修学:我今天被现在的物质现象所支配,在过去世就已曾被那物质现象所支配了,就如现在所受一样。又作这样的思考:我今天被现在的物质现象所支配,我如果又喜爱贪着未来物质现象的话,当又会被那物质现象所支配,就如现在一样。作这样的认知后,就不再顾念过去的物质现象,不喜爱贪着未来的物质现象,对现在的物质现象产生厌恶、离弃贪欲、灭除祸患、趋向于寂灭。多闻圣弟子对令人贪着烦恼的受、想、行、识四蕴也作这样地修学:我今天被现在的精神现象所支配,在过去世就已曾被那精神现象所支配,就如现在一样。我今天已经被现在的精神现象所支配了,如果又去喜爱贪着未来精神现象的话,也当又会被那精神现象所支配,就如现在一样。像这样地去认知后,就不再顾念过去的精神现象,不喜爱贪着未来的精神现象,对现在的精神现象产生厌恶、离弃贪欲、灭除祸患、趋向于寂灭,只灭除而不增益,后退而不前进,灭而不生起,舍弃而不执取。
是对什么事物要灭除而不增益呢?就是对物质现象要灭除而不增益,以及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要灭除而不增益。是对什么事物要后退而不前进呢?就是对物质现象要后退而不前进,以及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要后退而不前进。是对什么事物要息灭而不生起呢?就是对物质现象要息灭而不生起,以及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要息灭而不生起。要对什么事物舍弃而不执取呢?就是对物质现象要舍弃而不执取,以及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要舍弃不执取。
对五蕴要灭除而不增益,住于寂灭;要后退而不前进,住于寂退;要息灭而不生起,住于寂灭;只舍弃而不执取,使心灵不生起贪着;心灵能不贪着后,自己就能觉悟涅槃境地: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知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了。」
佛陀说这段经文的时候,有很多的比丘便能不生起各种烦恼,心中获得了解脱。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九二经注释:
1、宿命智:宿命,宿世的生命。佛说世人在过去世都有生命,或为天、
或为人、或为饿鬼与畜牲,辗转轮回,能知宿命者,谓之宿命通。宿
命智,即能通晓宿世生命的神通智慧。
2、阂:阻碍。
3、色所食:食,在此引申为支配之意。色所食,即被物质所支配之意。
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为物质所支配」。
九三、本经叙说信心善男子随顺法,于五受阴修厌离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信心善男子应做这样地思考:『我应当随顺正法,我应当对这物质现象多修习厌离心,对这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多修习厌离心。』信心善男子就对这物质现象多修习厌离心,对这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多修习厌离心,所以对这物质现象才得以厌离,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才得以厌离。对五蕴厌离后,就能离弃贪欲,获得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作的事已作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四、本经叙说信心善男子随法,于五受阴修厌离住,则能离生、
老、病、死、忧、悲、恼苦。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信心善男子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或不执着于家),而出家学道,自己思考着:『我应随顺正法,对这物质现象应当多修习厌离心,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当多修习厌离心。』信心善男子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对物质现象能多修习厌离心,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能多修习厌离心后,对物质现象就得以厌离,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得以厌离。我说这就是完全脱离了一切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五、本经叙说五阴是生灭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阿难尊者说:「如果有信心的长者或者长者的儿子来问你说:『要从什么事理中察知它是随缘生灭的呢?』你应当怎样去回答呢?」
阿难禀告佛陀说:「世尊啊!如果有长者、或长者的儿子来问我的话,我当会答说:『要察知物质现象是随缘生灭法,要察知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是随缘生灭法。』世尊啊!如果长者或长者的儿子这样发问的话,我当会这样的回答。」
佛陀告诉阿难说:「答得好啊!答得真好!是应当这样地回答。为什么呢?因为物质现象是随缘生灭法,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随缘生灭法。能察知物质现象是随缘生灭法的话,就叫做了知物质现象;能察知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是随缘生灭法的话,就叫做了知精神现象。」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六、本经叙说为于五阴修厌、离欲、灭尽、解脱、不生故,世尊
教人修诸梵行。
我听到这样旳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阿难尊者说:「如果有外道出家人来问你说:『阿难啊!世尊为什么教人修习各种清净的梵行呢?』像这样问你的话,你要怎样回答呢?」
阿难禀告佛陀说:「世尊啊!如果有外道出家人来问我说:『阿难啊!世尊为什么教人修习各种清净梵行呢?』的话,我当会回答说:『是为了对这物质现象修习厌离、离弃贪欲、将它灭尽、获得解脱、寂灭不生的缘故,所以世尊教人修习各种清净的梵行。也是为了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修习厌离、离弃贪欲、将它灭尽、获得解脱、寂灭不生的缘故,所以教人修习各种清净的梵行。』世尊啊!如果有外道的出家人这样问我的话,我当会做这样地回答。」
佛陀告诉阿难说:「答得好啊!答得真好!是应当要这样地回答。为什么呢?我真的是为了对这物质现象修习厌离、离弃贪欲、将它灭尽、获得解脱、寂灭不生的缘故,所以教人修习各种清净梵行;也为了对感受、想象、意志…
《杂阿含经卷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