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四▪P4

  ..續本文上一頁地察知。怎樣叫對意志行爲的生起原因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當六根有了覺觸,于是便生起各種意志行爲,像這意志行爲的生起原因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意志行爲的息滅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六根不起覺觸,于是意志行爲也就息滅了,像這意志行爲的息滅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意志行爲息滅的方法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有八聖道:正見……乃至于正定等,這就叫意志行爲息滅的方法,像這意志行爲息滅的方法都能夠正確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意志行爲的愛樂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由于意志行爲的因緣,而生起喜樂之心,這就叫對意志行爲的愛樂,像這對意志行爲的愛樂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意志行爲的禍患能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這意志行爲如果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變易之法,這就叫意志行爲的禍患,像這意志行爲的禍患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自意志行爲中出離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對這意志行爲,如果內心能調伏貪欲、斷除貪欲、超越貪欲,這就叫自意志行爲中出離,像這自意志行爲中出離都能夠如實地察知。

  怎樣叫對心識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有六種心識:眼識,以及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些就叫心識,像這些心識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心識的生起原因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當名色(身心)一生起,于是便有心識的生起,像這心識的生起原因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心識的息滅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當身心一息滅,于是心識便息滅,像這心識的息滅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心識息滅的方法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有八聖道:正見……乃至于正定等,這就叫心識息滅的方法,像這心識息滅的方法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心識的愛樂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由于心識的因緣而生起喜樂之心,這就叫對心識的愛樂,像這樣對心識的愛樂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對心識的禍患能夠如實察知呢?就是說這心識如果是變化無常、令人苦惱、變易之法,這就叫心識的禍患,像這心識的禍患都能夠如實地察知。怎樣叫自心識中出離能夠如實地察知呢?就是說對心識,如果能夠調伏內心的貪欲、斷除貪欲、超越貪欲,這就叫自心識中出離能夠如實地察知。比丘啊!這就叫七處善巧。

  怎樣叫叁種的觀察呢?比丘啊!就是說如果在遠離熱鬧的空閑處,樹下或露地裏,能觀察五陰、十八界、十二入處叁法,正確精勤地思惟它的義理,這就叫比丘對叁種法觀察它的義理。(以上所說)就叫比丘善巧的察知七種現象和觀察叁種法義。能夠完全明白這個道理就可盡除一切煩惱,獲得無煩惱的清淨心解脫、智慧解脫,在現世今生中,自己知道以身具足作證: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八八經注釋:

  1、七處善:指如實知五陰及五陰之集、滅、滅道迹、味、患、離。佛光

   阿含藏注解引巴利本作七處善巧」。

  2、叁種觀義:指觀察五陰、六界、六入。佛光阿含藏注解引巴利本作「叁

   種的觀察」。

  3、陰:即五陰(色、受、想、行、識)。陰是障蔽的意思,以五陰能陰覆

   真如法性,起諸煩惱,故名。

  4、界:有叁界、六界、十八界,乃至無量界,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十八界。

  5、入:即入處,有十二入處,即六根與六境。

  

  八九、本經敘說若于五陰有取則生貪著,終于導致恐怖、障礙、心

   亂。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由于對事物的執取,所以就生起貪著;若不去執取的話,就不會生起貪著了。要仔細聽啊!好好地思考!我將爲你們解說。」

  比丘禀告佛陀說:「好的,我們願接受您的教導!」

  佛陀告訴比丘說:「怎樣叫由于執取所以産生貪著呢?就是說愚癡無聞的凡夫對這物質現象認爲那就是我、爲我所有、我在物質現象中、或物質現象在我之中,因爲認爲物質現象就是我、是我所有,所以就去執取它;對它執取後,如果那物質現象改變或不同了,心理也就隨著它而轉變;心理隨著它而轉變後,也一樣是對它生起了執取貪著,內心攝受固持著它;由于內心攝受固持的緣故,那麼就會生起恐怖、障礙、心亂的現象,那都是因爲內心對物質現象執取貪著的緣故而産生的。愚癡無聞凡夫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認爲那就是我、是我所有、我在這些精神現象中、或這些精神現象在我之中。由于認爲精神現象就是我、是我所有,所以就去執取它;對它執取後,那精神現象如果改變或不同了,他的心也就隨著轉變;由于心隨著轉變的緣故,也一樣是對它生起了執取貪著,內心攝受固持著它;內心攝受固持著它後,就會生起恐怖、障礙、心亂的現象,那都是因爲內心對精神現象執取貪著的緣故而産生的,這就叫對事物的取著了。

  怎樣叫對事物不取著呢?就是說多聞聖弟子對于物質現象不見有一實體的我、是我所有、我在物質現象中、或物質現象在我之中的情況,對于物質現象不見有一實體的我,或爲我所有,而對它執取;能夠不見有一實體的我,或爲我所有,而對它執取後,那物質現象如果改變或不同了,心就不會隨著轉變;因爲心能不隨轉變的緣故,就不會産生取著而攝受固持著它;因爲心不攝受固持著它,所以就不會生起恐怖、障礙、心亂的現象,這是因爲心能不取著的緣故。像這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不見有一實體的我、是我所有、我在這些精神現象中、或這些精神現象在我之中的情況,對于精神現象不見有一實體的我,或爲我所有,而對它執取,那麼那精神現象如果改變或不同了,心就不會隨著轉變;由于心不隨著轉變的緣故,就不會對它取著而攝受固持著它;由于心不攝受固持著它,所以就不會有恐怖、障礙、心亂的現象,那是因爲心不取著于精神現象的緣故,這就叫心不取著了。(以上所說)就叫心取著與不取著。」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九○、本經敘說對五陰有取著,就會被系著,而生恐怖、障礙、心

   亂。反之,則沒這些事。大意同于前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對事物如果産生執取的心理,就會被它所系縛;如果不産生執取的心理,就不會被它所系縛。要仔細聽啊!好好地思考!我將爲你們解說。

  爲什麼對事物如果産生執取的心理,就會被它所系縛呢?就是說愚癡無聞凡夫對于物質現象的集起、物質現象的息滅、對物質現象的愛樂、物質現象造成的禍患、自物質現象中出離等情況,因爲都不能如實察知的緣故,于是對物質現象愛喜、贊歎、執著,執取著物質現象,說這就是我、我所有;這樣的執取後,那物質現象如果改變或不同了,心理便隨著改變;因爲心理也隨著改變的緣故,那麼內心便會攝受固持著它;由于內心攝受固持著它,所以就會生起恐怖、障礙、顧念的心理;這都是因爲對物質現象産生執取的心而被它系縛的緣故。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像這樣子。這就叫對事物産生執取的心理而被它系縛。

  爲什麼對事物不産生執取的心理就不會被它所系縛呢?就是說多聞聖弟子對于物質現象的集起、物質現象的息滅、對物質現象的愛樂、物質現象造成的禍患、自物質現象中出離等情況,都能夠如實地察知。因爲能夠如實察知的緣故,所以就不會愛喜它、贊歎它、執著它。對這物質現象,不被它系縛,說這就是我,或爲我所有,而對它執取;因爲內心對它不執取的緣故,那物質現象如果改變或不同了,心理就不會隨著它而轉變;因爲內心不隨著它而轉變的緣故,就不會被它系縛而攝受固持著它;由于心理不攝受固持著它,所以內心就不會生起恐怖、障礙、顧念的現象,這都是因爲對物質現象不執取不貪著的緣故。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像這樣子。這就叫對事物不産生執取的心理,就不會被它所系縛。」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九一、本經敘說凡夫以無明故,于五受陰起我見、有覺乃至我知、

   我見覺。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令人貪著煩惱的五蘊。是那五種呢?就是那令人貪著煩惱的物質現象,以及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如果衆沙門、婆羅門認見有一實體的我的話,那麼一切都是在這令人貪著煩惱的五蘊中認見到了我。衆沙門、婆羅門認見物質現象就是我、物質現象是我所有、我在物質現象中、物質現象在我之中;也認見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就是我、是我所有、我在這些精神現象中、或這些精神現象在我之中。愚癡無聞的凡夫因爲沒有智慧的緣故,也認見物質現象就是我、是我所有、我在物質現象中、物質現象在我之中,認爲我是真實而不能舍棄;因爲不能舍棄的緣故,六根便不斷的攀緣增長;六根不斷的攀緣增長後,便會增長各種覺觸;由于六觸所覺觸的緣故,愚癡無聞凡夫便生起了苦樂的感覺,這都是從六觸入處所引起的,是那六種呢?就是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就像這樣,比丘啊!有能思量辨別的意界;有法爾圓融,具足一切諸法的法界;有愚昧不知事理的無明界。愚癡無聞的凡夫因爲以無明觸對事物的緣故,就妄生存在的心理、不存在的心理、有存在也有不存在的心理;我最殊勝的心理、我與它相等的心理、我比它卑劣…

《雜阿含經卷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雜阿含經卷第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