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講義▪P24

  ..續本文上一頁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歸順真如法故』,這是極有價值的論義。真如是無所不在的,惡法也不離真如。然而,惡法與真如是相違的,不順于真如性,所以或稱爲非法。反之,善法是合法的,是順向于真如法性的。不要以爲善行,僅是事上用功;要知事上的善行,是順于真如,而可以趣向于真性的。依戒修定,因定得慧,依慧得解脫,即由善行的漸次而來。不然,直下的修慧,豈不省事!然而佛法並不如此。如沒有戒定等爲基,勝義慧是不能成就的。《大智度論》說:修布施可以薄一切煩惱。薄一切煩惱,即在一切善法的修集中;善增即惡薄,自然能歸順于真如。一分學佛者,執理廢事,勸學者直入證如法門,直從無分別著手,從無可下手處下手,實是愚人惡見!無量煩惱惡業熏心,即使修證,也不過是邪定、狂慧而已。

  55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26「十地品」(大正9,564b-c):菩薩得無生法忍,入第八地,入不動地。…住不動地,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乃至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前,何況當生諸世間心!佛子!是菩薩隨順是地,以本願力故;又諸佛爲現其身,…皆作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一切法性,一切法相,有佛無佛常住不異,一切如來不以得此法故說名爲佛,聲聞、辟支佛亦得此寂滅無分別法。…若諸佛不與菩薩起智慧門者,是菩薩畢竟取于涅槃。

  56 《大智度論》卷10(大正25,132a-b):菩薩…立七住中,得無生法忍,心行皆止,欲入涅槃。爾時,十方諸佛皆放光明,照菩薩身;以右手摩其頭,語言:善男子!勿生此心!汝當念汝本願,欲度衆生!…汝今始得一無生法門,莫便大喜!是時菩薩聞諸佛教誨,還生本心,行六波羅蜜。

  57 「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

  A、《中阿含經》卷7〈象迹喻經〉,大正1,467a9-24:

  諸賢!世尊亦如是說: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所以者何?諸賢!世尊說:五盛陰,從因緣生色盛陰,覺、想、行、識盛陰。諸賢!若內耳、鼻、舌、身、意處壞者,外法便不爲光明所照,則無有念,意識不得生。諸賢!若內意處不壞者,外法便爲光明所照而便有念,意識得生。諸賢!內意處及法、意識知外色法是屬色陰,若有覺是覺陰,若有想是想陰,若有思是思陰,若有識是識陰,如是觀陰合會。諸賢!世尊亦如是說: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所以者何?諸賢!世尊說五盛陰,從因緣生色盛陰,覺、想、行、識盛陰。彼厭此過去、未來、現在五盛陰,厭已便無欲,無欲已便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諸賢!是謂比丘一切大學。

  B、《了本生死經》卷1,大正16,815b6-10:

  佛說是:若比丘見緣起爲見法,已見法爲見我。于是賢者舍利弗謂諸比丘言:諸賢者!佛說若諸比丘見緣起爲見法,已見法爲見我。此謂何義?是說有緣,若見緣起無命非命爲見法,見法無命非命爲見佛。

  C、親光菩薩等造《佛地經論》卷5,大正26,314a19-24:

  又契經言:不見少法離緣起性。此中緣起平等法性,名緣起性。依此密意說如是言:若見緣起即見法性,若見法性即見諸佛。緣起實性即勝義法、勝義佛故。平等法性,于一切處皆無差別,故作是說。

  D、吉藏《中觀論疏》卷10,大正42,154b26-27:

  涅槃經:見緣起爲見法,見法爲見佛,見佛見佛性。

  E、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15-p.16:

  佛陀的所以爲佛陀,在乎正覺緣起法性,這是佛陀的法身。釋尊證覺緣起法身而成佛,如弟子而正覺緣起法的,也能證得法身;不過約聞佛的教聲而覺悟說,所以稱爲聲聞。「如須陀洹得是法分名爲初得法身,乃至阿羅漢辟支佛名後得法身」(羅什答慧遠書)。能得法身的佛弟子,是真能窺見佛陀之所以爲佛陀的,所以釋尊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須菩提尊者的深觀法空,釋尊也推許他「先見我身」。因釋尊覺法成佛,引出見法即見佛的精義。再進,那就是「法身常在」。釋尊說:「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遺教經》)。法身的是否常在,依佛弟子的行踐而定。有精勤的實行者,就有現覺法性者,有能見佛陀的所以爲佛陀者,法身也就因此而實現在人間。佛法的不斷流行,有不斷的勤行者,法身這才常在人間而不滅。「法身常在」的論題,是何等深刻、正確而有力!

  58 須菩提先見佛:

  A、《增一阿含經》卷28〈聽法品第36〉(大正2,707c4-708a20):

  須菩提觀空,先見佛法身;蓮華色比丘尼化成轉輪聖王,先見佛色身。

  B、《大智度論》卷11(大正25,137a1-19)。

  59 信順、信忍、證信:

  (一)印順導師《學佛叁要》p.89-90:

  信心,不但是在先的,也是在後的;在學佛的曆程中,信心貫徹于一切。約從淺到深的次第,(般若道)可析爲叁階段:

  一、「信可」,或稱「信忍」。這是對于佛法,從深刻的理解而起的淨信。到此,信心成就;純淨的信心,與明達的勝解相應,這是信解位。

  二、「信求」:這是本著信可的真信,而發爲精進的修學。在從確立信解而進求的過程中,愈接近目標,信心愈是不斷的增勝。這是解行位。

  叁、「證信」,或稱「證淨」。這是經實踐而到達證實。過去的淨信,或從聽聞(教量)而來,或從推理(比量)而來。到這時,才能「悟不由他」,「不依文字」,現量的通達,這是證位。

  在大乘中,是初地的「淨勝意樂」;在聲聞,是初果的得「四證淨」或「四不壞信」。一向仰信的佛法僧戒,這才得著沒有絲毫疑惑的徹底的自信。約一念淨信說,並不太難,難在淨信的成就。聲聞到忍位,菩薩到初住,這才淨信成就了。以前,如聲聞的暖位也有「小量信」,但容易退失。如菩薩初住以前的十信位,「猶如輕毛,隨風東西」。這雖是淨信,但是不堅定的,沒有完成到不退階段的。我們修學信心,是要策發淨信,而且要修學到成就不退。如學者不能于叁寶、四谛得勝解,也就不能得佛法的淨信。雖然叁寶與四谛是真實的,有德有能的,初學者能「仰信」、「順信」,也不失爲佛教的正信,爲學佛的要門。然嚴格的說,沒有經過「勝解」,還不能表顯正信的特色!

  (二)印順導師《大乘起信論講記》p.10-11:修學佛法的過程,先要對自己所要修學的法,生起信順的心。信順,是對于這種法有了純潔的同情與好感;然後生起信可、信求,乃至到證信。由最初的信順心到證信,佛法都叫做信──信以心淨爲性。信,不單是仰信,要從親切的經驗,去完成無疑的淨信(信智合一)。如禅者所說的悟,阿含經所說的四不壞信──四證淨,都是淨信;大乘發菩提心,也即是大乘信心的成就;等到徹證大乘法,那就叫淨心地。所以,從淺處說,起信,是要我們于大乘法,起信仰心;從深處說,是要我們去實現他、證實他。本論名大乘起信論,就是以修學大乘而完成大乘信心爲宗趣的。如不能于大乘法生信心,即與大乘無緣了。

  60 佛滅度時主要的幾種說法:

  (1) 錫蘭認爲佛滅于西元前544年。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叁次大會並以此爲佛曆元年。

  (2) 中國依《善見律》衆聖點記之說,認爲在西元前485年。

  (3) 西方學者較爲認同的是西元前483年。

  (4) 印順導師認爲《異部精釋》之佛滅于西元前431年的說法,較近于事實。

   ※詳參印順導師《佛教史地考論》〈佛滅紀年抉擇談〉,p.107-110。

  61 [1]《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13(大正8,317b6-c11):

  舍利弗!是深般若波羅蜜,佛般涅槃後當至南方國土…從南方當轉至西方…從西方當轉至北方…是深般若波羅蜜是時北方當作佛事。何以故?舍利弗!我法盛時無有滅相。…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深般若波羅蜜後時當在北方廣行耶?佛言:如是如是。舍利弗!是深般若波羅蜜後時在北方當廣行。

  [2]《大智度論》卷67(大正25,531b16-b21):

  是般若波羅蜜北方當作佛事,是中說因緣:佛在時能斷衆疑,佛法興盛,不畏法滅。佛滅後過五百歲,正法漸滅,是時佛事轉難。是時利根者讀誦正憶念,亦華香供養;鈍根者書寫華香等供養。是二種人久久皆當得度,是故說當作佛事。

  62 夙習:積習,素所熟習。

  63 「夙習叁多」:1、多見佛。2、于諸佛所多供養,種善根。3、多親近善知識。

  [1]《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8(大正8,276b12-19):

  般若波羅蜜如是甚深、難見、難解、難知,寂滅微妙,誰當受者?爾時,阿難語諸…菩薩摩诃薩:能受是…般若波羅蜜,正見成就人。漏盡阿羅漢,所願已滿,亦能信受。複次!善男子、善女人,多見佛,于諸佛所多供養、種善根,親近善知識有利根,是人能受。

  [2]《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13(大正8,317c9-27):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深般若波羅蜜後時當在北方廣行耶?佛言:如是如是。舍利弗!是深般若波羅蜜後時在北方當廣行。舍利弗!後時于北方,是善男子、善女人,若聞是深般若波羅蜜,若書、受持、讀、誦、思惟、說、正憶念、如說修行,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久發大乘心,多供養諸佛,種諸善根,久與善知識相隨。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後時北方當有幾所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如說修行?佛告舍利弗:後時北方雖多有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少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深般若波羅蜜不沒、不驚、不怖、不畏。何以故?是人多親近供養諸佛,多谘問諸佛,是人必能具足般若波羅蜜、禅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屍羅波羅蜜、檀波羅蜜,具足四念處,乃至具足十八不共法。舍利弗!是善男子、善女人善根純厚故,能多利益衆生,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