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惟觀察的緣故。如果比丘能對這五蘊精勤思惟,便可證得斯陀含果位。」
摩诃拘絺羅又問舍利弗說:「比丘已證得斯陀含果位後,想要證得阿那含果位的話,應當思惟什麼事理呢?」
舍利弗說:「拘絺羅啊!比丘已證得斯陀含果位後,想要證得阿那含果位的話,應當再精勤思惟:這令人貪著煩惱的五蘊是疾病、是癰腫、是毒刺、是凶殺、變化無常、痛苦、不實在、無我。爲何這樣呢?因爲這是我們所應該去思惟觀察的緣故。如果比丘對這五蘊精勤思惟,已證得阿那含果位後,想要證得阿羅漢果位的話,應當再精勤思惟:這令人貪著煩惱的五蘊是疾病、是癰腫、是利刺、是凶殺、變化無常、痛苦、不實在、無我。爲何這樣呢?因爲這是我們所應該去思惟觀察的緣故。如果比丘能對這令人貪著煩惱的五蘊精勤思惟,便可證得阿羅漢果位。」
摩诃拘絺羅又問舍利弗:「比丘已證得阿羅漢果位後,又要思惟什麼事理呢?」
舍利弗說:「摩诃拘絺羅啊!阿羅漢也要再這樣思惟著:這令人貪著煩惱的五蘊是疾病、是癰腫、是毒刺、是凶殺、變化無常、痛苦、不實在、無我。爲何要這樣呢?那是爲了要獲得我們所未獲得果位的緣故,爲了證得我們所未證得法義的緣故,爲了得見涅槃安樂的緣故。」
當時,這二位修習正法的聖者各自聽聞所說法義後,滿心歡喜地離去。
第叁六經注釋:
1、無間等法:斷除煩惱,不被惑業所間隔之法,即覺證之法。
2、精勤:精進。
3、是所應處:是,此也,指五蘊。所應處,言所應如理思惟觀察。
4、須陀洹:舊譯入流,新譯預流,是聲聞乘四果中的初果名。入流是初入聖人之流的意思,預流是預入聖者之流的意思。
5、斯陀含:又譯一來,即尚未斷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後叁品,故須一度生天界,又再來人間受生一次,而後可得涅槃之果位。
6、阿那含:又譯不還,爲斷盡欲界九品思惑,不再來人間受生,即可證得涅槃之聖者。
7、阿羅漢:又譯應供、不生,爲已證涅槃,不再受生于叁界之聖者。
叁七、本經敘說五受陰皆由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舍利弗尊者來拜訪阿難尊者,彼此問訊後,退坐一邊。
當時,舍利弗尊者問阿難尊者說:「想向您請教問題,不知您是否有空爲我解答?」
阿難說:「您請發問,我知道的話,當會回答。」
舍利弗說:「阿難啊!所謂滅的意思,怎樣叫做滅?誰有這個滅呢?」
阿難說:「舍利弗啊!這令人貪著煩惱的五蘊都是由我們自己先前的身、口、意叁業所造作的,也是我們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但這些都是變化無常、會息滅的事物;由于那些事物息滅的緣故,所以叫做滅。是那五蘊呢?就是所謂令人貪著煩惱的物質現象,它是由我們自己先前的身、口、意叁業所造作的,也是我們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但這些都是變化無常、會息滅的事物;由于它息滅的緣故,所以叫做滅。同樣地,還有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都是由我們自己先前的身、口、意叁業所造作的,也是我們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但這些都是變化無常、會息滅的事物,由于它息滅的緣故,所以叫做滅。」
舍利弗說:「是的,是的!阿難啊!就像你所說的,這令人貪著煩惱的五蘊,是由我們自己先前的身、口、意叁業所造作的,也是我們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但這些都是變化無常、會息滅的事物;由于它息滅的緣故,所以叫做滅。是那五蘊呢?就是所謂令人貪著煩惱的物質現象,它是由我們自己先前的身、口、意叁業所造作的,也是我們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但這些都是變化無常、會息滅的事物;由于它會息滅的緣故,所以叫做滅。同樣地,還有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都是由我們自己先前的身、口、意叁業所造作的,也是我們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但這些都是變化無常、會息滅的事物,由于它息滅的緣故,所以叫做滅。阿難啊!這令人貪著煩惱的五蘊,如果不是由我們自己先前的身、口、意叁業所造作的,我們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話,如何可息滅呢?阿難啊!因爲這令人貪著煩惱的五蘊是由我們自己先前的身、口、意叁業所造作的,也是我們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它是變化無常、會息滅的事物;由于它息滅的緣故,所以就叫做滅。」
當時,這二位修習正法的聖者各自聽聞所說法後,滿心歡喜地離去!
第叁七經注釋:
1、五受陰:即五取蘊,謂有漏之五蘊。取,即取著之意。部派佛教有部,總爲煩惱的異名;在唯識中,則爲貪愛的別名。取著于貪愛煩惱的事物,故名取。
2、本行所作:行,身、口、意的造作叫行。此句謂五陰乃由自己先前的身、口、意所造作而成。
3、本所思願:意謂五陰乃是自己先前的意念所想望的,即後有愛。
叁八、本經敘說五蘊的生起,吾人常妄度是我所主宰,若能如實觀知五蘊無常、痛苦、無我,則可獲解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阿難尊者住在拘睒彌國的瞿師羅園裏。
那時,阿難尊者告訴衆比丘們說:「富留那彌多羅尼子尊者年少初出家的時候,經常講述深妙的法義,他這樣地說:『阿難啊!對于生起的現象,我們就會計執著那就是我; 但是我們若不先去執取的話,它是不會生起的。阿難啊!爲什麼說對于生起的現象,我們就會計執著那就是我,但是我們若不先去執取的話,它是不會生起的呢?就好比物質現象的生起,它生起後,我們就計執著那就是我,但是我們若不先去執取的話,它是不會生起的;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的生起,它生起後,我們就計執著那就是我,但是我們若不先去執取的話,它也是不會生起的。譬如一個男子手拿明鏡及澄澈的水鏡,自己照見鏡子,于是面貌就在鏡裏映生,面貌在鏡裏映生,所以自己就看見面貌,要是自己不去照見鏡子的話,自己的面貌就不會在鏡裏映生了。所以,阿難啊!對于物質現象的生起,由于它的生起,所以我們就計執著那就是我,但是我們若不先去執取的話,它是不會生起的;同樣地,對于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的生起,由于它的生起,所以我們就計執著那就是我,但是我們若不先去執取的話,它是不會生起的。阿難啊!你意見怎樣?物質現象是常住不變的呢?還是變化無常的呢?』我答說:『是變化無常的。』
(富留那彌多羅尼子)又問:『既然是變化無常的,那麼應是痛苦的吧?』我答說:『是痛苦。』他又問:『如果物質現象是變化無常、痛苦的話,那麼就是一種變易法,聖弟子在此當中還可計執著是我、我所有、我在物質現象中、或物質現象在我之中嗎?』我答說:『不可。』(富留那彌多羅尼子又問)『就像這樣,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是常住不變的呢?還是變化無常的呢?』我答說:『是變化無常。』『如果是變化無常,那麼應是痛苦的吧?』我答說:『是痛苦。』
(富留那彌多羅尼子)又問:『如果心識等精神現象是變化無常、痛苦的話,那就是一種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在此當中還可計執著是我、我所有、我在這些精神現象中、或這些精神現象在我之中嗎?』我答說:『不可。』
(富留那彌多羅尼子又說)『阿難啊!所以,物質現象,無論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致,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那一切都不是我、不是我所有、我不在物質現象中、物質現象也不在我之中;同樣地,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無論過去、未來或現在,無論在內或在外,無論粗糙或細致,無論美好或醜惡,無論遠處或近處,那一切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我不在這些精神現象中、這些精神現象也不在我之中。對這些能如實正確地知道,如實地去做觀察麼?能這樣地去觀察的話,聖弟子對于物質現象便會産生厭嫌,遠離對它的貪欲,獲得自在解脫: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知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同樣地,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能對它産生厭嫌,遠離對它的貪欲,就可獲得自在解脫: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
衆比丘們應當要知道:那位富留那彌多羅尼子尊者的說法對我有很大的增益,我從他那裏聽聞所說的法義後,便遠離了煩惱的塵垢,獲得清淨的法眼。我從此以來,經常以這個法義爲四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演說,這不是其他外道、沙門、婆羅門出家學道的人所能說。」
第叁八經注釋:
1、阿難:即阿難陀,華譯慶喜,是白飯王的兒子,提婆達多的弟弟,佛的堂弟,生于佛成道之夜,後來隨佛出家,侍奉佛二十五年,爲佛執事弟子,以多聞第一著稱。
2、拘睒彌國瞿師羅園:位于中印度,是瞿師羅所布施之園地。拘睒彌國,爲佛世十六大國之一。位于朱木舒河沿岸,相當于現在的科薩姆,約位于今阿拉哈巴西北四十余公裏處。
3、富留那彌多羅尼子:另譯名爲「富羅那」,是釋迦十大弟子中說法第一之阿羅漢。
4、「生法計是我,非不生」:生法,指一切産生的事物。計,以妄念推度事理叫計。「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取則有我,不取則無」。
5、「雲何于生法計是我,非不生」:「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又,雲何取則有我,不取則無」。
6、「色生,生是我,非不生」:「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色取則有我,不取則無」。
7、「自見面生,生故見,非不生」:自見,指自己照見鏡子。面生,言面貌映生于鏡子中。生故見,言面貌映生于鏡中的緣故,就看見了自己面貌。非不生,即「非自見不面生」的省文…
《雜阿含經卷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