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中去观察;三乘解脱以及菩萨的悲心广大行,也应从此观察中去完成!
甲三 流通分(p.142)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一、金刚法会圆满了。当时,比丘与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还有从一切世间来的天、人、阿修罗,闻此法,生欢喜心,信受奉行。
二、四众弟子及三善道众生皆法喜充满
1、大家听了本经,明白菩萨发心修行的宗要与次第;感到佛法的希有,都各各法喜充满。
2、欢喜,即信受佛说以及悟入深义的现象。能深刻信解,所以都能奉行佛说,自利利他,流通到将来。
3、我们还能知道这部经,听说这部经,也即是当时佛弟子信受奉行的成果。
4、大家既闻此法,也应生欢喜心,信受奉行,这才不负如来护念付嘱的大悲,名为报佛恩者!
──功德圆满──
1 [1]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大智度论》卷1,大正25,62c17-63a20:
问曰:诸佛经何以故初称「如是」语?
答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是」义者,即是信。若人心中有信清净,是人能入佛法;若无信,是人不能入佛法。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是不信相。信者,言是事如是。譬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无信人亦如是。譬如牛皮已柔,随用可作;有信人亦如是。
复次,经中说:信如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取宝;有信亦如是,入佛法无漏根、力、觉、道、禅定宝山中,自在所取。无信如无手,无手人入宝山中,则不能有所取;无信亦如是,入佛法宝山,都无所得。佛言:若人有信,是人能入我大法海中,能得沙门果,不空剃头、染袈裟。若无信,是人不能入我法海中,如枯树不生华实,不得沙门果,虽剃头、染衣、读种种经、能难能答,于佛法中,空无所得。以是故,如是义,在佛法初,善信相故。〔*此处所引经可参考:《中阿含经》卷29〈118.龙象经〉,大正1,608b~c。〕
复次,佛法深远,更有佛乃能知。人有信者,虽未作佛,以信力故,能入佛法。
[2]信如手:
「六十华严」:《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贤首菩萨品第八之一〉,大正9,432c:「是宝藏第一法,为清净手受众行…」;《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1〈离世间品第三十三之六〉,大正9,656c:「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手。何等为十?所谓信手,于一切佛所说正法,一向信心究竟受持故…」。
「八十华严」:《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4〈贤首品第十二之一〉,大正10,72b21;卷27〈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五〉,大正10,146a~b;卷57〈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五〉,大正10,301c28~29。《度世品经》卷4,大正10,641c18。
《大毗婆沙论》卷103,大正27,535b22-27:「如契经说:有大龙象,以信为手,以舍为牙,以慧为头,以念为颈,于其两肩担集善法。问:何故世尊说信为手?答:取善法故。如象有手,能取有情无情数物。如是圣者有信手故,能取种种微妙善法。是故世尊说信为手。」
2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10(大正54,367c-368a):舍卫国(梵语讹也。案十二游经义译云无物不有国,或云舍婆提城,或言舍罗婆悉帝夜城并讹也,正梵音云室罗伐悉底国,此译云闻者城,法镜经译云闻物国,又善见律云舍卫者人名也,舍卫先居此地,时有国王见其地好心生爱乐,舍卫遂请王住王即许之因以其名而为国号,又国云多有国诸国珍奇多归此国,故以为名也)。
3 《大智度论》卷3(大正25,79c):「云何名比丘?
(1)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名为乞士…。
(2)复次,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汉、羌、虏,各有名字。
(3)复次,受戒时自言:我某甲比丘,尽形寿持戒,故名比丘。
(4)复次,比(bhi)名怖(bhI),丘(kSu)名能(kSam),能怖魔王及魔人民。当出家剃头着染衣受戒,是时魔怖。何以故怖?魔王言:「是人必得入涅槃」;如佛说:「有人能剃头着染衣,一心受戒,是人渐渐断结,离苦入涅槃。」
4 《大智度论》卷3(大正25,80a10-14):「僧伽(梵sajgha),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一一树不名为林,除一一树亦无林。如是一一比丘不名为僧,除一一比丘亦无僧,诸比丘和合故僧名生。」
5 三迦叶:一、优楼频螺迦叶;二、那提迦叶;三、伽耶迦叶。
6 [1]薄伽梵(Bhagavat),参考《大智度论》卷2,大正25,70b-75c。
[2]佛的通号,又称如来十号,但一般皆列举十一号(1-如来、2-应供、3-正遍知、4-明行足、5-善逝、6-世间解、7-无上士、8-调御丈夫、9-天人师、10-佛、11-世尊),其中有四种不同说法:
(A)「如来」后之十项,就是如来十号;即《阿含经》所说的十号。
(B)佛与世尊合称为一项。
(C)世间解、无上士合为一项。
(D)无上士、调御丈夫合为一项。
〔参见:《佛光大辞典》(一),p.480,《中华佛教百科全书》p.2276-2278〕
7 《佛光大辞典》(一),p.551「三衣」:
(1)安陀会︰日常劳务时或就寝时所穿著,由七条布片缝制而成,又称五条衣。即内衣。
(2)郁多罗僧︰为礼拜、听讲、布萨时所穿著之衣,由七条布片缝制而成,又称七条衣。即上衣。
(3)僧伽梨︰为上街托钵或奉召入王宫时所穿之衣,由九至二十五条布片缝制而成,又称九条衣。即大衣。
8 (1)石钵:是如来法,佛不听畜。
(2)木钵:是外道法,佛不听畜。
(3)金、银、琉璃等一切宝钵:是白衣法,佛不听畜。
(4)瓦钵、铁钵:听比丘用。
参见《四分律》卷52(大正22,951c29-952a15);《大智度论》卷26(大正25,251b12-14)。
9 《大智度论》卷26(大正25,252c5-253a8):「佛不听比丘用八种钵者,金、银等宝钵。以宝物人贪故,难得故,贪着故,不听畜…木钵受垢腻不净故,不听畜。…佛钵四天王四山头自然生故,余人无此自然钵。若求作甚难,多所妨废,是故不听。又欲令佛与弟子异故,佛用石钵。又如国王人所尊重,食器亦异,有人见佛钵异,倍加尊重供养,信心清净。……佛初得道欲食时须器。四天王知佛心念,持四钵上佛。三世诸佛法皆应四天王上钵。」;另参《大智度论》卷35(大正25,315a)。
10 《金刚般若疏》卷2(大正33,98c4-12):「今言次第乞者:由在城内四姓之中,不择其贫富,次第而从乞也。又善吉舍贫从富,谓今虽受果,未来无因,今欲使其修未来因,业果相续,是故舍贫从富也。迦叶则舍富从贫,愍其交切之苦;又过去不施,今生贫穷,今不行施,来世复贫,贫相系无得脱时,是以舍富从贫。此之二人虽有慈悲,而不能平等,是故为净名所屈。今如来欲显平等之道,所以次第乞也。」
11 信戒无基,妄想取一空:
[1]《大智度论》卷18 (大正25,194a15-25):
观真空人,先有无量布施、持戒、禅定,其心柔软,诸结使薄,然后得真空。邪见中无此事,但欲以忆想分别,邪心取空。譬如田舍人初不识盐,见贵人以盐着种种肉菜中而食,问言:「何以故尔?」语言:「此盐能令诸物味美故。」此人便念:此盐能令诸物美,自味必多。便空抄盐,满口食之。咸苦伤口,而问言:「汝何以言盐能作美?」贵人言:「痴人!此当筹量多少,和之令美,云何纯食盐?」无智人闻空解脱门,不行诸功德,但欲得空,是为邪见,断诸善根。」
[2]印顺导师《学佛三要》p.192:
慧学的成就,是离不开其他功德的;其他功德,也要依慧学才能究竟完成。若离信、戒、悲、定而专谈高深现证无漏慧,即是妄想。龙树说:「信戒无基,妄想取一空,是为邪空」。空而不能与信戒相应,即落邪恶坑,永远不得现证解脱。…若修慧学而拋却其他无边清净功德,那不管在声闻法,或是大乘教中,都是极不相应的。
12 《大智度论》卷11(大正25,136c23-137a21):
问曰:若尔者,何以初少为舍利弗说?后多为须菩提说?若以智慧第一应为多说,复何以为须菩提说?
答曰:舍利弗佛弟子中智慧第一,须菩提于弟子中,得无诤三昧最第一。无诤三昧相,常观众生不令心恼,多行怜愍。诸菩萨者,弘大誓愿以度众生,怜愍相同,是故命说。复次,是须菩提好行空三昧,如佛在忉利天,夏安居受岁已,还下阎浮提。尔时,须菩提于石窟中住,自思惟:佛从忉利天来下,我当至佛所耶?不至佛所耶?又念言:佛常说:若人以智慧眼观佛法身,则为见佛中最。是时,以佛从忉利天下故,阎浮提中四部众集,诸天见人,人亦见天。坐中有佛及转轮圣王、诸天大众,众会庄严,先未曾有!须菩提心念:今此大众,虽复殊特,势不久停,磨灭之法,皆归无常。因此无观之初门,悉知诸法空无有实;作是观时,即得道证。尔时,一切众人,皆欲求先见佛,礼敬供养。有华色比丘尼,欲除女名之恶,便化为转轮圣王及七宝千子,众人见之,皆避坐起去。化王到佛所已,还复本身,为比丘尼最初礼佛。是时,佛告比丘尼:非汝初礼,须菩提最初礼我。所以者何?须菩提观诸法空,是为见佛法身,得真供养,供养中最,非以致敬生身为供养也。以是故,言须菩提常行空三昧,与般若波罗蜜空相相应,以是故佛命令说般若波罗蜜。
A.何谓「无诤三昧」?其内容是什么?为何与「慈悲」相应?参阅:《大毗婆沙论》卷179(大正27,898a-899a)。
B.「须菩提观空,先见佛法身;莲华色…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