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言自己若不去照見鏡子,那麼自己面貌便不會映生于鏡中。
8、外道: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稱爲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9、沙門:華譯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諸煩惱的意思,爲出家學道者的通稱。
10、婆羅門:印度四種姓之一,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淨行的種族。
叁九、本經敘說阿難爲長老闡陀說如來離于二邊而說中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有很多的上座比丘住在波羅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那時,佛陀寂滅不久。
一天早晨,長老闡陀披上袈裟拿著缽盂,走進波羅奈城乞食。飯後,回來住處收好了袈裟缽盂,洗完腳,手持戶鈎,從一個林園到另一個林園,從一個住屋到另一個住屋,從一個經行處到另一個經行處,到處去請教衆比丘說:「您們應當教導我,爲我說法,使我能知見佛法的深義,我聽後當會如法地去認知,如法地去觀察所說的法義。」
當時,衆比丘告訴闡陀說:「物質現象是變化無常的,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變化無常的,一切世間法都是變化無常的,一切有爲、無爲諸法中,也沒有一個實體的我,要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達到無爲安樂的涅槃境地。」
闡陀告訴衆比丘說:「我已知道物質現象是變化無常,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變化無常,一切世間法都是變化無常,一切有爲、無爲諸法中,也沒有一個實體的我,要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達到無爲安樂的涅槃境地。」
闡陀又說:「然而我卻不喜歡聽說:一切的世間法都是空無寂滅、不可獲得,要滅盡對它的愛悅,厭離對它的貪欲,達到涅槃寂滅的境地。可是這當中如何卻有這個我,而說著要這樣去認知、要這樣去察見,這就是見法了呢?」對第二點一切法無我,第叁點涅槃寂滅,闡陀也是這樣的說法。
闡陀又說:「衆比丘當中誰還有能力爲我說法,使我能知道法義,察見妙法的呢?」他又這樣地想著:阿難尊者現在住于拘睒彌國的瞿師羅園裏,他曾供奉親近世尊,是佛陀所贊歎的人,那些修持清淨梵行的人都認識他,他一定能夠爲我解說法義,使我知道並察見妙法。
闡陀過了這一夜後,早上披上袈裟拿著缽盂,進入波羅奈城中乞食。吃完飯,回到住處收拾整理臥鋪,收拾整理臥鋪後,披上袈裟拿著缽盂前往拘睒彌國。漸漸地遊走到了拘睒彌國。收好衣缽,洗完了腳,到阿難尊者住處拜訪,彼此問訊後,退坐一邊。
當時,闡陀告訴阿難說:「有一個時候,衆上座比丘住在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早晨時分,我披上袈裟拿著缽盂進入波羅奈城乞食。吃完飯,回到住處收好衣缽,洗完腳後,拿著戶鈎,從一個林園到另一個林園,從一個住屋到另一個住屋,從一個經行處到另一個經行處,到處去拜訪衆比丘們,向他們請教說:『您們應當教導我,爲我說法,使我能知見佛法的深義。』當時,衆比丘們爲我說法說:『物質現象是變化無常的,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變化無常的,一切世間法都是變化無常的,一切有爲、無爲諸法中,沒有一個實體的我,要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達到無爲安樂的涅槃境地。』我那時告訴衆比丘說:『我已經知道物質現象是變化無常,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是變化無常,一切世間法都是變化無常,一切有爲、無爲諸法中,也沒有一個實體的我,要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達到無爲安樂的涅槃寂滅境地。然而我卻不喜歡聽說:一切的世間法都是空無寂滅、不可獲得,要滅盡對它的愛悅,厭離對它的貪欲,達到涅槃寂滅的境地。可是這當中如何卻有這個我,而說著要這樣去認知、要這樣去察見,這就是見法了呢?』我當時這樣地想著:衆比丘當中誰還有能力爲我說法,使我能知道法義,察見妙法的呢?我當時又這樣想著:阿難尊者現今住在拘睒彌國的瞿師羅園裏,他曾供奉親近佛陀,是佛陀所贊歎的人。那些修持清淨梵行的人都認識他,他一定能夠爲我解說法義,使我知道並察見妙法。慈悲的阿難尊者啊!現在您當爲我說法,使我能知道並察見妙法。」
那時,阿難尊者告訴闡陀說:「真好啊!闡陀!我心裏很歡喜!我要嘉勉你能在修持清淨梵行人跟前,毫不隱藏,破除虛假的毒刺。闡陀啊!沒有智慧的愚癡凡夫所不能了解的事理,就是物質現象的變化無常;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的變化無常;一切世間法是無常;一切有爲、無爲諸法中,沒有一個實體的我;要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達到無爲安樂的涅槃境地。你現在已能接受這個殊勝的妙法了,你要仔細地聽﹗我將爲你解說﹗」
當時,闡陀這樣地想著:我今天很歡喜獲得了勝妙心,獲得了踴悅心,我現在能夠接受殊勝的妙法了。
這時,阿難告訴闡陀說:「我親自聽聞佛陀教導摩诃迦旃延說:『世人迷妄,顛倒事理,依附于二個極端,對于一切事理現象,不是說永久存在,就是說不存在;世人執取各種境界,心裏便以妄念推度執著這些情境。迦旃延啊!對于一切事物,我們若不去攝受、不貪取、不把持、不以妄念推度執著有實我,知道痛苦産生時是痛苦産生,痛苦滅時是痛苦滅。迦旃延啊!對這樣的情形不感懷疑也不迷惑,此不因他人而由自己悟解事理,這就叫做正見,是如來所說的法。爲何這樣呢?迦旃延啊!能夠如實以正慧去觀察世間事物的集起,就不會産生執持世間是空無的見解;如實以正慧去觀察世間事物的寂滅,就不會産生執持世間事物是永久存在的見解。迦旃延啊!如來說法是離于有、無二邊,而演說中道:所謂這裏存在,所以決定那裏的存在;這裏生起,所以決定那裏的生起;說由于無明(愚癡無智慧),所以造作各種業……乃至于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生起。所謂這裏不存在,所以決定那裏也不存在;這裏寂滅,所以決定那裏也寂滅;說無明息滅,那麼所有業的造作也跟著息滅,……乃至于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也跟著息滅。』」
阿難尊者講說這段經文的時候,闡陀比丘聽後便遠離了煩惱的塵垢,獲得洞徹事理的清淨法眼。那時,闡陀比丘即洞見妙法、獲得妙法、認知妙法、生起正法,超越了迷惑懷疑,這不是由于他人的教示,而是從大師的教法中,他獲得了無所畏懼,于是恭敬合掌禀告阿難尊者說:「正見應該是如此的。像這樣的智慧梵行,是善知識所教授演說的妙法。我今天就從阿難尊者處,聽聞到這樣的法義,一切的世間法都是不實在,都將寂滅、都是不可獲得、要除盡對它的愛悅、厭離對它的貪欲,將它滅盡,達到涅槃的境界,心裏安樂,正住于解脫大道之中,不再回轉,不再有我執,只見到了正法。」
那時,阿難告訴闡陀說:「你今天獲得了很大的法益,從極深奧的佛法中,獲得了神聖的慧眼。」
當時,二位修習正法的聖者歡喜不已,從座位中起來,各自回到自己原來的住處。
第叁九經注釋:
1、上座比丘:猶言耆宿長老。
2、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在中印度,爲波羅奈國之林園,是佛陀初轉*輪度五比丘的地方。
3、般泥洹:即般涅槃,簡稱涅槃。華譯滅度、寂滅、圓寂、大寂定等,是超越時空的真如境界,也是不生不滅的意思。
4、闡陀:比丘名,又作闡那、車匿、闡擇迦。佛爲太子,出城時爲禦馬者,是六群比丘之一。
5、戶鈎:僧物之一,用于守護房舍,以鐵、銅或木做成。
6、經行處:即經行的地方。經行,修行者在一定的地方來回行走,以避免坐禅時的昏沈或睡眠。
7、「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此即所謂的叁法印︰諸行(一切行)無常,是說一切世間法無時不在生住異滅中,過去有的,現在起了變異,現在有的,將來終歸幻滅;諸法(一切法)無我,是說在一切有爲無爲的諸法中,無有我的實體;涅槃寂靜,是說涅槃的境界,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無爲安樂,故涅槃是寂靜的。
8、迦旃延:佛十大弟子之一,以論議第一著稱。
9、顛倒:倒見事理的意思,如以無常爲常,以苦爲樂等是。
10、二邊:有二義,一、指常、斷二邊見。二、指有、無二邊見。
11、中道: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邊,圓融無礙,謂之中道。
四○、本經敘說若不修習方便隨順成就,只用心去求,不能得諸漏(煩惱)盡。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拘留國的雜色牧牛聚落裏。那時,佛陀告訴衆比丘說:「我因已知見妙法的緣故,得以斷除各種煩惱,不是不知見妙法。爲何是因知見妙法緣故,才得以斷除各種煩惱,而不是不知見妙法的呢?就是說對這物質現象、這物質現象的集起、這物質現象的息滅,乃至于對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這些精神現象的集起、這些精神現象的息滅等情況。如果不修習各種方便法門,隨順成就知見,而只是用充滿妄念的心去求取,就想使我各種煩惱能斷除,心中獲得解脫。應當知道,那位比丘終究不可能斷除煩惱獲得解脫的。爲何這樣呢?是因不修習的緣故。是不修習什麼呢?我說就是不修習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譬如孵蛋的母雞,生了很多的蛋,如果母雞不能隨時覆孵,調節冷暖,而只想讓蛋裏的小雞用它的嘴和爪來啄破卵,自己破殼安穩地出來。應當要知道,那蛋裏的小雞自己是沒有足夠的力量,能夠方便地用自己的嘴和爪而安穩地破殼出來的。爲何會這樣呢?是因爲那只母雞不能隨時覆孵,調節冷暖,長養小雞的緣故。
就像這樣,比丘如果不勤修習隨順成就的話,而想要斷除煩惱,自在解脫,這是不可能的事﹗爲何這樣呢?是因不勤修習的緣故;不勤修習什麼呢?我說是不修習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如果比…
《雜阿含經卷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