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化無常,世尊!」
(佛陀說)「如果是變化無常,那應是痛苦的麼?」
比丘回答佛陀說:「是痛苦,世尊!」
(佛陀說)「比丘啊!如果物質現象是變化無常、痛苦的,是一種變易法的話,那麼聖弟子還可在這當中以妄念推度說有一個實體的我、是我所有、我在物質現象之中、或物質現象在我之中嗎?」
比丘回答佛陀說:「不可,世尊!」
(佛陀說)「同樣地,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是常住不變,還是變化無常呢?」
比丘回答佛陀說:「是變化無常,世尊!」
(佛陀說)「如果是變化無常,那應該是痛苦的麼?」
比丘回答佛陀說:「是痛苦,世尊!」
(佛陀說)「比丘啊!如果心識等精神現象是變化無常、痛苦的,是一種變易法,那麼聖弟子還可在這當中,以妄念推度說有一個實體的我、是我所有、我在這些精神現象之中、或這些精神現象在我之中嗎?」
比丘回答佛陀說:「不可,世尊!」
佛陀告訴比丘說:「所有一切的物質現象,無論是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致,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那一切都沒有一個實體的我、也非我所有、我不在物質現象中、物質現象也不在我之中;同樣地,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無論是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致,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那一切都沒有一個實體的我、也非我所有、我不在這些精神現象中、這些精神現象也不在我之中。比丘啊!對于物質現象應當生起厭離心,離棄對它的貪欲,獲得自在解脫;同樣地,對于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應當生起厭離心,離棄對它的貪欲,獲得自在解脫。解脫知見: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
當時,那位比丘聽聞佛陀說法後,歡喜雀躍,向佛陀行禮後離去。他經常想起佛陀以小土團做譬喻的教導,獨自在一僻靜之處,精勤思惟法義,絕不放逸懈怠;能不放逸懈怠後,體悟到一個信佛的在家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須發,正信佛法,以俗家爲非究竟歸處,而出家學道,是爲了修持完成無上的清淨梵行,洞見妙法,自己知道以身作證: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
當時,那位尊者也自己知見正法,心中獲得自在解脫,成爲阿羅漢。
第四一經注釋︰
1、「世尊手執小土抟……如是少土,我不可得」:﹁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世尊手執小牛糞搏,以告彼比丘:『比丘!無有如是分之自性,獲得常、恒、永住而有不變易之法,相似永住而正住者。』」本經又出現于中阿含經卷第十一(六一)「牛糞喻經」,可參閱。
2、宿命:即過去世之生涯。
3、經七劫成壞:即曆經七劫成與七劫壞的時間。劫,梵語劫簸的簡稱,譯爲時分或大時,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計算的時間。根據俱舍論說:人壽自十歲,每百年增一歲,而至八萬四千歲後,每百年又減一歲,而至人壽十歲。此一增或一減,各爲小劫。合一增或一減而爲中劫,合八十中劫爲一大劫。智度論則說:合一增一減爲小劫,合二十小劫而爲一中劫,合八十小劫(或合四中劫)爲一大劫。
4、光音天:色界二禅的最高天,此天絕音聲,衆生要講話,便自口中發出淨光來作識別,故名光音。佛經說劫初的人類,就是由光音天來的。
5、梵世:即梵世天,是色界諸天的總稱。
6、大梵王:即大梵天王,是色界初禅叁天之大梵天的天王。
7、天帝釋:是欲界六天中第二天忉利天之主,姓釋迦,名天帝釋。
8、轉輪聖王:簡稱轉輪王,或輪王,爲世間第一有福之人,于人壽八萬四千歲時出現,統轄四天下。有四種福報:一、擁有大財富。二、形貌莊嚴端正。叁、身心健康快樂。四、壽命長遠。此乃由過去生中,多修福業,可惜不修出世慧業,所以僅成統治世界有福報之大王,卻不能修行悟道證果。
9、灌頂王:即完成戴冠儀式之王。古代天竺國王即位時,以四大海之水及一切境內河水灌于頂,而表祝意。
10、挍餝:即校飾,裝飾之意。
11、朝、食晡二時:朝,早晨七點至九點。晡,下午叁點至五點。
12、頗梨:即玻璃。
13、欽婆羅:一種毛織物。
14、覆襯:覆蓋或裝飾車子做爲襯裏的皮布。
15、缯褥:缯,即帛,是絲織品的總稱。褥,坐臥時墊在身體下之坐具或臥具。
16、氍氀:音ㄑㄩ ㄌㄩ,有文飾的毛布。
17、毾登:毾,爲毾之僞字。毾登,音ㄊㄚ ㄉㄥ,是一種有文飾的細毛席。
18、迦陵伽:鹿之一種。
19、迦屍細:絹。
20、刍摩:亞麻。
21、頭鸠羅:木棉。
22、拘沾婆:毛織物。
23、剎利女:即剎帝利之女,剎帝利爲印度四種姓之第二種。
24、绀色:绀,音。深青而赤之色,亦稱紅青色。
25、業報:有二義|一、善惡業因所招感的苦樂果報。二、即業因與果報。
26、布施:以自己的財物,分施給別人。有叁種布施|一、財施,以財物濟助人。二、法施,以正法勸人修善斷惡。叁、無畏施,不顧自己安危去解除別人的怖畏。
27、調伏:調和控禦身、語、意等業,製伏滅除諸惡行。
28、五欲:有二義|一、指眼觀美色、耳聽妙音、鼻嗅香氣、口貪甘味、身觸軟適。二、指財欲、色欲、飲食欲、名欲、睡眠欲等五欲。
29、厭足:厭,即餍字,飽足之意。
30、于色當生厭、離欲:此句原作「于色當生厭離、厭、離欲」,今依據印順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改正。
四二、本經以恒河之泡、沫、水氣幻成的野馬、芭蕉樹、魔術師之變術做譬喻,說明五蘊無堅固實體。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阿毗陀國的恒河邊。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們說:「譬如恒河的大水突然漲起,隨著水流聚集了很多的泡沫,賢明的人就會仔細地去觀察分別。當仔細觀察分別的時候,(就可察見到那些泡沫),本無所有、不牢固、不真實、沒有堅固長久的。爲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爲那些聚集的泡沫本不堅實的緣故。同樣地,所有一切的物質現象,無論是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致,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比丘啊!應當要仔細地去觀察思考分別,(就可察見到那一切物質現象)本無所有、不牢固、不真實、沒有堅固長久的,就如疾病、如癰腫、如利刺、如凶殺一樣,是變化無常、痛苦、不實在、無一實體的我存在。爲何這樣呢?就是因爲物質現象本不堅實的緣故。
衆比丘啊!譬如下大雨時所生起的水泡,一個生起便一個破滅,賢明的人見了就會去仔細觀察思考分別。仔細觀察思考分別時,(就可察見那些泡沫)本無所有、不牢固、不真實、沒有堅固長久的。爲何這樣呢?是因爲那些水泡本不堅實的緣故。同樣地,比丘啊!一切所有的感受,無論是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致,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比丘啊!應當要仔細地去觀察思考分別,仔細觀察思考分別時,(就可察見到一切所有的感受)本無所有、不牢固、不真實、沒有堅固長久的。就如疾病、如癰腫、如毒刺、如凶殺一樣,是變化無常、痛苦、不實在,沒有一個真正實體的我。爲何這樣呢?是因爲一切的感受本不堅實的緣故。
衆比丘啊!譬如在春末夏初的時候,沒有厚雲層,也沒有下雨,下午太陽光正豔,可看到遊動的薄雲或水蒸氣,遠望如奔跑的野馬一樣,賢明的人見了就會去仔細觀察思考分別。仔細觀察思考分別時,(就可察見那些薄雲或蒸氣形成的野馬)本無所有、不牢固、不真實、沒有堅固長久的。爲何這樣呢?是因爲那些由薄雲或蒸氣形成的野馬本不堅實的緣故。同樣地,比丘啊!一切所有的想象,無論是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致,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比丘啊!應當要仔細地去觀察思考分別。當仔細地去觀察思考分別時,(就可察見到一切所有的想象)本無所有、不牢固、不真實、沒有堅固長久的。就如疾病、如癰腫、如毒刺、如凶殺一樣,是變化無常、痛苦、不實在、沒有一個真正可作主宰實體的我。爲何這樣呢?是因爲一切的想象本不堅實的緣故。
衆比丘啊!譬如賢明的人去找堅固的木材,手拿著銳利的斧頭,走入了山林中。看見了一棵大芭蕉樹,長得又直又高大,就砍伐它的根,斬斷了樹梢,然後一葉一葉的依次剝下,都沒有看見堅實的材料,他就會仔細地去觀察思考分別。當仔細地去觀察思考分別時,(就可察見到這芭蕉樹的堅固材料)本無所有、不牢固、不真實,沒有堅固長久的。爲何這樣呢?是因爲那棵芭蕉本不堅實的緣故。同樣地,比丘啊!所有一切的意志行爲,無論是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致,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比丘啊!當仔細地去觀察思考分辨。仔細地去觀察思考分別時,(就可察見到一切的意志行爲)本無所有、不牢固、不真實、沒有堅固長久的,就如疾病、如癰腫、如毒刺、如凶殺一樣,是變化無常、痛苦、不實在、沒有一個真正實體的我。爲何這樣呢?是因爲那一切意志行爲本不堅實的緣故。
衆比丘啊!譬如魔術師和他的弟子,在四條通衢大道頭,以幻術變作象兵、馬兵、車兵、步兵,有智慧賢明的人就會仔細地去觀察思考分別。當仔細地去觀察思考分別時,(就可察見那些用幻術變成的象兵、馬兵、車兵、步兵)本無所有、不牢固、不真實、沒有堅固長久的。爲何這樣呢?是因爲那幻術本不堅實的緣故。同樣地,比丘啊!所有一切的心識,無論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致,無論美…
《雜阿含經卷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