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言自己若不去照见镜子,那么自己面貌便不会映生于镜中。
8、外道: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9、沙门:华译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学道者的通称。
10、婆罗门:印度四种姓之一,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净行的种族。
三九、本经叙说阿难为长老阐陀说如来离于二边而说中道。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有很多的上座比丘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那时,佛陀寂灭不久。
一天早晨,长老阐陀披上袈裟拿着钵盂,走进波罗奈城乞食。饭后,回来住处收好了袈裟钵盂,洗完脚,手持户钩,从一个林园到另一个林园,从一个住屋到另一个住屋,从一个经行处到另一个经行处,到处去请教众比丘说:「您们应当教导我,为我说法,使我能知见佛法的深义,我听后当会如法地去认知,如法地去观察所说的法义。」
当时,众比丘告诉阐陀说:「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的,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变化无常的,一切世间法都是变化无常的,一切有为、无为诸法中,也没有一个实体的我,要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达到无为安乐的涅槃境地。」
阐陀告诉众比丘说:「我已知道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变化无常,一切世间法都是变化无常,一切有为、无为诸法中,也没有一个实体的我,要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达到无为安乐的涅槃境地。」
阐陀又说:「然而我却不喜欢听说:一切的世间法都是空无寂灭、不可获得,要灭尽对它的爱悦,厌离对它的贪欲,达到涅槃寂灭的境地。可是这当中如何却有这个我,而说着要这样去认知、要这样去察见,这就是见法了呢?」对第二点一切法无我,第三点涅槃寂灭,阐陀也是这样的说法。
阐陀又说:「众比丘当中谁还有能力为我说法,使我能知道法义,察见妙法的呢?」他又这样地想着:阿难尊者现在住于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他曾供奉亲近世尊,是佛陀所赞叹的人,那些修持清净梵行的人都认识他,他一定能够为我解说法义,使我知道并察见妙法。
阐陀过了这一夜后,早上披上袈裟拿着钵盂,进入波罗奈城中乞食。吃完饭,回到住处收拾整理卧铺,收拾整理卧铺后,披上袈裟拿着钵盂前往拘睒弥国。渐渐地游走到了拘睒弥国。收好衣钵,洗完了脚,到阿难尊者住处拜访,彼此问讯后,退坐一边。
当时,阐陀告诉阿难说:「有一个时候,众上座比丘住在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早晨时分,我披上袈裟拿着钵盂进入波罗奈城乞食。吃完饭,回到住处收好衣钵,洗完脚后,拿着户钩,从一个林园到另一个林园,从一个住屋到另一个住屋,从一个经行处到另一个经行处,到处去拜访众比丘们,向他们请教说:『您们应当教导我,为我说法,使我能知见佛法的深义。』当时,众比丘们为我说法说:『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的,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变化无常的,一切世间法都是变化无常的,一切有为、无为诸法中,没有一个实体的我,要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达到无为安乐的涅槃境地。』我那时告诉众比丘说:『我已经知道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变化无常,一切世间法都是变化无常,一切有为、无为诸法中,也没有一个实体的我,要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达到无为安乐的涅槃寂灭境地。然而我却不喜欢听说:一切的世间法都是空无寂灭、不可获得,要灭尽对它的爱悦,厌离对它的贪欲,达到涅槃寂灭的境地。可是这当中如何却有这个我,而说着要这样去认知、要这样去察见,这就是见法了呢?』我当时这样地想着:众比丘当中谁还有能力为我说法,使我能知道法义,察见妙法的呢?我当时又这样想着:阿难尊者现今住在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他曾供奉亲近佛陀,是佛陀所赞叹的人。那些修持清净梵行的人都认识他,他一定能够为我解说法义,使我知道并察见妙法。慈悲的阿难尊者啊!现在您当为我说法,使我能知道并察见妙法。」
那时,阿难尊者告诉阐陀说:「真好啊!阐陀!我心里很欢喜!我要嘉勉你能在修持清净梵行人跟前,毫不隐藏,破除虚假的毒刺。阐陀啊!没有智慧的愚痴凡夫所不能了解的事理,就是物质现象的变化无常;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的变化无常;一切世间法是无常;一切有为、无为诸法中,没有一个实体的我;要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达到无为安乐的涅槃境地。你现在已能接受这个殊胜的妙法了,你要仔细地听﹗我将为你解说﹗」
当时,阐陀这样地想着:我今天很欢喜获得了胜妙心,获得了踊悦心,我现在能够接受殊胜的妙法了。
这时,阿难告诉阐陀说:「我亲自听闻佛陀教导摩诃迦旃延说:『世人迷妄,颠倒事理,依附于二个极端,对于一切事理现象,不是说永久存在,就是说不存在;世人执取各种境界,心里便以妄念推度执着这些情境。迦旃延啊!对于一切事物,我们若不去摄受、不贪取、不把持、不以妄念推度执着有实我,知道痛苦产生时是痛苦产生,痛苦灭时是痛苦灭。迦旃延啊!对这样的情形不感怀疑也不迷惑,此不因他人而由自己悟解事理,这就叫做正见,是如来所说的法。为何这样呢?迦旃延啊!能够如实以正慧去观察世间事物的集起,就不会产生执持世间是空无的见解;如实以正慧去观察世间事物的寂灭,就不会产生执持世间事物是永久存在的见解。迦旃延啊!如来说法是离于有、无二边,而演说中道:所谓这里存在,所以决定那里的存在;这里生起,所以决定那里的生起;说由于无明(愚痴无智慧),所以造作各种业……乃至于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生起。所谓这里不存在,所以决定那里也不存在;这里寂灭,所以决定那里也寂灭;说无明息灭,那么所有业的造作也跟着息灭,……乃至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也跟着息灭。』」
阿难尊者讲说这段经文的时候,阐陀比丘听后便远离了烦恼的尘垢,获得洞彻事理的清净法眼。那时,阐陀比丘即洞见妙法、获得妙法、认知妙法、生起正法,超越了迷惑怀疑,这不是由于他人的教示,而是从大师的教法中,他获得了无所畏惧,于是恭敬合掌禀告阿难尊者说:「正见应该是如此的。像这样的智慧梵行,是善知识所教授演说的妙法。我今天就从阿难尊者处,听闻到这样的法义,一切的世间法都是不实在,都将寂灭、都是不可获得、要除尽对它的爱悦、厌离对它的贪欲,将它灭尽,达到涅槃的境界,心里安乐,正住于解脱大道之中,不再回转,不再有我执,只见到了正法。」
那时,阿难告诉阐陀说:「你今天获得了很大的法益,从极深奥的佛法中,获得了神圣的慧眼。」
当时,二位修习正法的圣者欢喜不已,从座位中起来,各自回到自己原来的住处。
第三九经注释:
1、上座比丘:犹言耆宿长老。
2、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在中印度,为波罗奈国之林园,是佛陀初转*轮度五比丘的地方。
3、般泥洹:即般涅槃,简称涅槃。华译灭度、寂灭、圆寂、大寂定等,是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也是不生不灭的意思。
4、阐陀:比丘名,又作阐那、车匿、阐择迦。佛为太子,出城时为御马者,是六群比丘之一。
5、户钩:僧物之一,用于守护房舍,以铁、铜或木做成。
6、经行处:即经行的地方。经行,修行者在一定的地方来回行走,以避免坐禅时的昏沉或睡眠。
7、「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此即所谓的三法印︰诸行(一切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诸法(一切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
8、迦旃延:佛十大弟子之一,以论议第一著称。
9、颠倒:倒见事理的意思,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是。
10、二边:有二义,一、指常、断二边见。二、指有、无二边见。
11、中道: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谓之中道。
四○、本经叙说若不修习方便随顺成就,只用心去求,不能得诸漏(烦恼)尽。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拘留国的杂色牧牛聚落里。那时,佛陀告诉众比丘说:「我因已知见妙法的缘故,得以断除各种烦恼,不是不知见妙法。为何是因知见妙法缘故,才得以断除各种烦恼,而不是不知见妙法的呢?就是说对这物质现象、这物质现象的集起、这物质现象的息灭,乃至于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这些精神现象的集起、这些精神现象的息灭等情况。如果不修习各种方便法门,随顺成就知见,而只是用充满妄念的心去求取,就想使我各种烦恼能断除,心中获得解脱。应当知道,那位比丘终究不可能断除烦恼获得解脱的。为何这样呢?是因不修习的缘故。是不修习什么呢?我说就是不修习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譬如孵蛋的母鸡,生了很多的蛋,如果母鸡不能随时覆孵,调节冷暖,而只想让蛋里的小鸡用它的嘴和爪来啄破卵,自己破壳安稳地出来。应当要知道,那蛋里的小鸡自己是没有足够的力量,能够方便地用自己的嘴和爪而安稳地破壳出来的。为何会这样呢?是因为那只母鸡不能随时覆孵,调节冷暖,长养小鸡的缘故。
就像这样,比丘如果不勤修习随顺成就的话,而想要断除烦恼,自在解脱,这是不可能的事﹗为何这样呢?是因不勤修习的缘故;不勤修习什么呢?我说是不修习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如果比…
《杂阿含经卷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