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讲义▪P13

  ..续本文上一页从过去所得慧眼以来,未曾听说过这样甚深的法门;这次竟然听到了,是多么的欣幸!

  1、佛法中的「眼」

  (1)大乘的慧眼

  慧眼,即「知实相慧」,此慧能彻见诸法的如实相,所以名慧眼。

  (2)《阿含经》的法眼

  《阿含经》中,称为法眼,法即实相的异名,与此所说的慧眼同一;与大乘经中的法眼不同。(参考「五眼」书p.114~115)

  (3)【金刚经】须菩提所说慧眼,即指声闻的证智。

  2、须菩提说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经,可作二释:

  (1)从大悲为本,无所得为方便的菩提心行说,声闻行者确乎不知的。

  (2)从离相彻悟的实相说,须菩提久已正觉,而且能与佛共论,于此般若法门,何致惊奇如此!

  3、须菩提代表一般取相的声闻行者

  大弟子在法会中,不论是问是答,都有当机的领导作用。现在(须菩提)代表那些取相的众生,特别是执有诸法实性的增上慢声闻,所以说从未得闻。极力称叹深法的难闻,使他们注意而受持这离相妙悟的般若。

  四、汉译本的差异

   玄奘译及义净译,将须菩提请问法门名字一段,移在本节之下。但流支,真谛等译,又都与本译相同。奘译与净译,似乎同于世亲的释论本。而无着论的释本,与本译相近。

  【开仁按】若从《金刚经梵汉对照本》之p.39-40(13-1至13-3)及p.45-46(14-3)来校勘,似乎只有「义净」译本有「误置经文次序」的问题,玄奘译本与其他译本相同。

  己二 信者难能叹(p.84)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一、空生称叹深法难逢后,接着说:如有人听了这深妙法门,能离一切妄相而清净信心──生实相,这是极为难得的!是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的!但实相如何可说,所以须菩提随即说:实相,实即是非相,是离一切名言测度的毕竟空寂;从不为虚诳妄取相所惑乱,名之为实相。

  1、对此经生实信

  (p.46)前文,空生疑未来众生不能听此经而生实信,

  (p.84)现在是肯定的说有人能生实信。

  2、净信

  信,以「心净为性」。但此中的净信,是离戏论而显的心自清净,是如实相而知的证信,即清净增上意乐或不坏信。闻此经而能生净信,即能生实相。

  3、实相(bhUta-saMjJA,也作实想,以为真实)

  ◎实相,异译作实想。想即智慧的别名,如经说无常想、无我想等。

  ◎实相即如实相而知的般若;生实相,即「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119。诸法实相,即诸法的实相不可得;因为一切法的实相不可得,所以名为实相。这是般若法门的实相说,显示般若的特色!

  二、须菩提又说:我能听深妙的经典而信解受持,还不算难。当来世后五百岁中,如有众生能听此经而信解受持的,这才是第一希有哩!因为,我生逢佛世,佛说是那样的善巧,一言一语都从实悟中来,格外亲切有味!所以信解领受,不足为难。佛后五百年,人根转钝,时间又经久了,佛法又是彼此展转传来。所以,那时的众生,如能信解受持般若深法,真是难中之难!

  ◎经中每劝人发愿,见佛闻法,理由也在此。

  三、后五百岁的众生,信解受持这《金刚般若经》,为什么第一希有?因为,这人已没有我等四相的取执了。能离我等四相,即能离法相与非法相,所以说:离虚妄颠倒的诸相,即名为佛。

  1、佛法随行随证

  ◎不问时代的正法、像法,不问地点的中国、边地,能否信解般若,全在众生自己,是否已多见佛,多闻法,多种善根,是否能离四相而定。

  ◎无我等四相,并非实有我等四相,而加以取消或摧毁。要知道:我等本不可得,由于众生的颠倒,无中执有;所以无我等四相,只是显明他的本相无所有而已。

  2、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这与上文(p.43)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完全同一。

  ◎离四相,或者以为与佛相差还远。不知约觉悟实相──无分别法性说,与诸佛一觉一解脱,平等平等,也得名为佛。

  ※古人说:「须陀洹名初得法身」120。

  ※论说:「佛陀,是觉悟真实之义,此名通于声闻、独觉及无上菩提三者」。121

  戊二 如来劝行叹胜

  己一 略叹劝行

  庚一 正说

  辛一 略叹(p.87)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一、佛说:是的!后五百岁中,假使有人得闻此经,能不惊、不怖、不畏,这的确是难得的!

  1、信解般若空法不易

  ◎众生为普遍的成见──自性妄执所诳惑,听见毕竟空,不能不惊慌而恐怖起来!

  ◎神教徒怕动摇了他们的上帝,

  ◎哲学家怕失去了他们所唯的物或心,

  ◎学佛者怕流转还灭无从安立,

  ※《智论》说:「五百部闻毕竟空,如刀伤心。」122

  ※《中论》青目释:「若都毕竟空,云何分别有罪福报应等?」123

  ※《成唯识论》说:「若一切法皆非实有,菩萨不应为舍生死,精勤修集菩提资粮!」124

  2、毕竟空而宛然有

  这唯有能于毕竟空中,成立无自性的如幻因果,心无所着,才能不落怀疑,不生邪见,不惊、不怖、不畏,这真可说是火里青莲!

  二、所以说:如来说第一波罗蜜。然而,第一波罗蜜,即是无可取、无可说,唯其离相不可得,为万行的宗导,而被十方诸佛赞叹为第一波罗蜜。

  ◎三句论法

  1、信解如此不易,可见般若的究竟第一,所以说:如来说第一波罗蜜。

  2、然而,第一波罗蜜,即是无可取、无可说,也即是第一不可得,波罗蜜不可得。

  3、唯其离相不可得,所以为诸法的究极本性,为万行的宗导,而被十方诸佛赞叹为第一波罗蜜。

  辛二 劝行

  壬一 忍辱离相劝(p.88)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125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一、本经的殊胜

  1、法门那样深,净信者的功德那样大!所以佛告须菩提:学佛法者,应依此经所说而发心修行。

  2、大乘般若波罗蜜,不偏于理证,而是与施、戒、忍等相应,表现般若大用的。本经以大悲利他的菩提心为本,所以上文偏说布施(p.38、56、72、80),而此处又特别赞叹忍辱。

  二、佛法中的忍 126

  1、忍的意义127

  梵语羼提(kSAnti),即是忍。

  (1)忍辱、忍苦耐劳:属意志

  (2)忍可(即认透确定)、认可事理:属知解

  2、论说忍有三:128

  (1)忍受人事间的苦迫,叫「生忍」;

  (2)忍受身心的劳苦病苦,以及风雨寒热等苦,叫「法忍」;

  (3)忍可诸法无生性,叫「无生忍」,无生忍即般若慧。

  3、忍对菩萨道的意义

  (1)常人所不易忍的,即受人的欺虐等,所以经中多举忍辱为例。

  (2)不论世间事或出世大事,在实行的过程中,身心的、自然的、人事的,都有种种的纠缠、困难。

  (3)尤其是菩萨发大心,行广大难行,度无边众生,学无量佛法,艰苦是必然不免的。为众生而实行利济,众生或不知领受,或反而以怨报德,在这情形下,如不能安忍,那如何能度众生?所以为了度生,成佛大事,必须修大忍才能完成。

  4、忍的特性

  (1)忍是强毅不拔的意解力;菩萨修此忍力,即能不为一切外来或内在的恶环境,恶势力所屈伏。受得苦难,看得彻底,站得稳当,以无限的悲愿熏心,般若相应,能不因种种而引起自己的烦恼,退失自己的本心。

  (2)忍是内刚而外柔,能无限的忍耐,而内心能不变初衷,为了达成理想的目标而忍。佛法劝人忍辱,是劝人学菩萨,是无我大悲的实践,非奴隶式的忍辱!

  三、佛告须菩提:般若是第一波罗蜜,即具足六波罗蜜。例如忍辱波罗蜜,在与般若相应而能深忍时,即能忍的我,所忍的境与忍法,都不可得,所以即非忍辱波罗蜜。能如此,才能名为忍波罗蜜。关于忍辱,如来举过去的本生来证明:如在过去生中,歌利王支解割截我的身体。那时,我没有我等四相。假使执有我等四相,就要起极大的瞋恨心;即使无力反抗,也必怨恨在心,这即不能忍辱了。由此,可证明当时没有我等四相;无我,所以能大悲,能大忍!

  ◎忍辱的故事

  1、歌利王(kaliGga-rAjA)与忍辱仙人(kSAntivAdI RSis)129(释迦本生)

   2、禅宗二祖慧可

  四、如来又说:我不但在歌利王时如此,在过去五百世中,作忍辱仙人,也是一样的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

  ◎这可见修菩萨行的,是怎样的重视般若相应的忍辱波罗蜜了!

  五、说到这里,佛总结而劝告众人说:菩萨发心,应离一切相而发无上遍正觉心!一切相,虽无量无边,但不出六尘境相。所以离相发心,即不应该住色尘相而发心,不应住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