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27.1545.0887b" n="0887b"/>
证欲证,不懈不息,于菩提中心无暂舍,
是故名为菩提萨埵。彼既证得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已,于求菩提意乐加行并皆止
息,唯于成就觉义为胜。一切染污不染污
痴,皆永断故,觉了一切胜义、世俗诸尔焰故,
复能觉悟无量有情随根欲性,作饶益故。
由如是等觉义胜故,名为佛陀,不名菩
萨。复次,萨埵是勇猛者义,未得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时,恒于菩提精进勇猛,求欲速
证,是故名为菩提萨埵。既得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已,便于菩提勇猛心息,唯觉义胜,
故名佛陀,以能成就最胜觉故。
[2]《大智度论》卷4,大正25,86a13-b2:
问曰:何等名菩提?何等名萨埵?答曰:菩提名诸佛道,萨埵名或众生,或大心。是人诸佛道功德尽欲得其心,不断不可破,如金刚山,是名大心。如偈说:一切诸佛法,智慧及戒定,能利益一切,是名为菩提。其心不可动,能忍成道事,不断亦不破,是心名萨埵。复次,称赞好法名为萨,好法体相名为埵。菩萨心自利利他故,度一切众生故,知一切法实性故,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故,为一切贤圣之所称赞故,是名菩提萨埵。所以者何?一切诸法中,佛法第一;是人欲取是法故,为贤圣所赞叹。复次,如是人为一切众生脱生、老、死,故索佛道,是名菩提萨埵。复次,三种道皆是菩提:一者、佛道,二者、声闻道,三者、辟支佛道。辟支佛道、声闻道虽得菩提,而不称为菩提;佛功德中菩提称为菩提,是名菩提萨埵。
(※另参见《大智度论》卷5,大正25,94a;卷44,大正25,380b-c;卷53,大正25,436b)
[3] 有关「菩萨」之字义,参见Har Dayal:The bodhisattva doctrine in Buddhist literature (1932) pp.4-9:
1)sattva(本质):以正觉为其本质的人。Samkhya根本质料因──三德(guna):sattva(喜)、rajas(忧)、tamas(闇)。
2)sattva(有情):决定得正觉的有情。
3)sattva= citta [ vyavasaya(志愿)、abhipraaya(决意)]:心向正觉的人。
「萨埵名大心;是发大心求无上菩提而未得,以是故名为菩提萨埵。」※《大智度论》卷53,大正25,436b。
4)sattva = embryo, fetus:知识潜在尚未发展的人(终会觉悟的人)。
5)sattva──纯粹精神原理:潜在睿智的人格化。Prakrti──纯粹物质原理。--Yoga-sutra
6)sattva= sakta(√sabj or √saj)clinging, devoted to:献身正觉的人。
7)sattva= satvan(strong, powerful, living being):勇心倾向正觉的人。
※「菩提萨埵」= 藏语:byav chub Sems dpa”= 勇心倾向正觉的人。
31 《大智度论》卷5,大正25,94a19-26:
问曰:云何名摩诃萨埵?答曰:摩诃者大。萨埵名众生,或名勇心。此人心能为大事不退不还,大勇心故,名为摩诃萨埵。复次,摩诃萨埵者,于多众生中最为上首故,名为摩诃萨埵。复次,多众生中起大慈大悲,成立大乘,能行大道,得最大处故,名摩诃萨埵。复次,大人相成就故,名摩诃萨埵。
32 nirvaNa:音译:涅槃;义译:灭度、圆寂。(梵文佛典一,p.40)
33 [1]《杂阿含经》卷18(大正2,126b):「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是名涅槃。」
[2] 印顺导师《佛法概论》p.155-156:涅槃为学佛者的目的,即杂染法彻底解脱的出离境界,为一般人所不易理解的。佛法的涅槃,不是什么形而上的、神秘的,是依于经验的;从经验出发,经理性的思辨而可以直觉体验的。
34 「四根本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禅以上,有「四空处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四禅四空处,总称八定。(印顺导师《成佛之道》,p.118-119)
35 《增壹阿含经》卷7〈第2经.火灭品〉(大正2,579a12-23):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法涅槃界。云何为二?有余涅槃界,无余涅槃界。彼云何名为有余涅槃界?于是比丘灭五下分结,即彼般涅槃。不还来此世,是谓名为有余涅槃界。彼云何名为无余涅槃界?如是比丘尽有漏成无漏,意解脱、智慧解脱、自身作证而自游戏、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更不受有,如实知之,是谓为无余涅槃界。此二涅槃界。当求方便,至无余涅槃界。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6 《中阿含经》卷2〈第6经.法品善人经〉(大正1,427c16-22):
云何无余涅槃?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着。行如是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而已得证。我说彼比丘不至东方、不至西方、南方、北方、四维、上、下,便于现法中息迹灭度,我向所说七善人所往至处及无余涅槃者。
37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7,大正5,263a27-b22:
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何者名为菩萨摩诃萨金刚喻心?佛告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生如是心:我当擐坚固铠,于无边生死大旷野中,摧破无量烦恼冤敌。我当枯竭无边甚深生死大海。我当弃舍内外所重一切身财。我当于一切有情,等心作大义利。我当以三乘法拔济一切有情,皆令于无余依涅槃界而般涅槃。我当虽以三乘法灭度一切有情,而实不见有情得灭度者。我当于一切法,如实觉了无生无灭。我当纯以应一切智智心,修行六波罗蜜多。我当修学于一切法通达究竟遍入妙智。我当通达一切法相一理趣门。我当通达一切法相二理趣门,乃至无边理趣门。我当于一切法修学通达一理趣门妙智。我当于一切法修学通达二理趣门妙智,乃至通达无边理趣门妙智。我当修学引发无边静虑无量无色法门。我当修学引发无边三十七菩提分法、三解脱门、六到彼岸法门。我当修学引发无边五眼、六神通、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法门。善现!如是名为菩萨摩诃萨金刚喻心。若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安住此心,亦不自恃而生憍举故,于大有情众中,定当得为上首。
38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1(大正5,229b18-26):
时舍利子问善现言:何因缘故?是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一切法都无所取。善现答言:由一切法自性不可得。何以故?一切法以无性为自性故。由此因缘,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一切法若取有,若取非有,若取亦有亦非有,若取非有非非有,若取不取,非行般若波罗蜜多。所以者何?一切法都无自性不可取故。
39 三解脱:即三解脱门:空、无相、无作(或无愿)。
40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1〈三慧品第七十〉(大正8,375b21-27):
须菩提言:佛说:一切智、说道种智、说一切种智,是三种智有何差别?佛告须菩提:萨婆若(一切智)是一切声闻、辟支佛智;道种智是菩萨摩诃萨智;一切种智是诸佛智。
[2] 解释参见《大智度论》卷84(大正25,649a3-b27),卷27(大正25,259a22-b4)。
[3] 印顺导师《学佛三要》第九章〈慧学概说〉p.170-171:
一切智:声闻、缘觉二乘人,原也具有通达理性与事相的二方面,称为总相智、别相智。但因厌离心切,偏重于能达普遍法性的总相智,故以一切智为名。
道种智:大乘菩萨亦具二智,即道智,道种智,着重在从真出俗,一面观空无我等,与常遍法性相应,一面以种种法门通达种种事相。菩萨度生的悲心深厚,法门无量誓愿学,着重广大的观智,所以以道种智为名。
一切智智:大觉佛陀,也可分为二智,一切智,一切种(智)智。依无量观门,究竟通达诸法性相,因果缘起无限差别,能够不加功用而即真而俗,即俗而真,真俗无碍,智慧最极圆满,故独称一切智智。
41 [1] 参见《大智度论》卷20,大正25,209a-c;211c;卷27,大正25,257b;卷40,大正25,350b;卷50,大正25,417b;卷53,大正25,441c-442a;《大宝积经》卷41,大正11,236a19-21;《大集经》卷29,大正13,200a。
[2] 印顺导师《学佛三要》p.136-137:慈悲可分为三类:
一、众生缘慈:这是一般凡情的慈爱。不明我法二空,以为实有众生,见众生的有苦无乐,而生起慈悲的同情。这样的慈爱,无论是大仁,博爱,总究是生死中事。
二、法缘慈:这是悟解得众生的无我性,但根性下劣,不能彻底的了达一切法空,这是声闻、缘觉的二乘圣者的心境。见到生死的惑、业、苦──因果钩锁,众生老是在流转中不能解脱…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