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华异色,同归一阴」149;「高入须弥,咸同金色」150。于无边差别的如幻法相中,深入诸法原底,即无一法而非自性空的,无一法而非离相寂灭的。在圣智圣见中,即无一法而非本如本净的佛法。即一切相离执而入理,即「一切法皆如也」151。
◎然而,即毕竟空而依缘成事,即善恶、邪正、是非宛然。有人执理废事,以为一切无非佛法,把邪法渗入正法,而佛法不免有失纯净的真了!
2、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即佛证觉的正法
如来才说了一切法皆是佛法,随即说:我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不要以为实有一切法,不要谤佛实有邪恶杂染的一切法。在胜义毕竟空中,是一切法绝无自性的,即非一切法的。因为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佛证此一切法,所以假名为一切法皆是佛法。
戊二 出到菩提
己一 成就法身(p.110)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一、须菩提是解空第一的圣者,听到「譬如人身长大」,即契会佛心而回答说:如来说的人身长大,为通达法性毕竟空而从缘幻成的,实没有大身的真实性。悟法性空,以清净的功德愿力为缘,成此庄严的尊特身,假名如幻,所以说是名大身。
二、菩萨得法性身有二类:152
1、证得无生法忍时,即得法性身,如入涅槃者回心向大而发胜义菩提心。
2、得无生法忍时,还是肉身,舍此分段身,才能得法性身。《智论》说八地舍虫身153,即此。所以,这一段,可判属明心菩提。但出到菩提的圣者,是决定成就的。
三、须弥山王喻
1、佛在上文(p.70),曾说人身如须弥山王;
2、这里又同样的向须菩提说。
己二 成熟众生(p.110)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一、现在,佛约出到菩提的成熟众生,对须菩提说:不特长大的法性身,是缘起如幻的;就是菩萨的成熟众生,也还是如此。成熟众生,以众生成就解脱善根而得入于无余涅槃为究竟。但在菩萨度众生时,假使说:我当灭度无量众生,那就执有能度的菩萨,所度的众生,我相不断,就不配叫做菩萨了。
二、明心菩提与出到菩提所重不同
1、明心菩提以前,重在从假入空;
2、到出到菩提,又从空出假,成熟众生,庄严佛土,以趋入佛果。
三、什么是菩萨?
1、从最初发心到现证法性,到一生补处,无不是缘成如幻;即一切法观察,即一切法真如,离一切法,离一切法真如,都是不见不得有可以名为菩萨的,如《般若经.三假品》所说。154
2、所以,佛说一切法──有漏的,无漏的,有为的,无为的,世间的,出世间的无我,都没有菩萨实性可说,切勿执什么真我才是!
己三 庄严佛土(p.111)155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一、但如菩萨在庄严佛土时,这样说:我当庄严佛土,这就有能庄严的人及所庄严的法,取我相、法相,即不成其为菩萨。要知如来所说的庄严佛土,本无实性的庄严佛土可得,只是缘起假名的庄严罢了!能体达菩提离相,我法都空,此具有菩提的萨埵,才是菩萨。
二、得无生法忍后的菩萨事业
严净佛土,就是化秽土而成净土,这是得无生法忍菩萨的大事。菩萨以法摄取同行同愿者,以共业庄严佛土。
三、明心菩提与出到菩提所表的真义不同
1、明心菩提:约「分证菩提」而结说「如来」的真义。
2、出到菩提:约「菩萨的严土、熟生」,结明「菩萨」的真义。
四、具智慧分,说名菩萨
虽没有少许法可名菩萨,但由因缘和合,能以般若通达我法的无性空,即名之为菩萨。所以《智论》说:「具智慧分,说名菩萨」。156这样,可见菩萨以悲愿为发起,得般若而后能成就,这约实义菩萨说。
戊三 究竟菩提
己一 圆证法身功德
庚一 正说
辛一 知见圆明(p.113)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一、究竟菩提:即菩萨因圆,得一切种智,究竟成佛。
二、佛身157
1、大乘
佛有法身与化身二者
2、小乘
声闻乘也有立二身的,
(1)法身
如大众部等说:「如来色身实无边际,如来威力亦无边际,诸佛寿量亦无边际,念念遍知一切法」。158这即是法身说,这是色心圆净的,不单是空性的法身,即如来的真身,唯大机众生──法身菩萨能见他的少分。
(2)化身
如八相成道的释迦,适应未入法性的初心菩萨、小乘、凡夫而现的。
2、二身的意义
二身本非二佛,约本身、迹身,大机及小机所见,说为二身。此处先明法身。
三、有人疑惑:佛说诸法皆空,怕成佛即空无所知。为显示如来的知见圆明,超胜一切,所以约五眼一一的诘问须菩提,须菩提知道佛的智慧,究竟圆明,所以一一的答复说:有。
1、眼(cakSus)159:眼,是能见的;有种种的见,所以名种种的眼。
2、五眼说160
(1)五种人有五种眼
A、肉眼:世间人类的眼根,叫肉眼。肉眼见表不见里,见粗不见细,见前不见后,见近不见远,见明不见暗。
B、天眼:天人的眼叫天眼。天眼的品质极其精微,所以能见人类肉眼所不能见的,表里、粗细、前后、远近、明暗,没有不了了明见的。
※这二者,都是色法,都是由清净的四大极微所构造成的。
C、慧眼:声闻有慧眼,能通达诸法无我空性。161
D、法眼:法眼是菩萨所有的,他不但能通达空性,还能从空出假,能见如幻缘起的无量法相;能适应时机,以种种法门化度众生。
E、佛眼:佛眼,即「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即空假不二而圆见中道。
※此慧眼、法眼、佛眼,都约智慧的能见而说,属于心法。
(2)一人有五眼
【第一说】(本经所说的如来有五眼)
A、佛能见凡人所见,是肉眼;
B、见诸天所见的境界,表里远近等,都能透彻明见,是天眼;
C、通达空无我性,是慧眼;
D、了知俗谛万有,是法眼;
E、见佛所见的不共境,即佛眼。
【第二说】
A/B:佛有肉眼、天眼,实非人天的眼根可比。
C/D/E:有二说:
a、约自证化他:约自证说,无所见而无所不见,是慧眼;162
约化他说,即法眼;权实无碍为佛眼。
b、约三智:一切智即慧眼,道种智即法眼,一切种智即佛眼。
四、佛问:恒河中的沙,我说他是沙吗?须菩提答:如来是名之为沙的。再问:如一恒河中所有的沙,每一粒沙等于一恒河;有这么多的恒河,恒河中所有的沙数,当然是多极了!如来所化的世界,就有那么多的恒河沙数那样多。在这么多的国土中所有的一切众生,他们的每一心行,如来以佛知见,悉能知见。然而佛能彻底明见,佛何以有此慧力?因为所说的诸心,即是缘起无自性的非心,假名为心而无实体可得的。
◎举喻形容如来的知见圆明
1、一世界中,单就人类说,已经很多,何况一切众生?更何况那么多世界的众生?而且每一众生的心念,剎那生灭,念念不住,每一众生即起不可数量的心呢!
2、无自性的众生心,于平等空中无二无别;佛能究竟彻证缘起的无性心,所以「以无所得,得无所碍」,无所见而无所不见,剎那剎那,无不遍知。163
五、为什么说缘起假名的心即非心呢?因于三世中求心,了不可得。
1、三世中求心不可得
◎如说心在过去,过去已过去了,过去即灭无,那里还有心可得!
◎若心在现在,现在念念不住,那里有实心可得!而且,现在不离于过去未来,过去未来都不可得,又从那里安立现在!
◎说心在未来,未来即未生,未生即还没有,这怎么有未来心可得。
※于三世中求心自性不可得,唯是如幻的假名,所以说诸心非心。也就因此,佛能圆见一切而无碍。
2、世人有种种的妄执164
(1)常见:有以为我们的心,前一念不是后一念,后一念不是前一念,前心后心各有实体,相续而不一,这名为「三世实有」论,即落于常见。
(2)断见:有主张「现在实有」而「过去、未来非有」的,如推究起来,也不免落于断见。
(3)外道的常我论:有以为我们的心是常恒不灭的,我们认识的有变异的,那不是真心,不过是心的假相,这又与外道的「常我论」一致。
※佛说:这种人最愚痴!念念不住,息息流变的心,还取相妄执为常!
3、心的极无自性
心,不很容易明白,唯有通达三世心的极无自性,才识缘起心的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不有不无。从前,德山165经不起老婆子一问──三心不可得,上座点的那个心?就不知所措,转入禅宗。这可见毕竟空而无常无我的幻心,是怎样的甚深了!这唯有如来…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