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講義▪P20

  ..續本文上一頁中去觀察;叁乘解脫以及菩薩的悲心廣大行,也應從此觀察中去完成!

  甲叁 流通分(p.142)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一、金剛法會圓滿了。當時,比丘與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還有從一切世間來的天、人、阿修羅,聞此法,生歡喜心,信受奉行。

  二、四衆弟子及叁善道衆生皆法喜充滿

  1、大家聽了本經,明白菩薩發心修行的宗要與次第;感到佛法的希有,都各各法喜充滿。

  2、歡喜,即信受佛說以及悟入深義的現象。能深刻信解,所以都能奉行佛說,自利利他,流通到將來。

  3、我們還能知道這部經,聽說這部經,也即是當時佛弟子信受奉行的成果。

  4、大家既聞此法,也應生歡喜心,信受奉行,這才不負如來護念付囑的大悲,名爲報佛恩者!

  ──功德圓滿──

  1 [1]信爲能入,智爲能度:

  《大智度論》卷1,大正25,62c17-63a20:

  問曰:諸佛經何以故初稱「如是」語?

  答曰: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度。「如是」義者,即是信。若人心中有信清淨,是人能入佛法;若無信,是人不能入佛法。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是不信相。信者,言是事如是。譬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無信人亦如是。譬如牛皮已柔,隨用可作;有信人亦如是。

  複次,經中說:信如手,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取寶;有信亦如是,入佛法無漏根、力、覺、道、禅定寶山中,自在所取。無信如無手,無手人入寶山中,則不能有所取;無信亦如是,入佛法寶山,都無所得。佛言:若人有信,是人能入我大法海中,能得沙門果,不空剃頭、染袈裟。若無信,是人不能入我法海中,如枯樹不生華實,不得沙門果,雖剃頭、染衣、讀種種經、能難能答,于佛法中,空無所得。以是故,如是義,在佛法初,善信相故。〔*此處所引經可參考:《中阿含經》卷29〈118.龍象經〉,大正1,608b~c。〕

  複次,佛法深遠,更有佛乃能知。人有信者,雖未作佛,以信力故,能入佛法。

   [2]信如手:

  「六十華嚴」:《大方廣佛華嚴經》卷6〈賢首菩薩品第八之一〉,大正9,432c:「是寶藏第一法,爲清淨手受衆行…」;《大方廣佛華嚴經》卷41〈離世間品第叁十叁之六〉,大正9,656c:「菩薩摩诃薩有十種手。何等爲十?所謂信手,于一切佛所說正法,一向信心究竟受持故…」。

  「八十華嚴」:《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4〈賢首品第十二之一〉,大正10,72b21;卷27〈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五〉,大正10,146a~b;卷57〈離世間品第叁十八之五〉,大正10,301c28~29。《度世品經》卷4,大正10,641c18。

  《大毗婆沙論》卷103,大正27,535b22-27:「如契經說:有大龍象,以信爲手,以舍爲牙,以慧爲頭,以念爲頸,于其兩肩擔集善法。問:何故世尊說信爲手?答:取善法故。如象有手,能取有情無情數物。如是聖者有信手故,能取種種微妙善法。是故世尊說信爲手。」

  2 慧琳《一切經音義》卷10(大正54,367c-368a):舍衛國(梵語訛也。案十二遊經義譯雲無物不有國,或雲舍婆提城,或言舍羅婆悉帝夜城並訛也,正梵音雲室羅伐悉底國,此譯雲聞者城,法鏡經譯雲聞物國,又善見律雲舍衛者人名也,舍衛先居此地,時有國王見其地好心生愛樂,舍衛遂請王住王即許之因以其名而爲國號,又國雲多有國諸國珍奇多歸此國,故以爲名也)。

  3 《大智度論》卷3(大正25,79c):「雲何名比丘?

  (1)比丘名乞士,清淨活命故,名爲乞士…。

  (2)複次,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漢、羌、虜,各有名字。

  (3)複次,受戒時自言:我某甲比丘,盡形壽持戒,故名比丘。

  (4)複次,比(bhi)名怖(bhI),丘(kSu)名能(kSam),能怖魔王及魔人民。當出家剃頭著染衣受戒,是時魔怖。何以故怖?魔王言:「是人必得入涅槃」;如佛說:「有人能剃頭著染衣,一心受戒,是人漸漸斷結,離苦入涅槃。」

  4 《大智度論》卷3(大正25,80a10-14):「僧伽(梵sajgha),秦言衆;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樹叢聚,是名爲林,一一樹不名爲林,除一一樹亦無林。如是一一比丘不名爲僧,除一一比丘亦無僧,諸比丘和合故僧名生。」

  5 叁迦葉:一、優樓頻螺迦葉;二、那提迦葉;叁、伽耶迦葉。

  6 [1]薄伽梵(Bhagavat),參考《大智度論》卷2,大正25,70b-75c。

  [2]佛的通號,又稱如來十號,但一般皆列舉十一號(1-如來、2-應供、3-正遍知、4-明行足、5-善逝、6-世間解、7-無上士、8-調禦丈夫、9-天人師、10-佛、11-世尊),其中有四種不同說法:

  (A)「如來」後之十項,就是如來十號;即《阿含經》所說的十號。

  (B)佛與世尊合稱爲一項。

  (C)世間解、無上士合爲一項。

  (D)無上士、調禦丈夫合爲一項。

  〔參見:《佛光大辭典》(一),p.480,《中華佛教百科全書》p.2276-2278〕

  7 《佛光大辭典》(一),p.551「叁衣」:

  (1)安陀會︰日常勞務時或就寢時所穿著,由七條布片縫製而成,又稱五條衣。即內衣。

   (2)郁多羅僧︰爲禮拜、聽講、布薩時所穿著之衣,由七條布片縫製而成,又稱七條衣。即上衣。

   (3)僧伽梨︰爲上街托缽或奉召入王宮時所穿之衣,由九至二十五條布片縫製而成,又稱九條衣。即大衣。

  8 (1)石缽:是如來法,佛不聽畜。

  (2)木缽:是外道法,佛不聽畜。

  (3)金、銀、琉璃等一切寶缽:是白衣法,佛不聽畜。

  (4)瓦缽、鐵缽:聽比丘用。

  參見《四分律》卷52(大正22,951c29-952a15);《大智度論》卷26(大正25,251b12-14)。

  9 《大智度論》卷26(大正25,252c5-253a8):「佛不聽比丘用八種缽者,金、銀等寶缽。以寶物人貪故,難得故,貪著故,不聽畜…木缽受垢膩不淨故,不聽畜。…佛缽四天王四山頭自然生故,余人無此自然缽。若求作甚難,多所妨廢,是故不聽。又欲令佛與弟子異故,佛用石缽。又如國王人所尊重,食器亦異,有人見佛缽異,倍加尊重供養,信心清淨。……佛初得道欲食時須器。四天王知佛心念,持四缽上佛。叁世諸佛法皆應四天王上缽。」;另參《大智度論》卷35(大正25,315a)。

  10 《金剛般若疏》卷2(大正33,98c4-12):「今言次第乞者:由在城內四姓之中,不擇其貧富,次第而從乞也。又善吉舍貧從富,謂今雖受果,未來無因,今欲使其修未來因,業果相續,是故舍貧從富也。迦葉則舍富從貧,愍其交切之苦;又過去不施,今生貧窮,今不行施,來世複貧,貧相系無得脫時,是以舍富從貧。此之二人雖有慈悲,而不能平等,是故爲淨名所屈。今如來欲顯平等之道,所以次第乞也。」

  11 信戒無基,妄想取一空:

  [1]《大智度論》卷18 (大正25,194a15-25):

  觀真空人,先有無量布施、持戒、禅定,其心柔軟,諸結使薄,然後得真空。邪見中無此事,但欲以憶想分別,邪心取空。譬如田舍人初不識鹽,見貴人以鹽著種種肉菜中而食,問言:「何以故爾?」語言:「此鹽能令諸物味美故。」此人便念:此鹽能令諸物美,自味必多。便空抄鹽,滿口食之。鹹苦傷口,而問言:「汝何以言鹽能作美?」貴人言:「癡人!此當籌量多少,和之令美,雲何純食鹽?」無智人聞空解脫門,不行諸功德,但欲得空,是爲邪見,斷諸善根。」

  [2]印順導師《學佛叁要》p.192:

  慧學的成就,是離不開其他功德的;其他功德,也要依慧學才能究竟完成。若離信、戒、悲、定而專談高深現證無漏慧,即是妄想。龍樹說:「信戒無基,妄想取一空,是爲邪空」。空而不能與信戒相應,即落邪惡坑,永遠不得現證解脫。…若修慧學而拋卻其他無邊清淨功德,那不管在聲聞法,或是大乘教中,都是極不相應的。

  12 《大智度論》卷11(大正25,136c23-137a21):

  問曰:若爾者,何以初少爲舍利弗說?後多爲須菩提說?若以智慧第一應爲多說,複何以爲須菩提說?

  答曰:舍利弗佛弟子中智慧第一,須菩提于弟子中,得無诤叁昧最第一。無诤叁昧相,常觀衆生不令心惱,多行憐愍。諸菩薩者,弘大誓願以度衆生,憐愍相同,是故命說。複次,是須菩提好行空叁昧,如佛在忉利天,夏安居受歲已,還下閻浮提。爾時,須菩提于石窟中住,自思惟:佛從忉利天來下,我當至佛所耶?不至佛所耶?又念言:佛常說:若人以智慧眼觀佛法身,則爲見佛中最。是時,以佛從忉利天下故,閻浮提中四部衆集,諸天見人,人亦見天。坐中有佛及轉輪聖王、諸天大衆,衆會莊嚴,先未曾有!須菩提心念:今此大衆,雖複殊特,勢不久停,磨滅之法,皆歸無常。因此無觀之初門,悉知諸法空無有實;作是觀時,即得道證。爾時,一切衆人,皆欲求先見佛,禮敬供養。有華色比丘尼,欲除女名之惡,便化爲轉輪聖王及七寶千子,衆人見之,皆避坐起去。化王到佛所已,還複本身,爲比丘尼最初禮佛。是時,佛告比丘尼:非汝初禮,須菩提最初禮我。所以者何?須菩提觀諸法空,是爲見佛法身,得真供養,供養中最,非以致敬生身爲供養也。以是故,言須菩提常行空叁昧,與般若波羅蜜空相相應,以是故佛命令說般若波羅蜜。

  A.何謂「無诤叁昧」?其內容是什麼?爲何與「慈悲」相應?參閱:《大毗婆沙論》卷179(大正27,898a-899a)。

  B.「須菩提觀空,先見佛法身;蓮華色…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