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二▪P5

  ..续本文上一页化无常,世尊!」

  (佛陀说)「如果是变化无常,那应是痛苦的么?」

  比丘回答佛陀说:「是痛苦,世尊!」

  (佛陀说)「比丘啊!如果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痛苦的,是一种变易法的话,那么圣弟子还可在这当中以妄念推度说有一个实体的我、是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之中、或物质现象在我之中吗?」

  比丘回答佛陀说:「不可,世尊!」

  (佛陀说)「同样地,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是常住不变,还是变化无常呢?」

  比丘回答佛陀说:「是变化无常,世尊!」

  (佛陀说)「如果是变化无常,那应该是痛苦的么?」

  比丘回答佛陀说:「是痛苦,世尊!」

  (佛陀说)「比丘啊!如果心识等精神现象是变化无常、痛苦的,是一种变易法,那么圣弟子还可在这当中,以妄念推度说有一个实体的我、是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之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吗?」

  比丘回答佛陀说:「不可,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所有一切的物质现象,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没有一个实体的我、也非我所有、我不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也不在我之中;同样地,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没有一个实体的我、也非我所有、我不在这些精神现象中、这些精神现象也不在我之中。比丘啊!对于物质现象应当生起厌离心,离弃对它的贪欲,获得自在解脱;同样地,对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应当生起厌离心,离弃对它的贪欲,获得自在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当时,那位比丘听闻佛陀说法后,欢喜雀跃,向佛陀行礼后离去。他经常想起佛陀以小土团做譬喻的教导,独自在一僻静之处,精勤思惟法义,绝不放逸懈怠;能不放逸懈怠后,体悟到一个信佛的在家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是为了修持完成无上的清净梵行,洞见妙法,自己知道以身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当时,那位尊者也自己知见正法,心中获得自在解脱,成为阿罗汉。

  第四一经注释︰

  1、「世尊手执小土抟……如是少土,我不可得」:﹁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世尊手执小牛粪搏,以告彼比丘:『比丘!无有如是分之自性,获得常、恒、永住而有不变易之法,相似永住而正住者。』」本经又出现于中阿含经卷第十一(六一)「牛粪喻经」,可参阅。

  2、宿命:即过去世之生涯。

  3、经七劫成坏:即历经七劫成与七劫坏的时间。劫,梵语劫簸的简称,译为时分或大时,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时间。根据俱舍论说:人寿自十岁,每百年增一岁,而至八万四千岁后,每百年又减一岁,而至人寿十岁。此一增或一减,各为小劫。合一增或一减而为中劫,合八十中劫为一大劫。智度论则说:合一增一减为小劫,合二十小劫而为一中劫,合八十小劫(或合四中劫)为一大劫。

  4、光音天:色界二禅的最高天,此天绝音声,众生要讲话,便自口中发出净光来作识别,故名光音。佛经说劫初的人类,就是由光音天来的。

  5、梵世:即梵世天,是色界诸天的总称。

  6、大梵王:即大梵天王,是色界初禅三天之大梵天的天王。

  7、天帝释:是欲界六天中第二天忉利天之主,姓释迦,名天帝释。

  8、转轮圣王:简称转轮王,或轮王,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现,统辖四天下。有四种福报:一、拥有大财富。二、形貌庄严端正。三、身心健康快乐。四、寿命长远。此乃由过去生中,多修福业,可惜不修出世慧业,所以仅成统治世界有福报之大王,却不能修行悟道证果。

  9、灌顶王:即完成戴冠仪式之王。古代天竺国王即位时,以四大海之水及一切境内河水灌于顶,而表祝意。

  10、挍餝:即校饰,装饰之意。

  11、朝、食晡二时:朝,早晨七点至九点。晡,下午三点至五点。

  12、颇梨:即玻璃。

  13、钦婆罗:一种毛织物。

  14、覆衬:覆盖或装饰车子做为衬里的皮布。

  15、缯褥:缯,即帛,是丝织品的总称。褥,坐卧时垫在身体下之坐具或卧具。

  16、氍氀:音ㄑㄩ ㄌㄩ,有文饰的毛布。

  17、毾登:毾,为毾之伪字。毾登,音ㄊㄚ ㄉㄥ,是一种有文饰的细毛席。

  18、迦陵伽:鹿之一种。

  19、迦尸细:绢。

  20、刍摩:亚麻。

  21、头鸠罗:木棉。

  22、拘沾婆:毛织物。 

  23、剎利女:即剎帝利之女,剎帝利为印度四种姓之第二种。

  24、绀色:绀,音。深青而赤之色,亦称红青色。

  25、业报:有二义|一、善恶业因所招感的苦乐果报。二、即业因与果报。

  26、布施:以自己的财物,分施给别人。有三种布施|一、财施,以财物济助人。二、法施,以正法劝人修善断恶。三、无畏施,不顾自己安危去解除别人的怖畏。

  27、调伏:调和控御身、语、意等业,制伏灭除诸恶行。

  28、五欲:有二义|一、指眼观美色、耳听妙音、鼻嗅香气、口贪甘味、身触软适。二、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等五欲。

  29、厌足:厌,即餍字,饱足之意。

  30、于色当生厌、离欲:此句原作「于色当生厌离、厌、离欲」,今依据印顺导师「杂阿含经论会编」改正。

  

  四二、本经以恒河之泡、沫、水气幻成的野马、芭蕉树、魔术师之变术做譬喻,说明五蕴无坚固实体。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阿毗陀国的恒河边。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们说:「譬如恒河的大水突然涨起,随着水流聚集了很多的泡沫,贤明的人就会仔细地去观察分别。当仔细观察分别的时候,(就可察见到那些泡沫),本无所有、不牢固、不真实、没有坚固长久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那些聚集的泡沫本不坚实的缘故。同样地,所有一切的物质现象,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比丘啊!应当要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别,(就可察见到那一切物质现象)本无所有、不牢固、不真实、没有坚固长久的,就如疾病、如痈肿、如利刺、如凶杀一样,是变化无常、痛苦、不实在、无一实体的我存在。为何这样呢?就是因为物质现象本不坚实的缘故。

  众比丘啊!譬如下大雨时所生起的水泡,一个生起便一个破灭,贤明的人见了就会去仔细观察思考分别。仔细观察思考分别时,(就可察见那些泡沫)本无所有、不牢固、不真实、没有坚固长久的。为何这样呢?是因为那些水泡本不坚实的缘故。同样地,比丘啊!一切所有的感受,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比丘啊!应当要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别,仔细观察思考分别时,(就可察见到一切所有的感受)本无所有、不牢固、不真实、没有坚固长久的。就如疾病、如痈肿、如毒刺、如凶杀一样,是变化无常、痛苦、不实在,没有一个真正实体的我。为何这样呢?是因为一切的感受本不坚实的缘故。

  众比丘啊!譬如在春末夏初的时候,没有厚云层,也没有下雨,下午太阳光正艳,可看到游动的薄云或水蒸气,远望如奔跑的野马一样,贤明的人见了就会去仔细观察思考分别。仔细观察思考分别时,(就可察见那些薄云或蒸气形成的野马)本无所有、不牢固、不真实、没有坚固长久的。为何这样呢?是因为那些由薄云或蒸气形成的野马本不坚实的缘故。同样地,比丘啊!一切所有的想象,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比丘啊!应当要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别。当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别时,(就可察见到一切所有的想象)本无所有、不牢固、不真实、没有坚固长久的。就如疾病、如痈肿、如毒刺、如凶杀一样,是变化无常、痛苦、不实在、没有一个真正可作主宰实体的我。为何这样呢?是因为一切的想象本不坚实的缘故。

  众比丘啊!譬如贤明的人去找坚固的木材,手拿着锐利的斧头,走入了山林中。看见了一棵大芭蕉树,长得又直又高大,就砍伐它的根,斩断了树梢,然后一叶一叶的依次剥下,都没有看见坚实的材料,他就会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别。当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别时,(就可察见到这芭蕉树的坚固材料)本无所有、不牢固、不真实,没有坚固长久的。为何这样呢?是因为那棵芭蕉本不坚实的缘故。同样地,比丘啊!所有一切的意志行为,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比丘啊!当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辨。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别时,(就可察见到一切的意志行为)本无所有、不牢固、不真实、没有坚固长久的,就如疾病、如痈肿、如毒刺、如凶杀一样,是变化无常、痛苦、不实在、没有一个真正实体的我。为何这样呢?是因为那一切意志行为本不坚实的缘故。

  众比丘啊!譬如魔术师和他的弟子,在四条通衢大道头,以幻术变作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有智慧贤明的人就会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别。当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别时,(就可察见那些用幻术变成的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本无所有、不牢固、不真实、没有坚固长久的。为何这样呢?是因为那幻术本不坚实的缘故。同样地,比丘啊!所有一切的心识,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

《杂阿含经卷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杂阿含经卷第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