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二▪P4

  ..續本文上一頁丘已修習隨順成就這些妙法的話,雖然他並沒有想要使煩惱斷除,獲得自在解脫,然而那位比丘自然會煩惱斷除,獲得自在解脫。爲何這樣呢?因爲有修習的緣故。修習什麼呢?我說是修習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就像那只孵卵的母雞善于長養小雞一樣,隨時覆孵,使溫度冷暖得宜,即使它不想讓小雞方便自啄卵殼出來,然而它的小雞們自能方便安穩地破殼出來。爲何這樣呢?因爲那只母雞隨時覆孵,冷暖得宜的緣故。

  就像這樣,比丘若善修習各種方便法,即使不想斷除煩惱,獲得自在解脫,然而那位比丘自然會斷除煩惱,心中獲得自在解脫。爲何這樣呢?因爲他勤于修習的緣故。是修習什麼呢?我說就是修習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譬如技藝巧妙的師傅和他的弟子,手裏握著斧柄,由于不斷地把捉,斧柄漸漸些微地磨損,便會顯現手指痕迹來,可是他並沒察覺斧柄些微的磨損,然而磨損處卻自然顯現出來。

  就像這樣,比丘如精進修習,隨順成就這些妙法的話,雖自己不能知見今天煩惱會斷除,或明日煩惱會斷除,然而這位比丘知道一定會有斷除煩惱的一天。爲何這樣呢?因爲他有修習的緣故。是修習什麼呢?我說是修習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就像大船,泊于海邊,經過夏天六月,風吹日曬,纏縛船身的藤索,便逐漸斷落。

  就像這樣,比丘如能精進修習,隨順成就這些妙法的話,那麼一切的結縛、使、煩惱、纏等,便可漸得解脫了。爲何這樣呢?是善于修習的緣故。是修習什麼呢?我說是修習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佛陀說這段經文的時候,有六十位比丘即不起諸煩惱,心中獲得自在解脫。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四○經注釋:

  1、拘留國:佛世印度十六大國之一。

  2、漏:煩惱的別名。含有漏泄和漏落二義。貪嗔等煩惱,日夜由六根門頭漏泄流注而不止,所以叫做漏;又煩惱能使人漏落于叁惡道中,所以也叫做漏落。一切有煩惱之法就叫做有漏法,無煩惱之法就叫做無漏法。

  3、方便:隨方因便,以利導人。此指各種方便法門,即下文所指修習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等。

  4、隨順成就:隨緣順應而達成。

  5、念處:所觀念之處,即以智慧去觀察的境界。有四念處:一、身念處||觀身不淨。二、受念處||觀受是苦。叁、心念處||觀心無常。四、法念處||觀法無我。此四念處的四種觀法都是以智慧爲體,以慧觀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6、正勤:即四正勤。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此四正勤就是精進,精進勤勞修習四種道法,以策勵身、口、意,斷惡生善。

  7、如意足:即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原系四種禅定,謂修此四者,則能如意開發神通:一、欲如意足||修道趣果,欲望精進。二、念如意足||念念一心,住于正理。叁、進如意足||精進直前功無間斷。四、慧如意足||真照離妄,心不散亂。

  8、根:即五根,指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因此五法是生聖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9、力:即五力,由五根堅定而産生的力量。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等五力。

  10、覺:即七覺支,又名七覺分、七菩提分。爲五根、五力所顯發的七種覺悟。一、擇法覺支||以智慧簡擇法的真僞。二、精進覺支||以勇猛心,力行正法。叁、喜覺支||心得善法,而生歡喜。四、輕安覺支||除去身心輕重煩惱,而得輕快安樂。五、念覺支||時刻觀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六、定覺支||心惟一境,而不散亂。七、舍覺支||舍離一切虛妄法,而力行正法。

  11、道:指八聖道,又名八正道,是八條聖者的道法。一、正見||正確的知見。二、正思惟||正確的思考。叁、正語||正當的言語。四、正業||正當的行爲。五、正命||正當的職業。六、正精進||正當的努力。七、正念||正確的觀念。八、正定||正確的禅定。修八證道,可證得阿羅漢果。

  12、伏雞:孵卵的母雞。

  13、蔭餾:指母雞覆孵雞卵。

  14、斧柯:即斧柄。

  15、微盡:些微磨損。

  16、風飄日暴:即風吹日曬。

  17、結縛、使、煩惱、纏||此四者皆是煩惱名。因煩惱能系縛吾人身心,使不得解脫出離生死,故名結縛。因煩惱能使衆生流落生死,故名使。又煩惱能結縛人之身心,使不得自在,故名纏。

  

  四一、本經敘說佛陀以小土抟做譬喻,說明五陰之無常、苦,我不可得。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個比丘于禅坐中思考,這樣地想著:可有一種物質現象,它能常住、永恒、不改變、永遠堅固的嗎?同樣地,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可有常住、永恒、不改變、永遠堅固的嗎?

  這位比丘下午時從禅定出定,來到佛陀住處,對著佛足頂禮後,退立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于禅坐中思考,這樣地想著:可有一種物質現象,它能常住、永恒、不改變、永遠堅固的嗎?同樣地,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可有常住、永恒、不改變、永遠堅固的嗎?現在我請教世尊您,可真有物質現象它能常住、永恒、不改變、永遠堅固的嗎?可真有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是常住、永恒、不改變、永遠堅固的嗎?」

  當時,世尊手中拿著一塊小土團,告訴那位比丘說:「你看見我手中這塊小土團了嗎?」

  比丘回答佛陀說:「已經看到了,世尊!」

  (佛陀說)「比丘啊!就像小土團一樣微小的自性是常住不變,我還不可得到;如果我能得到的話,那麼這就是能常住、永恒、不改變、真正堅固不變之法了。」

  佛陀告訴比丘說:「我自己想起過去世的生涯,在無明長夜中,勤修福德,因此獲得衆多勝妙可愛果報的事情。我曾于七年中,修習慈悲心,所以曆經七劫的成與七劫壞的時間,不生返此世間。當七劫毀壞的時候,我生到光音天裏,七劫長成的時候,我還生梵世天裏,住在寬廣的宮殿中作大梵天王,(地位的尊貴與崇高)無人勝過我,無人比得上我,領有千個世界;從此以後,又經叁十六次的返還,生作天帝釋;又經百千次的返還,生作轉輪聖王,統領四天下,以正法治理教化百姓,擁有七項寶物,就是所謂的輪寶、象寶、馬寶、摩尼寶、玉女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生有千子,都很勇健。四海之內,土地平整,沒有各種毒刺,人民不用威脅逼迫,而用正法去調治他們。

  灌頂王的法製擁有八萬四千只雄壯的大象,每只大象都用各種寶物來莊嚴裝飾它,用寶網覆蓋象身,並建立寶幢,象群中以名叫布薩的象王爲首領,早上與下午二個時辰,群象自會聚集在宮殿前。我當時想著:這麼衆多的象群,天天往來四次,會踏死無數的衆生,我希望其中的四萬二千只大象能每百年再來一次。就如我所希望的,八萬四千只大象中,有四萬二千只大象每百年才來此一次。

  灌頂王的法製又擁有八萬四千匹馬,也是用純金來製造各種乘坐的器物,並用金網覆蓋馬身,馬群中又以名叫婆羅的馬王爲首領。

  灌頂王的法製擁有八萬四千輛用四種寶物裝飾製造的寶車,就是所謂用黃金裝飾的車、用白銀裝飾的車、用琉璃裝飾的車、用玻璃裝飾的車,這些車子都是用獅子皮、虎皮、豹皮、雜色的欽婆羅毛織品來做爲裝飾覆蓋車子的裏襯。群車中又以名叫跋求毗阇耶難提音聲之車做爲導首的車子。

  灌頂王的法製統領八萬四千座城,每城人民生活安定,富足快樂,人民衆多,而以拘舍婆提城爲上首。

  灌頂王的法製擁有八萬四千座用四種寶物裝飾的宮殿,就是所謂的用黃金、白銀、琉璃、玻璃等寶物裝飾的宮殿,當中又以摩尼琉璃由诃寶殿爲上首。

  比丘啊!灌頂王的法製擁有八萬四千張用四種寶物裝飾的寶床,就是所謂的用黃金、白銀、琉璃、玻璃等四種寶物來裝飾,床上有各種絲綢的床褥、有花紋的毛巾、毛席、鹿皮等臥具用來鋪設床上,並安置著朱紅的枕頭。

  其次,比丘啊!灌頂王的法製又擁有八萬四千件由四種質料裁成的衣服,就是所謂用絲絹裁成的迦屍細衣、用麻紗裁成的刍摩衣、用棉布裁成的頭鸠羅衣、用毛料裁成的拘沾婆衣。

  其次,比丘啊!灌頂王的法製又擁有八萬四千位玉女,就是所謂的剎利女、似剎利女,而且又有其他諸玉女。

  其次,比丘啊!灌頂王的法製擁有八萬四千種飲食,各種美味食物皆完備。比丘啊!八萬四千位玉女當中,我只選一人來奉侍我;八萬四千件寶衣中,我只選一件;八萬四千張寶床中,我只臥用一床;八萬四千座宮殿中,我只居住一座宮殿;八萬四千座城中,我只居處一城,名叫拘舍婆提城;八萬四千寶車中,我只乘坐一車,名叫毗阇耶難提瞿沙,載我出城遊賞;八萬四千匹寶馬中,我只乘用一馬,名叫波羅诃,身毛及尾部皆是紅青色;八萬四千只雄壯的大象中,我只乘用一象,名叫布薩陀,載我出城遊賞。

  比丘啊!這是何等的業報,才能獲得這樣的威德具足,生活自在安樂呢?這是由叁種善業因緣所招感的安樂果報。是哪叁種呢?第一種就是布施,第二種就是調治身心,滅除各種惡行,第叁種就是修習聖道。比丘應當要知道:凡夫愛染貪著五種欲望,不知滿足;聖人則智慧圓滿,而常知足。比丘啊!一切流轉的世間法,過去的都已完全消失了,過去的都已完全改變了,那些自然獲得的各種寶物以及名稱,全部都已磨滅了。所以,比丘啊!要永遠的息止一切流轉的世間法,對它厭離,斷除貪欲,獲得自在解脫。比丘啊!物質現象是常住不變的呢?還是變化無常的呢?」

  比丘禀告佛陀說:「是變…

《雜阿含經卷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雜阿含經卷第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