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比丘啊!應當要仔細地去觀察思考分別。仔細地思考分別時,(就可察見一切的心識)本無所有、不牢固、不真實、沒有堅固長久的,就如疾病、如癰腫、如毒刺、如凶殺一樣,是變化無常、痛苦、不實在、沒有一個真正實體的我。爲何這樣呢?是因爲心識本不堅實的緣故。」
當時,世尊想要再一次宣示這些法義,而用詩偈說:
「觀察物質現象有如集聚的小泡沫,感受就如水上的泡珠兒。
想象似春天空中幻現的陽炎,一切意志行爲就如芭蕉不堅固。
各種心識像幻術不實,這是釋尊所宣說。
要反複仔細去思考,用正念善作觀察。
五蘊不真實也不堅固,當中沒有一個真實的我,也非我所擁有。
這充滿煩惱痛苦的五蘊身,世尊以大智慧做分別解說。
只要離開叁要件,我人身體便成廢物,
就是壽命、溫度及意識,離這叁項只剩肉身,
永被拋棄于墳間,就像木頭不思無意識。
我人身體常如此,幻化不實誘騙愚癡凡夫。
就如凶殺如毒刺,沒有堅固常久的。
比丘要精進修習,觀察充滿煩惱痛苦的五蘊身。
晝夜經常專精思惟,要將心思安置于正確的智慧中。
要止息一切的造作,身心才能獲得永遠的清涼。」
當時,衆比丘們聽聞佛陀說法後,滿心歡喜、願尊奉行。
第四二經注釋:
1、阿毘陀:中印度古國名。
2、明目大夫:即賢明的人。
3、野馬:遊動的薄雲或水蒸氣,遠望過去,像奔馳的馬。莊子逍遙遊:「野馬也,塵埃也。」
4、庸直:庸, ,也是直的意思。
5、幻師:即魔術師。
6、衢道:四通八達大道。
7、春時焰:焰,即陽炎,春時,水氣受陽光熏發,于空中現作流水狀,群鹿見之,誤爲水源,此名陽炎。
8、日種姓:釋尊五姓之一。昔有二莖甘蔗炙于日,生男女二人,是爲釋氏之先,故號日種。
9、苦陰身:陰,新譯曰蘊,構造有情之身心者也。苦陰身,謂此充滿煩惱痛苦的五蘊之身。
10、叁法:指下二句之壽、暖、識。壽即壽命,根據部派佛教有部的說法,命是一種非色非心之體,由過去之業而生,在人生一期之間,由他來維持暖(溫度)與識(精神意識),人若不具此叁者,便會死亡。
四叁、本經說明若不如實知五受陰,則爲無明所蓋,愛欲所系,長夜流轉;反之得解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只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佛陀告訴衆比丘說:「從無始的生死輪回以來,衆生都被愚癡、沒有智慧的無明所覆蓋,被貪愛煩惱所系縛,有如長夜般的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不知道痛苦的根本盡處。有時長久的不下雨,地上所生長的各種谷物草木,都會全部枯幹而死。衆比丘啊!如果衆生被無明所覆蓋住,貪愛的煩惱所系縛,那麼衆生就會不斷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貪愛煩惱若不斷除,就不能解除一切的痛苦了。衆比丘啊!有時長夜不下雨,連大海水也都會枯幹了。衆比丘啊!如果衆生被無明所覆蓋住,貪愛的煩惱所系縛,那麼衆生就會不斷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貪愛煩惱若不斷除,就不能解除一切的痛苦了。衆比丘啊!有時如長夜般整個須彌山都崩塌了。如果衆生被無明所覆蓋住,貪愛的煩惱所系縛,那麼衆生就會不斷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貪愛煩惱若不斷除,就不能解除一切的痛苦了。衆比丘啊!有時如長夜般我們這個大地全部都毀壞了。然而衆生卻被無明所覆蓋住,貪愛的煩惱所系縛,衆生便如長夜般不斷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對這貪愛的煩惱不斷除,是無法解除一切痛苦的。
比丘啊!譬如被系綁在柱子的狗兒,那條系綁的繩結不斷,狗兒就只能長夜地繞著柱子,輪回轉動罷了。就像這樣,比丘啊!愚癡的衆生不能正確如實地認知物質現象,乃至對物質現象的集起、物質現象的息滅、對物質現象的愛樂、物質現象造成的禍患、自物質現象中出離等情況(都不能如實知道),長期間不斷地流轉輪回,順著那物質的現象而輪轉。同樣地,也不能正確如實地去認知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乃至對這精神現象的集起、精神現象的息滅、對精神現象的愛樂、精神現象所造成的禍患、自精神現象中出離等情況(都不能如實知道),長期間不斷地流轉輪回,順著這些精神現象而輪轉。衆比丘啊!(衆生就這樣)隨著物質現象輪轉、隨著感受輪轉、隨著想象輪轉、隨著意志行爲輪轉、隨著心識輪轉。因爲隨著物質現象輪轉的緣故,就不能從物質現象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因爲隨著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輪轉的緣故,就不能從這些精神現象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因爲不能從五蘊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的緣故,也就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了。多聞的聖弟子們,由于能如實地認知物質現象,以及認知物質現象的集起、物質現象的息滅、對物質現象的愛樂、物質現象造成的禍患、自物質現象中出離等情況;也能如實地去認知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以及認知這些精神現象的集起、精神現象的息滅、對精神現象的愛樂、精神現象所造成的禍患、自精神現象中出離等情況的緣故,所以不會隨著精神現象而輪轉。由于衆生不隨五蘊輪轉的緣故,就可從物質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從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我說衆生就是已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四叁經注釋:
1、無始生死:無始以來的生死。由于人類的無明愚癡,所以人類的生死也是無始。
2、無明: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癡的別名。
3、愛結:結,爲煩惱別名。愛結,指貪愛的結縛,即貪愛所起的煩惱,爲﹁九結﹂之一。
4、長夜輪回:言煩惱之惑覆蓋智眼,不見光明,流轉于生死界,故譬以長夜之暗黑。
四四、本經敘說宜善觀察心,心惱故衆生惱,心淨故衆生淨。再則言若不如實知五受陰,則不得解脫;反之則得解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衆生從無始的生死輪回以來,被愚癡的無明所覆蓋,被貪愛的煩惱所系縛,有如長夜的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不知道苦的盡頭。衆比丘啊!譬如狗兒的繩子被系綁在柱子上,因爲繩索的系結不斷的緣故,狗兒就只能順著柱子繞轉,無論站立或躺臥,都不能離開柱子。就像這樣,愚癡的衆生,對于物質現象,不能厭離對它的貪欲,不能厭離對它的愛悅、不能厭離對它的思念、不能厭離對它的渴求,回繞于物質現象中,隨著物質現象而流轉,無論是站立或坐臥,都不能脫離物質的束縛;同樣地,衆生對于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衆生也隨著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而流轉,無論站立或坐臥,都不能脫離這些精神現象的束縛。
衆比丘啊!對于心應當要好好地去思考觀察,爲什麼要這樣呢?因爲衆生于無明長夜中,心被貪欲所染著,被瞋恚、愚癡所染著的緣故。比丘啊!因爲心生苦惱,所以衆生便感苦惱;因爲心生清淨,所以衆生便感清淨。比丘啊!我不曾見同一類事物中顔色複雜如斑色鳥的,而它的心又比這更複雜。爲何會這樣呢?是因爲那斑色鳥心複雜的緣故,所以才産生各種複雜的顔色。
所以,比丘啊!對于心應當要好好地去思考觀察。衆比丘們!衆生在無明長夜中,心被貪欲所染著,被瞋恚、愚癡所染著,因爲心生苦惱,所以衆生便感苦惱;因爲心生清淨,所以衆生便感清淨,比丘應當知道!您們見過具種種雜色的嗟蘭那鳥嗎?」
比丘回答:「曾經見過,世尊!」
佛陀告訴比丘說:「像嗟蘭那鳥具種種的複雜色彩,我說它的心也是像這樣的複雜。爲何這樣呢?就是因那嗟蘭那鳥的心有種種複雜的緣故,所以才感生各種複雜的顔色。所以,對于心應好好地去思惟觀察,在這無明長夜中,被種種的貪欲、瞋恚、愚癡所染著,因爲心生苦惱,所以衆生便感苦惱;因爲心生清淨,所以衆生便感清淨。譬如畫師與畫師弟子,善于彩繪白色的畫布,准備各種顔色,然後隨著心意畫出各種的圖案來。
就像這樣,比丘啊!愚癡衆生不能如實地察知物質現象,乃至物質現象的集起、物質現象的息滅、對物質現象的愛樂、物質現象所造成的禍患、自物質現象中出離等情況,都不能如實地察知。因爲對物質現象不能如實察知的緣故,便對物質現象愛悅貪著;因對物質現象愛悅貪著,于是又招感未來各種物質現象的生起。同樣地,愚癡凡夫也不能如實地察知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乃至這精神現象的集起、精神現象的息滅、對精神現象的愛樂、精神現象所造成的禍害、自精神現象中出離等情況,都不能如實察知的緣故,于是對這些精神現象愛悅貪著;由于對這些精神現象愛悅貪著,所以便又招感未來各種精神現象的生起。因爲會生起未來的色、受、想、行、識五蘊的緣故,所以就無法自物質現象的束縛中獲得解脫,自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的束縛中解脫,我說他就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了。
有多聞的聖弟子能如實地察知物質現象,乃至物質現象的集起、物質現象的息滅、對物質現象的愛樂、物質現象所造成的禍患、自物質現象中出離等情況,因都能如實察知的緣故,所以對于物質現象便不會去愛悅貪著;因不去愛悅貪著,所以便不會招感未來物質現象的生起。
同樣地,他也能如實地察知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乃至這精神現象的集起、精神現象的息滅、對精神現象的愛樂、精神現象所造成的禍患、自精神現象中出離等情況,因都能如實察知的緣故,對于這些精神現象便不會去愛悅…
《雜阿含經卷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