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比丘尼化成转轮圣王,先见佛色身。」参阅:《增一阿含经》卷28〈听法品第36〉(大正2,707c4-708a20)。
C.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162-163。
13 [1]Subhutir,一般都用「须菩提」的音译,然而采义译的有支谦,译为「善业」;玄奘则译为「善现」。这因为bhuti有存在、生起、财富、快乐、成就之意。
[2]《金刚经梵汉对照本》p.3-4(2-1):笈多译为「善实」,玄奘译为「善现」,义净译为「妙生」。
14 《大智度论》卷22,大正25,224b:上尊耆年相者,如佛说偈:「所谓长老相,不必以年耆,形瘦须发白,空老内无德。能舍罪福果,精进行梵行;已离一切法,是名为长老。」
15 《大智度论》卷2,大正25,71b:「云何名多陀阿伽陀?如法相解;如法相说;如诸佛安隐道来,佛亦如是来,更不去后有中,是故名多陀阿伽陀。」
16 《杂阿毗昙心论》卷5(大正28,911b):「住正定聚故说定,必得涅槃故说趣正觉。」;《大智度论》卷84 (大正25,647c26-648a1):「有三聚众生…能破颠倒者名正定,必不能破颠倒者是邪定。得因缘能破,不得则不能破,是名不定。」。另参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7(大正8,348a13-14);《增壹阿含经》卷13 (大正2,614b23-c2)。
17 《大智度论》卷10(大正25,132a19-b4):「七住菩萨观诸法空、无所有、不生不灭。如是观已,于一切世界中心不着,欲放舍六波罗蜜,入涅槃。譬如人梦中作筏渡大河水,手足疲劳生患厌想,在中流中梦觉已,自念言:何许有河而可渡者,是时勤心都放。菩萨亦如是,立七住中得无生法忍,心行皆止,欲入涅槃。尔时,十方诸佛皆放光明,照菩萨身,以右手摩其头,语言︰善男子勿生此心,汝当念汝本愿欲度众生。汝虽知空,众生不解,汝当集诸功德教化众生,共入涅槃。汝未得金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无量光明三十二业,汝今始得一无生法门,莫便大喜。是时菩萨闻诸佛教诲,还生本心,行六波罗蜜以度众生。」;另参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26 (大正9,564b21-c25);《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8(大正10,199a16-b23);《十住经》卷3(大正10,520c25-521b4);《佛说十地经》卷6(大正10,559b19-560a3);《入楞伽经》卷7(大正16,555a3-b18);《大乘入楞伽经》卷5(大正16,618b26-619a2)。
18 《太虚大师全书》《第五编 法性空慧学》(精第6册,p.30):
「护念」者,护卫体念,令其内德成就。如母子然,母念则成,不念则坏;菩萨亦尔,佛护念则善根成就,不护念则善根损坏也。
「付嘱」者,付托嘱付,令其外德成就。如世间父母,以家业付托其子,嘱咐成立。
「善」者,善巧方便,谓世尊随机施教,以菩萨堪任法宝,正宜护念、付嘱,则即加被无上法宝,常当护念、付嘱也。
19 「目击道存」之典故出处:
《庄子》〈田子方〉:温伯雪子…仲尼见之而不言。子路曰:「吾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见之而不言,何邪?」仲尼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另参见《黄龙慧南禅师语录》卷1(大正47,632a1-5)中有引文说:「仲尼与温伯雪久欲相见,一日税驾相逢于途路间,彼此无言,各自回去。洎后门人问曰:夫子久欲见温伯雪,及乎相见,不交一谈,此乃何意?仲尼曰:君子相见,目击道存。」
20 《大智度论》卷2,大正25,71c-72b:复名三藐三佛陀(samyaksaMbuddha),云何名三藐三佛陀?三藐(samyak)名「正」,三(sam)名「遍」,佛(budh)名「知」,是名正遍知一切法。……复名阿耨多罗(anuttara),秦言「无上」。……复次,阿名「无」,耨多罗(uttara)名「答」。一切外道法,可答可破,非实非清净故;佛法不可答、不可破,出一切语言道,亦实清净故,以是故名无答。
21 [1]「菩萨但从大悲心生,不从余善生」;「为利众生而成佛」: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59(大正9,779c14-16):「譬如金刚从金性生,非余宝生;菩提心宝亦复如是,大悲救护众生性生,非余善生。」
《大智度论》卷20 (大正25,211b21-24):「大悲是一切诸佛菩萨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罗蜜之母,诸佛之祖母。菩萨以大悲心故,得般若波罗蜜;得般若波罗蜜故,得作佛。」
另参见:印顺导师《学佛三要》〈菩提心的修学次第〉,p.99。
[2] 为利众生而成佛: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5(大正8,331c24-28):「诸菩萨摩诃萨为安隐世间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乐世间故,为救世间故,为世间归故,为世间依处故,为世间洲故,为世间究竟道故,为世间将导故,为世间趣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另参见《大智度论》卷71(大正25,558a16-559b21)。
2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7(大正8,273b22-24):「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云何应住般若波罗蜜中?何等是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行般若波罗蜜?」;另参考《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6(大正9,689c19-24)。
23 《大智度论》卷54,大正25,443b29~c5:「佛命须菩提说般若,是故言一切诸天皆大集会,欲听须菩提说般若义。今大福德诸天皆集,欲闻般若义。云何是般若波罗蜜者?是问般若波罗蜜体。云何行者?是问初入方便行。云何住者?问深入究竟住。」
24 [1]菩提心之类别:(参见印顺导师《学佛三要》p.97-98)
1、愿菩提心(重于起信发愿):发菩提心,首先对于成佛度众生,要有信心,要有大愿。由于见到世间的恶劣,见到众生的苦恼,而深信有究竟圆满的佛果可证;也唯有修证成佛,才能净化世间,拯救一切众生。于是发广大愿,愿尽未来际,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由此信愿而发心,称愿菩提心,或信愿菩提心。
2、行菩提心(重于从事利他):主要是指受持菩萨戒法,菩萨戒一名菩萨学处,包括了一切自利利他大行,菩萨即以此无边戒行,实行菩萨道。
3、胜义菩提心(重于般若证理):是大乘行者悟入无生法忍,证到真如实相。这真实智境,没有时空相,没有青黄赤白相,没有心识相,经中常说为不生不灭,非有非无,非此非彼,不可说,不可念等。
[2]「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
A、世俗菩提心:着重悲愿。(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还是有漏心行,不出世间,故统名世俗菩提心。)
B、胜义菩提心:能不离悲愿而得智慧的现证。
[3]菩提心的次第进修:(印顺导师《学佛三要》p.114-115)
1、愿菩提心:依七重因果修学次第而完成,即是愿菩提心的成就。
2、行菩提心:菩萨有三聚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主要以六度四摄为体,如《瑜伽戒本》即以六度四摄分类。菩萨以不退菩提心为根本戒,不离菩提心而远离众恶,利益众生,成熟佛法,即是行菩提心的修习。《大乘起信论》,依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止观而修成菩提心──似乎是行菩提心。
3、胜义菩提心:修菩提心,广积福德智慧的资粮,进而悟无生法忍,体证一切诸法不生不灭,即称为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不离信愿慈悲的智证。能一念心相应,发此胜义菩提心时,即是分证即佛,于百世界现成佛道,所以这可以说发心成佛──由发菩提心而名成佛。
※从初发信愿,而修行,而悟证,就是悟证以后,还是菩提心的修习。
25 《金刚经梵汉对照本》p.5-6(2-5)。
26 《金刚般若论》卷上(大正25,768a28-b8):
应云何住者:欲愿故---欲者正求也,愿者为所求故作心思念---显示摄道。
应修行者:相应三摩钵帝故---无分别三摩提也---------------显示成就道。
应降伏心者:折伏散乱故---若彼三摩钵帝心散,制令还住也---显示不失道。
27 参见:天亲(即世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上(大正25,781c21-782b27)。
28 梵语 sādhu,巴利语同。音译作沙度、娑度、萨。为契合我意之称叹语。又作好、善、善成、胜、完、正。玄应《音义》卷十七以「萨」为「娑度」之讹略。古印度于开会议决之际,表示赞成时皆用此语;又释尊或其他诸佛于赞同其弟子之意见时,亦发此语,如《无量寿经》卷上(大正12,266c):「佛言:『善哉!阿难,所问甚快!』」此外,持戒作法时亦用之,《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1(大正24,456a):「娑度(译为善,凡是作法了时,及随时白事皆如是作,若不说者,得越法罪)。」(《佛光大辞典》p.4885)
29 bodhisattvanam maha-sattvanam,中译为「菩萨摩诃萨」。
30 [1]《大毗婆沙论》卷176,大正27,887a24-b12:
问:由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故,名菩提萨埵。何故未证得时,此名
随转,及证得已,便不随转而更名佛陀耶?
答:由此萨埵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时,以增上意乐恒随顺菩提,趣向菩提,亲
近菩提,爱乐菩提,尊重菩提,渴仰菩提,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