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这是极有价值的论义。真如是无所不在的,恶法也不离真如。然而,恶法与真如是相违的,不顺于真如性,所以或称为非法。反之,善法是合法的,是顺向于真如法性的。不要以为善行,仅是事上用功;要知事上的善行,是顺于真如,而可以趣向于真性的。依戒修定,因定得慧,依慧得解脱,即由善行的渐次而来。不然,直下的修慧,岂不省事!然而佛法并不如此。如没有戒定等为基,胜义慧是不能成就的。《大智度论》说:修布施可以薄一切烦恼。薄一切烦恼,即在一切善法的修集中;善增即恶薄,自然能归顺于真如。一分学佛者,执理废事,劝学者直入证如法门,直从无分别着手,从无可下手处下手,实是愚人恶见!无量烦恼恶业熏心,即使修证,也不过是邪定、狂慧而已。
55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26「十地品」(大正9,564b-c):菩萨得无生法忍,入第八地,入不动地。…住不动地,一切心意识不现在前,乃至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现前,何况当生诸世间心!佛子!是菩萨随顺是地,以本愿力故;又诸佛为现其身,…皆作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一切法性,一切法相,有佛无佛常住不异,一切如来不以得此法故说名为佛,声闻、辟支佛亦得此寂灭无分别法。…若诸佛不与菩萨起智慧门者,是菩萨毕竟取于涅槃。
56 《大智度论》卷10(大正25,132a-b):菩萨…立七住中,得无生法忍,心行皆止,欲入涅槃。尔时,十方诸佛皆放光明,照菩萨身;以右手摩其头,语言:善男子!勿生此心!汝当念汝本愿,欲度众生!…汝今始得一无生法门,莫便大喜!是时菩萨闻诸佛教诲,还生本心,行六波罗蜜。
57 「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
A、《中阿含经》卷7〈象迹喻经〉,大正1,467a9-24:
诸贤!世尊亦如是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所以者何?诸贤!世尊说:五盛阴,从因缘生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诸贤!若内耳、鼻、舌、身、意处坏者,外法便不为光明所照,则无有念,意识不得生。诸贤!若内意处不坏者,外法便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意识得生。诸贤!内意处及法、意识知外色法是属色阴,若有觉是觉阴,若有想是想阴,若有思是思阴,若有识是识阴,如是观阴合会。诸贤!世尊亦如是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所以者何?诸贤!世尊说五盛阴,从因缘生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彼厌此过去、未来、现在五盛阴,厌已便无欲,无欲已便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诸贤!是谓比丘一切大学。
B、《了本生死经》卷1,大正16,815b6-10:
佛说是:若比丘见缘起为见法,已见法为见我。于是贤者舍利弗谓诸比丘言:诸贤者!佛说若诸比丘见缘起为见法,已见法为见我。此谓何义?是说有缘,若见缘起无命非命为见法,见法无命非命为见佛。
C、亲光菩萨等造《佛地经论》卷5,大正26,314a19-24:
又契经言:不见少法离缘起性。此中缘起平等法性,名缘起性。依此密意说如是言:若见缘起即见法性,若见法性即见诸佛。缘起实性即胜义法、胜义佛故。平等法性,于一切处皆无差别,故作是说。
D、吉藏《中观论疏》卷10,大正42,154b26-27:
涅槃经:见缘起为见法,见法为见佛,见佛见佛性。
E、印顺导师《佛法概论》p.15-p.16:
佛陀的所以为佛陀,在乎正觉缘起法性,这是佛陀的法身。释尊证觉缘起法身而成佛,如弟子而正觉缘起法的,也能证得法身;不过约闻佛的教声而觉悟说,所以称为声闻。「如须陀洹得是法分名为初得法身,乃至阿罗汉辟支佛名后得法身」(罗什答慧远书)。能得法身的佛弟子,是真能窥见佛陀之所以为佛陀的,所以释尊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须菩提尊者的深观法空,释尊也推许他「先见我身」。因释尊觉法成佛,引出见法即见佛的精义。再进,那就是「法身常在」。释尊说:「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遗教经》)。法身的是否常在,依佛弟子的行践而定。有精勤的实行者,就有现觉法性者,有能见佛陀的所以为佛陀者,法身也就因此而实现在人间。佛法的不断流行,有不断的勤行者,法身这才常在人间而不灭。「法身常在」的论题,是何等深刻、正确而有力!
58 须菩提先见佛:
A、《增一阿含经》卷28〈听法品第36〉(大正2,707c4-708a20):
须菩提观空,先见佛法身;莲华色比丘尼化成转轮圣王,先见佛色身。
B、《大智度论》卷11(大正25,137a1-19)。
59 信顺、信忍、证信:
(一)印顺导师《学佛三要》p.89-90:
信心,不但是在先的,也是在后的;在学佛的历程中,信心贯彻于一切。约从浅到深的次第,(般若道)可析为三阶段:
一、「信可」,或称「信忍」。这是对于佛法,从深刻的理解而起的净信。到此,信心成就;纯净的信心,与明达的胜解相应,这是信解位。
二、「信求」:这是本着信可的真信,而发为精进的修学。在从确立信解而进求的过程中,愈接近目标,信心愈是不断的增胜。这是解行位。
三、「证信」,或称「证净」。这是经实践而到达证实。过去的净信,或从听闻(教量)而来,或从推理(比量)而来。到这时,才能「悟不由他」,「不依文字」,现量的通达,这是证位。
在大乘中,是初地的「净胜意乐」;在声闻,是初果的得「四证净」或「四不坏信」。一向仰信的佛法僧戒,这才得着没有丝毫疑惑的彻底的自信。约一念净信说,并不太难,难在净信的成就。声闻到忍位,菩萨到初住,这才净信成就了。以前,如声闻的暖位也有「小量信」,但容易退失。如菩萨初住以前的十信位,「犹如轻毛,随风东西」。这虽是净信,但是不坚定的,没有完成到不退阶段的。我们修学信心,是要策发净信,而且要修学到成就不退。如学者不能于三宝、四谛得胜解,也就不能得佛法的净信。虽然三宝与四谛是真实的,有德有能的,初学者能「仰信」、「顺信」,也不失为佛教的正信,为学佛的要门。然严格的说,没有经过「胜解」,还不能表显正信的特色!
(二)印顺导师《大乘起信论讲记》p.10-11:修学佛法的过程,先要对自己所要修学的法,生起信顺的心。信顺,是对于这种法有了纯洁的同情与好感;然后生起信可、信求,乃至到证信。由最初的信顺心到证信,佛法都叫做信──信以心净为性。信,不单是仰信,要从亲切的经验,去完成无疑的净信(信智合一)。如禅者所说的悟,阿含经所说的四不坏信──四证净,都是净信;大乘发菩提心,也即是大乘信心的成就;等到彻证大乘法,那就叫净心地。所以,从浅处说,起信,是要我们于大乘法,起信仰心;从深处说,是要我们去实现他、证实他。本论名大乘起信论,就是以修学大乘而完成大乘信心为宗趣的。如不能于大乘法生信心,即与大乘无缘了。
60 佛灭度时主要的几种说法:
(1) 锡兰认为佛灭于西元前544年。世界佛教徒友谊会第三次大会并以此为佛历元年。
(2) 中国依《善见律》众圣点记之说,认为在西元前485年。
(3) 西方学者较为认同的是西元前483年。
(4) 印顺导师认为《异部精释》之佛灭于西元前431年的说法,较近于事实。
※详参印顺导师《佛教史地考论》〈佛灭纪年抉择谈〉,p.107-110。
61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3(大正8,317b6-c11):
舍利弗!是深般若波罗蜜,佛般涅槃后当至南方国土…从南方当转至西方…从西方当转至北方…是深般若波罗蜜是时北方当作佛事。何以故?舍利弗!我法盛时无有灭相。…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深般若波罗蜜后时当在北方广行耶?佛言:如是如是。舍利弗!是深般若波罗蜜后时在北方当广行。
[2]《大智度论》卷67(大正25,531b16-b21):
是般若波罗蜜北方当作佛事,是中说因缘:佛在时能断众疑,佛法兴盛,不畏法灭。佛灭后过五百岁,正法渐灭,是时佛事转难。是时利根者读诵正忆念,亦华香供养;钝根者书写华香等供养。是二种人久久皆当得度,是故说当作佛事。
62 夙习:积习,素所熟习。
63 「夙习三多」:1、多见佛。2、于诸佛所多供养,种善根。3、多亲近善知识。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8(大正8,276b12-19):
般若波罗蜜如是甚深、难见、难解、难知,寂灭微妙,谁当受者?尔时,阿难语诸…菩萨摩诃萨:能受是…般若波罗蜜,正见成就人。漏尽阿罗汉,所愿已满,亦能信受。复次!善男子、善女人,多见佛,于诸佛所多供养、种善根,亲近善知识有利根,是人能受。
[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3(大正8,317c9-27):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深般若波罗蜜后时当在北方广行耶?佛言:如是如是。舍利弗!是深般若波罗蜜后时在北方当广行。舍利弗!后时于北方,是善男子、善女人,若闻是深般若波罗蜜,若书、受持、读、诵、思惟、说、正忆念、如说修行,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久发大乘心,多供养诸佛,种诸善根,久与善知识相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后时北方当有几所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书深般若波罗蜜乃至如说修行?佛告舍利弗:后时北方虽多有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少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不没、不惊、不怖、不畏。何以故?是人多亲近供养诸佛,多谘问诸佛,是人必能具足般若波罗蜜、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具足四念处,乃至具足十八不共法。舍利弗!是善男子、善女人善根纯厚故,能多利益众生,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