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篇「觀察」的經文所說,乃至作證等十二篇經文,也是像這樣地廣爲解說。
第五八經注釋:
1、多聞聖弟子:「多聞」上原有「雲何」二字,文義不順。今依「雜阿含
經論會編」將其刪除。
五九、本經敘說宜常修習方便禅思,如實察知五蘊的集起與息滅。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應當經常運用方法修習禅思,使內心寂靜,如實地去觀察一切事物。要怎樣如實地去觀察呢?就是要如實地去察知這物質現象、這物質現象的集起、這物質現象的息滅;(以及觀察)這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乃至這精神現象的集起、這精神現象的息滅。
物質現象與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是怎樣集起的呢?就是由眼根觸及色境而生起眼識,這叁項和合後就生起覺觸;由覺觸便生起了苦、樂、不苦不樂等感受;由感受便又生起了對事物的喜愛渴求……乃至于純粹大苦結聚的生起,這就叫物質現象的集起。同樣地,由于耳、鼻、舌、身、意等五根,由意根與法境接觸而生起意識,這叁項和合便生起覺觸;由覺觸便生起了苦、樂、不苦不樂等感受;由感受便又生起了對事物的喜愛渴求……就像這樣,乃至于純粹大苦結聚的生起,這就叫物質現象的集起,以及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的集起。
物質現象與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是怎樣息滅的呢?由于眼根觸及色境便生起了眼識,這叁項的和合便生起覺觸;如果滅除了覺觸,那麼苦、樂、不苦不樂等的感受便跟著滅除……乃至于純粹大苦的結聚也會被滅除;同樣地,耳、鼻、舌、身、意等五根,由意根與法境接觸而生起了意識,這叁項的和合便生起覺觸;如果滅除了覺觸,那麼苦、樂、不苦不樂等的感受便跟著滅除;由感受的滅除……乃至于純粹大苦結聚的滅除,這就叫物質現象的息滅,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的息滅。
所以,比丘啊!應當經常運用方法修習禅思,使內心寂靜。」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六○、本經敘說有身集即是苦集,有身滅即是苦滅。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今天將爲大家解說這個有識的色身集起的方法以及所以寂滅的方法。這個有識色身是怎樣集起的呢?(就是起于)愚癡無聞凡夫不能如實地察知物質現象的集起、物質現象的息滅、對物質現象的愛樂、物質現象所造成的禍患、從物質現象中出離等情況。由于對這些情況都不能如實察知的緣故,所以愛悅著物質現象、贊歎它、貪著它、固持著它;由于愛悅它、贊歎它、貪著它、固持著它的緣故,就會對這物質現象愛樂執取;由于愛樂執取,所以就招感了後世的果報;由于招感了後世的果報,所以就有來世的再生;由于有來世的再生,所以也就有老、病、死、憂、悲、惱苦,像這樣純粹大苦結聚的集起。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的詳細解說也是如此,這就是這個有識色身集起的方法。比丘啊!這個有識色身集起的方法,當知就是痛苦集起的方法。
這個有識的色身寂滅的方法是怎樣呢?(就是由于)多聞聖弟子能如實地察知物質現象,以及物質現象的集起、物質現象的息滅、對物質現象的愛樂、物質現象所造成的禍患、自物質現象中出離等情況。由于都能如實察知的緣故,對這物質現象不愛悅、不贊歎、不貪著、不固持;由于對它能不愛悅、不贊歎、不貪著、不固持的緣故,就能滅除對物質現象的愛樂;能滅除對它的愛樂,就能滅除對它的執取;能滅除對它的執取,就能滅除後世的果報;能滅除後世的果報,就能滅除來世的再生;能滅除來世的再生,就能滅除老、病、死、憂、悲、惱苦,純粹大苦的結聚。就如對這物質現象的察知與息滅一樣,這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要像這樣地去察知並息滅它,這就是這個有識色身寂滅的方法了。這個有識色身寂滅的方法,也就是痛苦煩惱寂滅的方法,所以我才要講說這個有識色身寂滅的方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如本篇「當說」的經文所說,有及當知的經文,也是同樣地說法。
第六○經注釋:
1、有身集趣道:謂我人此有識色身集起之道。
2、有身集滅道:謂我人此有識色身寂滅之道。
3、苦集趣道:謂痛苦煩惱生起之道。
六一、本經分別敘說有身、有身集、有身滅。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現在將爲大家解說我們這個有識的色身,以及它的集起、它的息滅。要仔細聽啊!好好地去思考它!我將爲你們解說。我們這個有識的色身是怎樣的呢?就是指這個令人貪著煩惱的五蘊。是那五項呢?就是這令人貪著煩惱的物質色身,以及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這就是我們有識的色身。這個有識的色身是怎樣集起的呢?就是由于有對現在自體的愛、渴求未來永存的自體愛、對現在已得境界的貪喜俱行愛、對未來欲得每一境界的愛,以致招感來世的再生,這就叫有識色身的集起。這個有識的色身是怎樣息滅的呢?就是要把這對現在自體的愛、渴求未來永存的自體愛、對現在已得境界的貪喜俱行愛、對未來欲得每一境界的愛斷除無余,唾棄淨盡,厭離一切的貪欲,便可使身心寂滅不生,這就叫有識色身的息滅。所以我應當解說這個有識的色身、這個有識色身的集起、這個有識色身的息滅。」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如本篇「當說」的經文所說,有及當知的經文,也是這樣的說法。
第六一經注釋:
1、「謂愛、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根據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卷
六聖谛品第十:「雲何苦集聖谛?謂所有諸愛、後有愛、喜俱行愛、彼
彼喜愛,如是略說苦集聖谛。」此謂之四愛,是過去、未來、現在,
苦因根本道路緣起。印順導師佛法概論第五章第二節解說此四愛雲:「前
二爲自體愛,後二爲境界愛。第一、爲染著現在有的自體愛;第二、
是渴求未來永存的自體愛;第叁、是現在已得的境界愛;第四、是未
來欲得的境界愛。」由這四愛而招感有識色身的生起。英國巴利聖典
協會英譯本此處作And what,brethren,is the arising of the separate(called
the)person-pack
Just that craving which,accompanied by lure and lust,leads down to
rebirth。(大意是:諸比丘!個人的軀體是怎樣生起的呢?就是因爲有
伴隨誘惑與色欲的渴望,所以招感來世的再生。)南傳說法,簡略而
明白。
六二、本經分別敘說有身、有身集、有身滅、有身滅道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現在將爲大家解說我們這個有識的色身,以及它的集起、它的寂滅和它寂滅的方法。要仔細聽啊!好好地思考!我將爲你們解說。我們這個有識的色身是怎樣的呢?就是指這個令人貪著煩惱的五蘊。是那五項呢?就是這令人貪著煩惱的物質色身,以及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這就是我們有識的色身。這個有識的色身是怎樣集起的呢?就是由于有渴求未來永存的自體愛、對現在已得境界的貪喜俱行愛、對未來欲得每一境界的愛,以致招感來世的再生,這就叫有識色身的集起。這個有識的色身是怎樣息滅的呢?就是要把這渴求未來永存的自體愛、對現在已得境界的貪喜俱行愛、對未來欲得每一境界的愛斷除無余,唾棄淨盡,厭離一切的貪欲,便可使身心寂滅不生,這就叫有識色身的寂滅。
這個有識色身寂滅的方法是怎樣的呢?就是指八聖道——正見(正確的見解)、正思(正確的思考)、正語(正確的言語)、正業(正當的行爲)、正命(正當的職業)、正方便(正當的努力)、正念(正確的觀念)、正定(正確的禅定),這就是有識色身寂滅的方法。這些就是我所當說的有識色身、有識色身的集起、有識色身的寂滅、有識色身寂滅的方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其余的經文說法相同,差別的是:「應當知道這個有識的色身,應當知道要斷除這個有識色身的集起,應當知道要覺證這個有識色身的息滅,應當要知道修習斷除這有識色身的方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就如「當說」的經文所說,有及當知二經,也是同樣地說法。又再有差別的是:「如果比丘能知道這個有識的色身,斷除這有識色身的集起,覺證有識色身的息滅,修習斷除這有識色身的方法,這就叫比丘斷除了愛欲系縛的一切煩惱之法,修習覺證,徹底地脫離生死的苦海。」
又再有差別的是:「這就叫比丘徹底地脫離生死的苦海,徹底地脫離煩惱的塵垢,徹底地修習清淨梵行,成爲一位純淨的上士。」
又再有差別的是:「這就叫比丘證成阿羅漢,盡除一切煩惱,自己應做的事已做好,已舍棄了人世的重擔,獲得了自己的利樂,盡除一切結縛,有正確的智慧,得到心靈的解脫。」
又再有差別的是:「這就叫比丘斷除關隘、渡過溝塹,超越各種境界,脫離一切的防邏,建立了聖法幢。」
又再有差別的是:「怎樣叫斷除關隘呢?就是指斷除欲界的五…
《雜阿含經卷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