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应为此而疑惑、退心!这即是前生恶业转轻或消灭了的象征。
◎重业轻受 140
1、我们现生人中,无论境遇如何,过去所造的恶业,潜在而未发的极多。一遇因缘,就会感受应得的果报,或堕地狱、畜生等。
2、读诵《般若经》者,所有过去应堕恶道的罪业,因受持此经的功德力,而现世轻受了;受人轻视的微报,即不会再感恶道等报。而且种下了般若种子,将来定可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二、佛教的业力观
1、世间:专约现世说的业力观
有作恶的人,作事件件如意,多福多寿。有作善事的人,反而什么都不行,一切困难。尤其是恶人回心向善,境遇倒一天不如一天,家产一天天消失,使人怀疑老天的公道!
2、佛教:业感缘起
(1)佛法说业力,通于三世。
(2)若信佛教的三世因果说,知有业现受,有业当来,即能深信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而转恶行善了。
(3)业是行为的余势,行为的善不善,以心为要因,所以如有强有力的智慧和愿力,可以使业变质的。
(4)业是可能性,不一定要发作,是可能转变的。
(5)因此,佛教主张有过去业,而不落于「宿命论者」141。
庚二 校德(p.101)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142,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一、如来说:我在过去无量阿僧祇劫前,即未见然灯佛以前,曾遇到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佛。在这众多佛前,都是一一的承事供养,没有空过的;所得的功德,真是无量无边了。
1、如来以自己经历的事实,证明受持本经的功德
◎释迦佛在然灯佛前(p.65),授记作佛,即明心菩提。以前,即从初发心以来的二大阿僧祇劫修行。今说无量阿僧祇劫,约小劫说。
◎明心菩提以前的功德,还没有彻悟离相,虽有智慧功德,都是取相的,有漏有限的。
2、承事(ArAgya,供养、亲近)有二:侍奉供给;遵佛所说去行。
二、所以,在末法时代,如有人能受持读诵《金刚般若经》,随顺性空法门,或者得离相生清净心,那他所得的功德,当然要比释尊供养诸佛的功德,超胜得不可计算了。
◎顺向离相的大乘行
于本经受持读诵,顺向离相,即能超胜有相修行无数阿僧祇劫,这可见功德的殊胜!菩萨发心修行,以离相无住为本,这才是解脱、成佛的要门,学者应以此为标极而求得之!
己三 结叹难思(p.102)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一、上面虽广赞功德,其实受持《般若经》所得的功德,是不可尽说的。即使以如来无方辩才,无限神通,把他完全的说出来,人听了或许会发狂,或许会疑惑不信,因为这太出于常人的境界了。所以,听闻、受持乃至为人解说等所得的果报,也出于常情的想象以外,不可思议!
二、不可思议的功德与果报
这与为井底之蛙,说虚空无边广大的那样难以信受一样。总之,《般若经》的般若相应的大悲妙行,甚深广大,是不可以心思言议的。
乙二 方便道次第
丙一 开示次第
丁一 请问(p.103)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一、须菩提又重行拈出旧问题,请示佛陀:应怎样安住?怎样的降伏其心?
二、般若道和方便道 143
1、上来讲般若道(p.26-103),以下说方便道(p.103-141)。
2、方便道即现证般若,进而到达佛果的阶段。
三、第二次嘱累
1、须菩提的请问,及如来的答复,与前一样(p.26)。不同的,即在答发心的末后,多了「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一句。
◎众译相同,唯有玄奘所译,前文也有此一句。(《金刚经汉译对照本》,p.9之3-4;p.66之17-5)
2、上来说到明心菩提(p.43-74),约「从凡入圣的悟证」说,是成果;但「望于究竟佛果」,这才是无相发心的起点,即是发胜义菩提心(p.104-109)。
3、前文所问发心,以立愿普度众生而发,是世俗菩提心。此处,由深悟无我,见如来法身,从悲智一如中发心,即诸经所说的「绍隆佛种」,「是真佛子」。前后同样的是发无上大菩提心。
丁二 答说
戊一 明心菩提
己一 真发菩提心(p.104)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一、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与前发菩提心同。因发胜义菩提心,即从毕竟空中,起无缘大悲以入世度生。以大悲为本的菩提心,始终不二,仅有似悟与真悟的不同而已。本文接着说: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二、所化与能化的众生皆不可得
1、经文前后的表诠不同
(1)前说(p.36)所度的众生实不可得,如有所得,即着于我等四相,是就所观的所化境──众生而说。虽悟得补特伽罗无我,而在修证的实践上,不一定能内观无我,尽离「萨迦耶见」──我我所执。144
(2)此处(p.105),即不但外观所化的众生不可得,更能反观自身,即能发心能度众生的菩萨──我也不可得。
2、依修行的次第说
(1)先观所缘的一切,色声等诸法,人、天等众生,都无自性可得,不可取,不可着;但因萨迦耶见相应的能观者,未能遮遣,还未能现证。
(2)进一步,反观发菩提心者,修菩萨行者不可得,即心亦不可得,不见少许法──若色若心有自性,可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才萨迦耶见──生死根拔,尽一切戏论而悟入无分别法性。
3、中观者的我法皆空义
中观者广明一切我法皆空,而以离萨迦耶见的我我所执,为入法的不二门,即是此义。
4、所化与能化皆不可得
无所化的众生相可得,无能发心的菩萨可得;这样的降伏其心,即能安住大菩提心,从三界中出,到一切智海中住。145
三、我法二空与本经的关系
1、多数学者,以为声闻能破我执,而大乘才能破法执,这应先破我执而后离相!本经前后大段,一般也判为先破法执,后破我执,即为大矛盾处。
2、又,佛为众生说法,多明空无我,信解者还多。到了圣智146亲证,反而偏执真常大我。所以,本经于此智证的方便道中,特重于无我的开示。这即是说:即使是圣智现觉,也还是空无我的。
己二 分证菩提果(p.106)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一、佛以自己经历的分证菩提果,问须菩提:「如来──释迦自称──从前在然灯佛那里,有什么实法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深解如来所说的,所以说:「没有。」佛说:「是的,确乎没有什么为我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如有某种真实有自性法,如来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我就有我我所执了;然灯佛也就不会给我授记,说我在未来世中作佛,号为释迦牟尼。因为当时,现觉我法性空,不见有能得所得,离一切相,然灯佛这才为我授记呢!」
1、分证菩提
◎发胜义菩提心,即分证无上遍正觉。上文(p.105)已明「无法为发心者」,这里说「无法为证得者」。147
◎七地菩萨得无生忍,即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分得菩提,也即可名为如来。
2、如来(tathAgata)
(1)外道 148
如来,外道解说为「我」,以为是如如不动而往来三界生死者,以为是离缚得解脱而本来如是常住者。
(2)佛法
◎在佛法中,否弃外道的「我」论,如来是诸法如义。如此如此,无二无别(不是一),一切法的平等空性,名为如;于此如义而悟入,即名为如来。
◎既然是诸法如义,即无彼此,无能所,这是极难信解的。因为常人有所思考、体会,是不能离却能所彼此的。如来既即为如义的现觉,即不能说有能得所得。因此,如有人说如来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无疑是错误的,不能契会佛意的。
二、如来所得(菩萨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现觉诸法如义。这是达一切法相的虚妄无实,离妄相而彻见如实相。但一切法自性,即一切法自性不可得;以无自性为自性,这当然不可执实,又焉能执为虚妄。无实无虚的无上遍正觉,即离一切相,达一切法如相,这本非离一切法而别有什么如如法性,所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1、离相毕竟空,缘起宛然有
◎无实无虚的无上遍正觉,即离一切相,达一切法如相,这本非离一切法而别有什么如如法性,所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百…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