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香、味、触、法相而发心,应一切无所住而生大菩提心。假使发心的人,心有所住,即取相着相,就不能安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佛在前面,曾经说过:发无上遍正觉心的菩萨,不应住色等相而布施。要利益众生,应这样的无住布施。所以接着说:如来说的一切相,即是非相。说的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通达非相非众生,所以能布施,所以能忍辱。
1、离相发心,即发胜义菩提心,也就是明心菩提。
2、布施是法,众生是人。若执法相、人相,即不过人天施善,不能成为利益众生的大行。
壬二 佛说无虚劝(p.92)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一、如来以佛说的真实,劝人信受奉行。但接着说:可不要误会,以为如来说什么宇宙的实体了!如来所证觉的,是无所谓实、无所谓虚的。
1、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130
◎此五句,都是真实可信的意思。
◎如从差别的字义说:
(1)「真」是不妄的,
(2)「实」是不虚的,
(3)「如」是一样的;
(4)「不诳」即是实的,
(5)「不异」即是如的,
◎「如来(tathAgata)」的梵语,本有如法相而说的意思,所以佛说是一切可信的。131
2、真语等五句,别译少「不诳语」一句。
【开仁按】参考《金刚经梵汉对照本》p.53-54(14-17)之义净译本有此一句。
3、以真去妄的方便
◎凡夫为无明所覆132,于无所有中执为如是实有,不契法性,所以称为虚诳妄取。为遣此虚妄执相,所以又称不虚诳相现的空性为实相。
◎众生执着实有,佛责斥为虚妄的。虽本无虚妄相可得,劝众生离此取着,所以说离妄相而见实相。以真去妄,为不得已的方便。如真的虚妄净尽,真实也不可得,如以雹击草,草死雹消。所以说:如来所得法无实无虚。
二、菩萨修菩萨行,应契会此无实无虚。若心住于色等法而行布施,这如走入无光的暗室,一切都不能见;反之,菩萨心不住于色等法而行布施,那就如明目人,在日光朗照的地方,能见种种的形色。
1、布施与般若
布施要与般若相应,不着一切,即能利益众生,趋入佛道,庄严无上的佛果。
2、修学般若,略有二行
(1)入理:即于定中正观法相,达自性空而离相生清净心。
(2)成行:即本着般若的妙悟,在种种利他行中,离妄执而随顺实相。大乘般若的特色,更重于成行。在成行中,本经特重于利他为先的布施。
庚二 校德(p.94)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一、将来如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读诵这般若妙典,那即为如来的大智慧眼,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中,完全明确的知道、见到,能常为如来所护持,他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1、校德:◎此(*是)第四番校德。(p.56、72、80、94)
◎为了显示功德的无量,举喻校量。
2、时:◎中国:分一天为十二时。
◎印度:分为六时,日三时,夜三时。
白天的三时:约十点钟以前为初日分,
十点到下午二点为中日分,
二点钟以后是后日分。
二、假使有人,在每日三时中,三度以恒河沙数这么多的身命,为有情而牺牲──布施;而且不是一天两天,又经过无量百千万亿劫这么久;这比上文(p.80)所说的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功德更殊胜了!
◎喻有「实喻」「假喻」133,这是假设的比较,总之形容功德的不可胜算罢了!
三、然而,如另有人,听闻这般若经典,能生信心,随顺般若而不违逆,那功德即胜过前人多多了!单是「信顺」的功德即如此,何况更进一步的书写、受持、读诵、为他人演说呢!功德当然更大了!
◎这样的称叹受持等功德,实因本经的功德殊胜,如下文所说。
己二 广叹显胜
庚一 正说
辛一 独被大乘胜(p.95)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一、般若的功德,那里说得尽?若要略的说:本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的无边功德。
1、思议、称量
◎「思」是内心的计算,「议」是口头的说明,
◎「称量」是衡度他的多少。
凡是可思可议可称可量,无论如何多,总是有限的有边的。
2、不可思议、不可称量
般若与空相应,所以是不可以思议称量其边际的。
二、这样大功德的妙法,如来不为小乘行者说,为发大乘心者说,为发最上乘心者说。
1、大乘、最上乘
◎「大」是广大义,「最上」是究竟无上无容义;
◎形容法门:广大无边──含容大,134
至高无上──殊胜大。
2、虽说为二名,并无差别,同是形容菩萨乘──行果的殊胜。
三、这是但为菩萨说的妙法,所以如有人听了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这就是菩萨。就为如来知见,而得不可思议的功德。这样的人,即能荷担如来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荷、担
◎「担」是担在肩上,「荷」是负在背上。
◎意思说:能领受信解的人,对于无上正等菩提,就能担当得起。
2、绍隆佛种
◎如来证得无上菩提,为了救度众生;为众生种种教化,即是如来的广大家财──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能信受转化,即是能负起这度生重任,绍隆佛种!
◎如来所以为发大乘者说,即希望他们能信解受持这般若大法,立大志愿,起大悲心,以无所得为方便,负起度生的责任来!
◎本来,无上正等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众生皆有此法宝藏分。但问题不但是愿承当或肯承当,而是能够承当。
◎所以,发大乘心者,要能信解此甚深教授,从无我大悲中去承当,从利他无尽中去圆成!
四、继承如来家业,这是第一等大事,所以如来不愿为学小乘者说的。因为好乐小法的人,住着在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不能于此般若深法,听受乃至为人解说的。
1、小乘人为己心重
◎小乘人为己心重,急急于「逮135得己利」。他们但求解脱而已,何必修学广大甚深的教法?何必经三大阿僧祇劫136?何必广行布施、忍辱,广度众生?
◎只顾自己,所以说他们住于我见。他们既不求大乘,如来当然也不为他们说了!
2、说乐小乘者住着我见的理由
※声闻者能得无我,是共许的,这里为什么说乐小乘者住着我见呢?
(1)如实说:约「证理平等」说。
本经上文(p.49、52)说:「不得法空,即着我见」,这是约三乘同入一法性说,是引导声闻行者不着于法相,回心大乘。
(2)方便说:约「事行抑扬」说。
此处(p.96)说乐小法者住于我见,约他们不能大悲利他说,是方便说;是折抑小乘,使他们惭愧回心。
辛二 世间所尊胜(p.98)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一、佛对须菩提说:不论什么地方──在在处处,只要有此《般若经》在,世间众生即应当尊敬供养。因为,此经所在的地方,即等于佛塔的所在。所以,有经的地方,就等于有佛塔了。为了尊敬法身,所以应尊重恭敬供养,每带香花来供佛。
二、佛塔(stUpa)与僧伽蓝137
◎佛塔,本是供养佛身的;僧伽蓝──寺院,是住出家众的。
◎中国的佛寺,混合了这二者。
三、如来身
1、如来色身:佛塔,主要是供养佛的舍利、像设,舍利是如来色身的遗留。
2、如来法身:佛说的教法,是如来法身的等流。证法性者名为佛;佛说的教典,是佛证觉法性而开示的,所以也称为法身。
四、印度与中国佛徒的习惯不同
1、印度佛徒
◎每以缘起偈安塔中供养,名法身塔。所以,有经的地方,就等于有佛塔了。为了尊敬法身,所以应尊重恭敬供养。供养佛塔,《四分律》等都有说明。138
◎佛在世时,弟子来见佛,大都绕佛一匝或三匝,然后至诚顶礼。在家佛弟子,每带香花来供佛。香有烧香、涂香、末香:139
烧香:即我国常用以焚供的。
涂香:也是末香,但以油调和后,涂在佛足上等。
末香:是细香末,是散在佛身或佛住的地方。
※供佛如此,供养塔──色身塔、法身塔也如此。
2、中国佛徒
对于佛经,也一向很尊重的。如丛林里的藏经,总说是请来供养的,这本来是不错的。不过,供养教法,除了敬礼,焚香、献华而外,还要读诵、思惟,广为人说,这也是供养,而且是最胜的供养!
辛三 转灭罪业胜(p.100)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依前所说,受持本经的,应该为人尊敬了!〕然而,有人从未为别人轻视,等到受持读诵《金刚般若经》,不但不因此而受人尊敬,反而遇到别人的轻视,这是常使人退悔的。然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