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講義▪P14

  ..續本文上一頁、香、味、觸、法相而發心,應一切無所住而生大菩提心。假使發心的人,心有所住,即取相著相,就不能安住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所以佛在前面,曾經說過:發無上遍正覺心的菩薩,不應住色等相而布施。要利益衆生,應這樣的無住布施。所以接著說:如來說的一切相,即是非相。說的一切衆生,即非衆生。通達非相非衆生,所以能布施,所以能忍辱。

   1、離相發心,即發勝義菩提心,也就是明心菩提。

  2、布施是法,衆生是人。若執法相、人相,即不過人天施善,不能成爲利益衆生的大行。

  壬二 佛說無虛勸(p.92)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一、如來以佛說的真實,勸人信受奉行。但接著說:可不要誤會,以爲如來說什麼宇宙的實體了!如來所證覺的,是無所謂實、無所謂虛的。

  1、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130

  ◎此五句,都是真實可信的意思。

  ◎如從差別的字義說:

  (1)「真」是不妄的,

  (2)「實」是不虛的,

  (3)「如」是一樣的;

  (4)「不诳」即是實的,

  (5)「不異」即是如的,

  ◎「如來(tathAgata)」的梵語,本有如法相而說的意思,所以佛說是一切可信的。131

  2、真語等五句,別譯少「不诳語」一句。

  【開仁按】參考《金剛經梵漢對照本》p.53-54(14-17)之義淨譯本有此一句。

  3、以真去妄的方便

  ◎凡夫爲無明所覆132,于無所有中執爲如是實有,不契法性,所以稱爲虛诳妄取。爲遣此虛妄執相,所以又稱不虛诳相現的空性爲實相。

  ◎衆生執著實有,佛責斥爲虛妄的。雖本無虛妄相可得,勸衆生離此取著,所以說離妄相而見實相。以真去妄,爲不得已的方便。如真的虛妄淨盡,真實也不可得,如以雹擊草,草死雹消。所以說:如來所得法無實無虛。

  二、菩薩修菩薩行,應契會此無實無虛。若心住于色等法而行布施,這如走入無光的暗室,一切都不能見;反之,菩薩心不住于色等法而行布施,那就如明目人,在日光朗照的地方,能見種種的形色。

  1、布施與般若

  布施要與般若相應,不著一切,即能利益衆生,趨入佛道,莊嚴無上的佛果。

  2、修學般若,略有二行

  (1)入理:即于定中正觀法相,達自性空而離相生清淨心。

  (2)成行:即本著般若的妙悟,在種種利他行中,離妄執而隨順實相。大乘般若的特色,更重于成行。在成行中,本經特重于利他爲先的布施。

  庚二 校德(p.94)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則爲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複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爲人解說!

  一、將來如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讀誦這般若妙典,那即爲如來的大智慧眼,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事中,完全明確的知道、見到,能常爲如來所護持,他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

  1、校德:◎此(*是)第四番校德。(p.56、72、80、94)

  ◎爲了顯示功德的無量,舉喻校量。

  2、時:◎中國:分一天爲十二時。

  ◎印度:分爲六時,日叁時,夜叁時。

  白天的叁時:約十點鍾以前爲初日分,

  十點到下午二點爲中日分,

  二點鍾以後是後日分。

  二、假使有人,在每日叁時中,叁度以恒河沙數這麼多的身命,爲有情而犧牲──布施;而且不是一天兩天,又經過無量百千萬億劫這麼久;這比上文(p.80)所說的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功德更殊勝了!

  ◎喻有「實喻」「假喻」133,這是假設的比較,總之形容功德的不可勝算罷了!

  叁、然而,如另有人,聽聞這般若經典,能生信心,隨順般若而不違逆,那功德即勝過前人多多了!單是「信順」的功德即如此,何況更進一步的書寫、受持、讀誦、爲他人演說呢!功德當然更大了!

  ◎這樣的稱歎受持等功德,實因本經的功德殊勝,如下文所說。

  己二 廣歎顯勝

  庚一 正說

  辛一 獨被大乘勝(p.95)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爲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爲荷擔如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則于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爲人解說。

  一、般若的功德,那裏說得盡?若要略的說:本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的無邊功德。

  1、思議、稱量

  ◎「思」是內心的計算,「議」是口頭的說明,

  ◎「稱量」是衡度他的多少。

  凡是可思可議可稱可量,無論如何多,總是有限的有邊的。

  2、不可思議、不可稱量

  般若與空相應,所以是不可以思議稱量其邊際的。

  二、這樣大功德的妙法,如來不爲小乘行者說,爲發大乘心者說,爲發最上乘心者說。

  1、大乘、最上乘

     ◎「大」是廣大義,「最上」是究竟無上無容義;

  ◎形容法門:廣大無邊──含容大,134

  至高無上──殊勝大。

  2、雖說爲二名,並無差別,同是形容菩薩乘──行果的殊勝。

  叁、這是但爲菩薩說的妙法,所以如有人聽了能受持、讀誦、廣爲人說,這就是菩薩。就爲如來知見,而得不可思議的功德。這樣的人,即能荷擔如來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1、荷、擔

  ◎「擔」是擔在肩上,「荷」是負在背上。

  ◎意思說:能領受信解的人,對于無上正等菩提,就能擔當得起。

  2、紹隆佛種

  ◎如來證得無上菩提,爲了救度衆生;爲衆生種種教化,即是如來的廣大家財──弘法爲家務,利生爲事業。能信受轉化,即是能負起這度生重任,紹隆佛種!

  ◎如來所以爲發大乘者說,即希望他們能信解受持這般若大法,立大志願,起大悲心,以無所得爲方便,負起度生的責任來!

  ◎本來,無上正等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衆生皆有此法寶藏分。但問題不但是願承當或肯承當,而是能夠承當。

  ◎所以,發大乘心者,要能信解此甚深教授,從無我大悲中去承當,從利他無盡中去圓成!

  四、繼承如來家業,這是第一等大事,所以如來不願爲學小乘者說的。因爲好樂小法的人,住著在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不能于此般若深法,聽受乃至爲人解說的。

  1、小乘人爲己心重

  ◎小乘人爲己心重,急急于「逮135得己利」。他們但求解脫而已,何必修學廣大甚深的教法?何必經叁大阿僧祇劫136?何必廣行布施、忍辱,廣度衆生?

  ◎只顧自己,所以說他們住于我見。他們既不求大乘,如來當然也不爲他們說了!

  2、說樂小乘者住著我見的理由

  ※聲聞者能得無我,是共許的,這裏爲什麼說樂小乘者住著我見呢?

  (1)如實說:約「證理平等」說。

  本經上文(p.49、52)說:「不得法空,即著我見」,這是約叁乘同入一法性說,是引導聲聞行者不著于法相,回心大乘。

  (2)方便說:約「事行抑揚」說。

  此處(p.96)說樂小法者住于我見,約他們不能大悲利他說,是方便說;是折抑小乘,使他們慚愧回心。

  辛二 世間所尊勝(p.98)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爲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一、佛對須菩提說:不論什麼地方──在在處處,只要有此《般若經》在,世間衆生即應當尊敬供養。因爲,此經所在的地方,即等于佛塔的所在。所以,有經的地方,就等于有佛塔了。爲了尊敬法身,所以應尊重恭敬供養,每帶香花來供佛。

  二、佛塔(stUpa)與僧伽藍137

  ◎佛塔,本是供養佛身的;僧伽藍──寺院,是住出家衆的。

  ◎中國的佛寺,混合了這二者。

  叁、如來身

  1、如來色身:佛塔,主要是供養佛的舍利、像設,舍利是如來色身的遺留。

  2、如來法身:佛說的教法,是如來法身的等流。證法性者名爲佛;佛說的教典,是佛證覺法性而開示的,所以也稱爲法身。

  四、印度與中國佛徒的習慣不同

  1、印度佛徒

  ◎每以緣起偈安塔中供養,名法身塔。所以,有經的地方,就等于有佛塔了。爲了尊敬法身,所以應尊重恭敬供養。供養佛塔,《四分律》等都有說明。138

  ◎佛在世時,弟子來見佛,大都繞佛一匝或叁匝,然後至誠頂禮。在家佛弟子,每帶香花來供佛。香有燒香、塗香、末香:139

  燒香:即我國常用以焚供的。

  塗香:也是末香,但以油調和後,塗在佛足上等。

  末香:是細香末,是散在佛身或佛住的地方。

  ※供佛如此,供養塔──色身塔、法身塔也如此。

  2、中國佛徒

  對于佛經,也一向很尊重的。如叢林裏的藏經,總說是請來供養的,這本來是不錯的。不過,供養教法,除了敬禮,焚香、獻華而外,還要讀誦、思惟,廣爲人說,這也是供養,而且是最勝的供養!

  辛叁 轉滅罪業勝(p.100)

   複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爲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一、〔依前所說,受持本經的,應該爲人尊敬了!〕然而,有人從未爲別人輕視,等到受持讀誦《金剛般若經》,不但不因此而受人尊敬,反而遇到別人的輕視,這是常使人退悔的。然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