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二▪P2

  ..续本文上一页惟观察的缘故。如果比丘能对这五蕴精勤思惟,便可证得斯陀含果位。」

  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说:「比丘已证得斯陀含果位后,想要证得阿那含果位的话,应当思惟什么事理呢?」

  舍利弗说:「拘絺罗啊!比丘已证得斯陀含果位后,想要证得阿那含果位的话,应当再精勤思惟: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是疾病、是痈肿、是毒刺、是凶杀、变化无常、痛苦、不实在、无我。为何这样呢?因为这是我们所应该去思惟观察的缘故。如果比丘对这五蕴精勤思惟,已证得阿那含果位后,想要证得阿罗汉果位的话,应当再精勤思惟: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是疾病、是痈肿、是利刺、是凶杀、变化无常、痛苦、不实在、无我。为何这样呢?因为这是我们所应该去思惟观察的缘故。如果比丘能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精勤思惟,便可证得阿罗汉果位。」

  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比丘已证得阿罗汉果位后,又要思惟什么事理呢?」

  舍利弗说:「摩诃拘絺罗啊!阿罗汉也要再这样思惟着: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是疾病、是痈肿、是毒刺、是凶杀、变化无常、痛苦、不实在、无我。为何要这样呢?那是为了要获得我们所未获得果位的缘故,为了证得我们所未证得法义的缘故,为了得见涅槃安乐的缘故。」

  当时,这二位修习正法的圣者各自听闻所说法义后,满心欢喜地离去。

  第三六经注释:

  1、无间等法:断除烦恼,不被惑业所间隔之法,即觉证之法。

  2、精勤:精进。

  3、是所应处:是,此也,指五蕴。所应处,言所应如理思惟观察。

  4、须陀洹:旧译入流,新译预流,是声闻乘四果中的初果名。入流是初入圣人之流的意思,预流是预入圣者之流的意思。

  5、斯陀含:又译一来,即尚未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后三品,故须一度生天界,又再来人间受生一次,而后可得涅槃之果位。

  6、阿那含:又译不还,为断尽欲界九品思惑,不再来人间受生,即可证得涅槃之圣者。

  7、阿罗汉:又译应供、不生,为已证涅槃,不再受生于三界之圣者。

  

   三七、本经叙说五受阴皆由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舍利弗尊者来拜访阿难尊者,彼此问讯后,退坐一边。

  当时,舍利弗尊者问阿难尊者说:「想向您请教问题,不知您是否有空为我解答?」

  阿难说:「您请发问,我知道的话,当会回答。」

  舍利弗说:「阿难啊!所谓灭的意思,怎样叫做灭?谁有这个灭呢?」

  阿难说:「舍利弗啊!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都是由我们自己先前的身、口、意三业所造作的,也是我们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但这些都是变化无常、会息灭的事物;由于那些事物息灭的缘故,所以叫做灭。是那五蕴呢?就是所谓令人贪着烦恼的物质现象,它是由我们自己先前的身、口、意三业所造作的,也是我们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但这些都是变化无常、会息灭的事物;由于它息灭的缘故,所以叫做灭。同样地,还有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都是由我们自己先前的身、口、意三业所造作的,也是我们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但这些都是变化无常、会息灭的事物,由于它息灭的缘故,所以叫做灭。」

  舍利弗说:「是的,是的!阿难啊!就像你所说的,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是由我们自己先前的身、口、意三业所造作的,也是我们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但这些都是变化无常、会息灭的事物;由于它息灭的缘故,所以叫做灭。是那五蕴呢?就是所谓令人贪着烦恼的物质现象,它是由我们自己先前的身、口、意三业所造作的,也是我们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但这些都是变化无常、会息灭的事物;由于它会息灭的缘故,所以叫做灭。同样地,还有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都是由我们自己先前的身、口、意三业所造作的,也是我们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但这些都是变化无常、会息灭的事物,由于它息灭的缘故,所以叫做灭。阿难啊!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如果不是由我们自己先前的身、口、意三业所造作的,我们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话,如何可息灭呢?阿难啊!因为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是由我们自己先前的身、口、意三业所造作的,也是我们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它是变化无常、会息灭的事物;由于它息灭的缘故,所以就叫做灭。」

  当时,这二位修习正法的圣者各自听闻所说法后,满心欢喜地离去!

  第三七经注释:

  1、五受阴:即五取蕴,谓有漏之五蕴。取,即取着之意。部派佛教有部,总为烦恼的异名;在唯识中,则为贪爱的别名。取着于贪爱烦恼的事物,故名取。

  2、本行所作:行,身、口、意的造作叫行。此句谓五阴乃由自己先前的身、口、意所造作而成。

  3、本所思愿:意谓五阴乃是自己先前的意念所想望的,即后有爱。

  

  三八、本经叙说五蕴的生起,吾人常妄度是我所主宰,若能如实观知五蕴无常、痛苦、无我,则可获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阿难尊者住在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

  那时,阿难尊者告诉众比丘们说:「富留那弥多罗尼子尊者年少初出家的时候,经常讲述深妙的法义,他这样地说:『阿难啊!对于生起的现象,我们就会计执着那就是我; 但是我们若不先去执取的话,它是不会生起的。阿难啊!为什么说对于生起的现象,我们就会计执着那就是我,但是我们若不先去执取的话,它是不会生起的呢?就好比物质现象的生起,它生起后,我们就计执着那就是我,但是我们若不先去执取的话,它是不会生起的;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的生起,它生起后,我们就计执着那就是我,但是我们若不先去执取的话,它也是不会生起的。譬如一个男子手拿明镜及澄澈的水镜,自己照见镜子,于是面貌就在镜里映生,面貌在镜里映生,所以自己就看见面貌,要是自己不去照见镜子的话,自己的面貌就不会在镜里映生了。所以,阿难啊!对于物质现象的生起,由于它的生起,所以我们就计执着那就是我,但是我们若不先去执取的话,它是不会生起的;同样地,对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的生起,由于它的生起,所以我们就计执着那就是我,但是我们若不先去执取的话,它是不会生起的。阿难啊!你意见怎样?物质现象是常住不变的呢?还是变化无常的呢?』我答说:『是变化无常的。』

  (富留那弥多罗尼子)又问:『既然是变化无常的,那么应是痛苦的吧?』我答说:『是痛苦。』他又问:『如果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痛苦的话,那么就是一种变易法,圣弟子在此当中还可计执着是我、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或物质现象在我之中吗?』我答说:『不可。』(富留那弥多罗尼子又问)『就像这样,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是常住不变的呢?还是变化无常的呢?』我答说:『是变化无常。』『如果是变化无常,那么应是痛苦的吧?』我答说:『是痛苦。』

  (富留那弥多罗尼子)又问:『如果心识等精神现象是变化无常、痛苦的话,那就是一种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在此当中还可计执着是我、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吗?』我答说:『不可。』

  (富留那弥多罗尼子又说)『阿难啊!所以,物质现象,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不是我、不是我所有、我不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也不在我之中;同样地,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我不在这些精神现象中、这些精神现象也不在我之中。对这些能如实正确地知道,如实地去做观察么?能这样地去观察的话,圣弟子对于物质现象便会产生厌嫌,远离对它的贪欲,获得自在解脱: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知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同样地,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能对它产生厌嫌,远离对它的贪欲,就可获得自在解脱: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众比丘们应当要知道:那位富留那弥多罗尼子尊者的说法对我有很大的增益,我从他那里听闻所说的法义后,便远离了烦恼的尘垢,获得清净的法眼。我从此以来,经常以这个法义为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演说,这不是其他外道、沙门、婆罗门出家学道的人所能说。」

  第三八经注释:

  1、阿难:即阿难陀,华译庆喜,是白饭王的儿子,提婆达多的弟弟,佛的堂弟,生于佛成道之夜,后来随佛出家,侍奉佛二十五年,为佛执事弟子,以多闻第一著称。

  2、拘睒弥国瞿师罗园:位于中印度,是瞿师罗所布施之园地。拘睒弥国,为佛世十六大国之一。位于朱木舒河沿岸,相当于现在的科萨姆,约位于今阿拉哈巴西北四十余公里处。

  3、富留那弥多罗尼子:另译名为「富罗那」,是释迦十大弟子中说法第一之阿罗汉。

  4、「生法计是我,非不生」:生法,指一切产生的事物。计,以妄念推度事理叫计。「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取则有我,不取则无」。

  5、「云何于生法计是我,非不生」:「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又,云何取则有我,不取则无」。

  6、「色生,生是我,非不生」:「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色取则有我,不取则无」。

  7、「自见面生,生故见,非不生」:自见,指自己照见镜子。面生,言面貌映生于镜子中。生故见,言面貌映生于镜中的缘故,就看见了自己面貌。非不生,即「非自见不面生」的省文…

《杂阿含经卷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杂阿含经卷第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