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又含禅机。
有一次,走在一个出家人之后,突然伸手一拍其肩,出家人回首看时,他说“给我一文钱”。禅师说:“道得出,给你一文钱。”他立即放下布袋,叉手而立。白鹿和尚问他:“如何是布袋。”他放下布袋,默然不语。又问:“如何是布袋底下事?”他背起布袋离去。保福和尚问他:“如何是佛法大意?”他又放下布袋。又问:“更有向上事否?”他又负起布袋迈步向前。一日,他站立十字街头,有一禅师问他:“和尚在此何为?”答:“等一个人。”那禅师说:“来也、来也”。他说:“不是你这个人。”禅师问:“如何是这个人?”他突然伸手说:“给我一文钱。”这都是禅机。
又有一次,在途中遇见一宰牛人,即说偈曰:“杀牛之人号罗刹,杀他自杀谁惊怕,刀山斧斫暨鍪前,何劫何时得解脱。”一日接受农夫供养后,说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有一强盗向他打主意,他说:“由贪沦堕世波中,舍却贪嗔礼大雄,直截凡情无所得,圆明寂照汝心中。”
当他在十字街头看见世人,熙往攘来,行色匆匆时,不禁慨然而说:“趣利求名空自忙,利名二字陷人坑,疾须返照娘生面,一片灵心是觉皇。”有人问他法号,他说:“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恚碍,打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有人问他行李,他说:“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有人问他如何是佛性,他说:“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其随口而出类似诗歌之偈语甚多。其中诫人是非,及劝人忍辱之偈语,读之,得益无穷。兹录于后: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笑口暗消磨。
若逢知己须守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
其忍辱偈是: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者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
我也省气力,他也少烦恼。
这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何愁不了道。”
梁贞明二年三月三日,布袋和尚笑对众言“明年今天,我取弥勒果供养大众。”翌年三月三日,在岳武寺廊下,跏跌磐石上而逝,其遗偈曰:“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俱不识。”至此,众人始知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4·当来下生依正庄严
弥勒菩萨,将来亦在此娑婆世界成佛,国土庄严,国主仁慈,国民良善,海水缩少,平地扩宽,平坦如镜,名花软草,遍布其上,树木花果,青翠茂盛。
有一大城,名翅头末,广阔平正,七宝所成,城中七宝楼阁,美妙庄严,街道广阔清净,犹胜天国,居民身有光明,无需日月灯光,食自然粳米,著自然衣服,五欲具足,无需劳苦营谋。时人寿命八万四千岁,女人五百岁始论婚嫁,但不恋情欲, 恒处禅定,身心安乐,无寒热风火等病,无种种烦恼及疾病等苦,诸根恬静、面貌端正,威相具足,如天童子。
弥勒大成佛经言:“唯有三病,一者饮食,二者便利,三者衰老。”但“设有便利,地裂受之,受已还合,生赤莲华,以散秽气。时世人民,若年衰老,自然行诣山林树下,安乐淡泊,念佛取尽。命终多生大梵天上,及诸佛国。”可知弥勒菩萨当来下此土成佛时,众生福报大,善根深,非今日娑婆世界的众生可比。但此皆由释尊今日,在五浊恶世中,勤苦教化众生,令种善根,培植福德所致。是以弥勒菩萨成佛后,盛赞释尊难行能行,功德难思。
5·八相成道三会说法
凡是应身佛,皆具足降生、入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转*轮,入涅槃等八相。弥勒菩萨,将来降生于阎浮提中印度,大婆罗门家,父名修梵摩,母名梵摩拔提,虽入母胎,但天体明净,独游天宫,尘垢不染。及其出胎,身紫金色,具三十二相,身高三十二丈,相好无比,力大无穷,身诸毛孔,放不思议光,所照无限,常光环绕身外四周一百由旬,天上日月,人间珠宝灯火,尽失其光。见者自增福慧,得脱三涂,超生人天,受胜妙乐。
菩萨福报所感,国中王及臣民皆持七宝台,七宝帐幔幡盖,及诸器皿,奉献供养。菩萨受已,即分赠诸婆罗门。但婆罗门众为争宝物,而毁诸宝器,以求均分,菩萨因此感慨世间事物无常,变易败坏,生灭不住,发心出家,自剃须发,于龙华树下,朝坐道场,晚初夜分,即降四魔,成等正觉而说偈言:“久念众生苦,欲拔无由说;今者证菩提,霍然无所碍。亦达众生空,本性相如实,永更无忧苦,慈悲亦无缘,本为救汝等,国城及头目,妻子与手足,施人无有数,今始得解脱,无上大寂灭,当为汝等说,广开甘露道,如是大果报,皆从施戒慧,六种大忍生,亦从大慈悲,无染功德生。”时帝释梵王及天龙八部,闻佛说偈,即雨花供佛,请转*轮,佛即为天等,转八圣道*轮。
之后,让法王与八万四千大臣,亦到花林园礼佛,发心出家,未举头顷,须发自落,袈裟著身,便成沙门。佛为新出家众共入翅头末城,坐于从地涌出,过去诸佛所坐的金刚宝座,转正*轮,宣说四谛十二因缘,及三十七道品助道之法。由于法音宣布,感动天地,诸天王鬼神,悉皆唱言:“佛日出时,降法雨露,世间眼目,今者开始。”如是天龙八部展转相唱,大地众生,凡与佛有缘的,闻言皆来礼佛、闻法,发心出家。时国王千子,除其继嗣王位者外,余皆于佛前出家为比丘。转轮王宝女亦与八万四千婇女,俱共出家为比丘尼。时弥勒佛再三赞扬释迦牟尼佛功德,其偈言:
“忍辱勇猛大导师,能于五浊不善世,
教化成熟恶众生,令彼修行得见佛。
荷负众生受大苦,令入常乐无为处,
教彼弟子来我所,我今为汝说四谛,
亦说三十七菩提,庄严涅槃十二缘,
汝等宜当观无为,入于空寂平无处。”
届时,凡是在释尊法中闻法修行,曾种善根者,皆得值佛闻法。佛初会说法,有九十六亿人不受诸法,漏尽意解,得证阿罗汉,三明大通,及八解脱。三十六万天子,二十万天女,发阿褥多罗多藐三菩提心。天龙八部,有得须陀渲果,有种辟支佛道因缘者,有发无上道心者,其数众多,不可称量。
之后,佛与九十六亿大比丘僧,及国王大臣等八万四千比丘等,出翅头末城,游至常林园,重阁讲堂,次会说法,时阎浮提城邑聚落,诸小国王,长者居士,及诸四姓,皆来聚集龙华树下。佛再次演说四谛,十二因缘等法时,有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道,他方诸天八部众,及六十四亿恒河沙人,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住不退转位。
第三会说法,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果,三十四亿天龙八部发菩提心。弥勒世尊,三会说法,广度人天已,率众入城乞食,现通说法,普利人天。受梵王、帝释、四大天王、瞻仰赞叹,及城中居民,次第供养已,与诸比丘、比丘尼,还归花林园,深入禅定,七日七夜,寂然不动。诸佛弟子,行于禅定,皆得离欲。后释提桓因,及六欲天子,说偈劝请:
“世间所归大导师,慧眼明净见十方,
智力功德胜诸天,名义具足福众生,
愿为我等群萌类,将诸弟子诣彼山,
供养无恼释迦师,头陀第一大弟子,
我等应得见过佛,所著袈裟闻遗法,
忏悔前身浊恶劫,不善恶业得清净。”
遂与诸大弟子,共往耆者崛山,登狼迹山顶,举足按地,十八种震动相,再用手分擘山石,使石壁向左右分开,如转轮圣王的金城门,顿然开启。时梵王见迦叶尊者,处于灭尽定中,持天香油,灌尊者顶,复击大楗槌,吹大法蠡,表示恭敬,请尊者出定,并号召人天,同来敬礼。
灭尽定,又名灭受想定,即灭尽前六种识心及心所法,使心不起的禅定。昔日释迦世尊,为令正法久住,以袈裟授迦叶尊者,嘱其住于鸡足山,待弥勒菩萨下生人间,八相成道时,亲授衣钵。今弥勒菩萨既已成佛,三会说法,广度人天,乞食入定已,受梵王帝释请,率众来此,动大定,擘山石,迦叶尊者,即从灭尽定出,开目即见弥勒佛,及百万人天在前,故整衣袒肩,右膝著地,长跪合掌,将释尊所遗僧伽梨,授与弥勒佛,而作是言:“大师释迦牟尼,多陀伽度,阿罗阿,三藐三佛陀,临涅槃时,以此法衣付嘱于我,今奉世尊。”
释尊住世人寿百岁,身高不出一丈,释尊应身亦仅丈六,但弥勒佛在人寿八万四千岁时,下生人间,时人身高十六丈,佛身高三十二丈。(有说佛身高千尺,时人身高五十丈)是以,释尊遗留的袈裟,仅能盖覆弥勒佛二指。时佛之弟子,见迦叶尊者身小如虫,对弥勒佛言:“云何今日,此山顶上有人头虫,短小丑陋,著沙门服,而能礼拜恭敬世尊?”
弥勒佛呵诫众人,勿生轻慢心,随即介绍迦叶尊者,是释尊常随弟子中,头陀第一者;身体金色,舍金色妇,出家修道,慈愍贫者。因受佛嘱,保持袈裟,付授于我。时众闻言,恭敬作礼,不敢轻慢。佛即命迦叶,现通说法。
迦叶尊者,踊身空中,作十八种神变,出梵音声,说释尊十二部经。大众闻已,怪末曾有,八十亿人,远尘离垢,得阿罗汉道,无数天人发菩提心。迦叶现通说法已,绕佛三匝,作礼而退,还归本所住处,以自火焚身,入于涅槃。时佛赞言:“善哉!大禅德释迦师子大弟子迦叶,于彼恶世能修其心。”迦叶身骨亦说偈言:“头陀是宝藏,持戒为甘露,能行头陀者,必至不死地,持戒得生天,及与涅槃乐。”说毕,如琉璃水,还入塔中,至此,传授袈裟仪式,亦告终结。
弥勒佛住世六万亿岁,正法住世六万岁,像法住世二万岁,度生无数。凡弥勒菩萨因中历劫修行,所教化的众生,及在释尊教法中,闻法修行,或种善根者,悉皆得度,远离生死,离苦得乐。
(三)应有正确的认识
以上,关于世界末日,及弥勒菩萨的事迹,是根据释迦佛在起世经,起世因本经,阿含经,及弥勒菩萨上生经,下生经,大成佛等经所说,并非本人假设,希望各位深…
《正见与邪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