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讲义▪P26

  ..续本文上一页水风灾。〔按:上述由小千、中千辗转集成的大千世界,谓之「三千世界」,或「三千大千世界」。是单指由小、中、大三个「千世界」而言,并不是指三千个大千世界。〕

  76 A、吉藏《百论疏》卷上之余(大正42,251a-b):

  阐陀论释作首卢迦法,佛弟子五通仙第说偈名首卢迦(强河反;Zloka)。

  B、玄应《一切经音义》卷71(大正54,769a):

  室路迦(旧言输卢迦,或云首卢迦,又言首卢柯,案西国数经之法,皆以三十二字为一室路迦,又多约凡夫作世间歌咏者,也此则阐陁论中之一数也)。

   C、Zloka:《梵和大辞典》,p.1361:汉译语有「偈、颂、诗、记句;名、名称、名闻、赞颂;世俗名誉」;音译词有「室路迦、输卢迦、首卢迦、首卢柯」。

  77 四预流支:「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详参《杂阿含经》卷30,大正2,215b;《相应部》(五五)〈预流相应〉(日译南传一六下,p.228)。

  78 《妙法莲华经》卷6,大正9,47c3-8:

  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另请参见《妙法莲华经玄赞》卷10,大正34,837b24。

  79 《妙法莲华经》卷4,大正9,30c7-14:

  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种种供养--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乃至合掌恭敬。药王当知,是诸人等已曾供养十万亿佛,于诸佛所成就大愿,愍众生故生此人间。

  ※另请参见《妙法莲华经玄赞》卷8,大正34,808a1-9。

  80 《瑜伽师地论》卷74,大正30,706c22-29:

  于大乘中有十法行,能令菩萨成熟有情。何等为十?谓于大乘相应菩萨藏摄契经等法,书持、供养、惠施于他,若他正说恭敬听闻,或自玩读,或复领受,受已广音而为讽诵,或复为他广说开示,独处空闲,思量观察,随入修相。问:如是十种法行,几是能生广大福德道?答:一切。问:几是加行道?答:一,谓第九。问:几净障道?答:一,谓第十。

   ※另请参见印顺导师《华雨集》第二册〈十法行〉,p.114。

  81 《般若经》说:「般若为诸佛母」:

  A、《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306,大正6,558b11-15:

  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依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证一切法真如究竟,乃得无上正等菩提。由此故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是诸佛母,能示诸佛世间实相。

  B、《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4,大正8,326a6-12:

  尔时,佛告须菩提: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般若波罗蜜能示世间相,是故佛依止是法行,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是法。何等是法?所谓般若波罗蜜。诸佛依止般若波罗蜜住,恭敬供养尊重赞叹是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出生诸佛。

  C、《大智度论》卷34,大正25,314a18-b18:

  问曰:上欲得诸功德及诸所愿,是诸事皆是众行和合所成,何以故但说当学般若波罗蜜?

  答曰:是经名般若波罗蜜,佛欲解说其事,是故品品中皆赞般若波罗蜜。

  复次,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父、母之中,母功最重;故佛以般若为母,般舟三昧为父。三昧唯能摄持乱心,令智慧得成,而不能观诸法实相;般若波罗蜜,能遍观诸法分别实相,无事不达,无事不成,功德大故,名之为母。以是故,行者虽行六波罗蜜,及种种功德和合,能具众愿,而但说当学般若波罗蜜。

  复次,如般若后品中说:若无般若波罗蜜,余五事不名波罗蜜;虽普修众行,亦不能满具诸愿。如种种画彩,若无胶者,亦不中用。众生从无始世界中来,虽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受世间果报已而复还尽。所以者何?离般若波罗蜜故。今以佛恩,以般若波罗蜜修行六事,故得名波罗蜜,成就佛道,使佛佛相续而无穷尽。

  复次,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普观诸法皆空,空亦复空;灭诸观,得无碍般若波罗蜜。以大悲方便力,还起诸功德业;此清净业因缘故,无愿不得。余功德离般若波罗蜜,无有无碍智慧。云何言欲得诸愿,当学檀波罗蜜等?

  复次,又以五波罗蜜离般若,不得波罗蜜名字。五波罗蜜如盲,般若波罗蜜如眼;五波罗蜜如坏瓶盛水,般若波罗蜜如盛熟瓶;五波罗蜜如鸟无两翼,般若波罗蜜如有翼之鸟。如是等种种因缘故,般若波罗蜜能成大事。以是故言:欲得诸功德及愿,当学般若波罗蜜。

  D、《大智度论》卷18,大正25,190b28-c2:

  诸佛及菩萨,能利益一切,般若为之母,能出生养育,佛为众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则为一切,众生之祖母。

  E、《十住毗婆沙论》卷2,大正26,29c20-22:

  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方便为父…以此二法出生诸佛。

  82 1、契经,2、应颂,3、记说,4、伽陀,5、自说,6、因缘,7、譬喻,8、本事,9、本生,10、方广,11、希法,12、论议。另参《大毗婆沙论》卷126,大正27,659c。

  83 《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华严)卷26〈十地品第22之4〉,(大正9,564b7-565a11):

  菩萨摩诃萨已习七地微妙行慧,方便道净,善集助道法,具大愿力。诸佛神力所护,自善根得力,常念随顺如来力、无畏、不共法,直心深心清净,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舍众生,修行无量智道,入诸法本来无生、无起、无相、无成、无坏,无来、无去,无初、无中、无后,入如来智,一切心意识,忆想分别,无所贪着,一切法如虚空性,是名菩萨得无生法忍,入第八地,入不动地,名为深行菩萨。一切世间所不能测,离一切相,离一切想,一切贪着,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坏,深大远离,而现在前。

  譬如比丘得于神通,心得自在,次第乃入灭尽定,一切动心,忆想分别,皆悉尽灭。菩萨亦如是,菩萨住是地,诸勤方便身口意行,皆悉息灭,住大远离。

  如人梦中欲渡深水,发大精进,施大方便,未渡之间,忽然便觉,诸方便事,皆悉放舍。菩萨亦如是,从初已来,发大精进,广修道行,至不动地,一切皆舍,不行二心,诸所忆想,不复现前。

  譬如生梵世者,欲界烦恼不现在前。菩萨亦如是,住不动地,一切心意识不现在前,乃至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现前,何况当生诸世间心。佛子!是菩萨随顺是地,以本愿力故。

  又诸佛为现其身,住在诸地法流水中,与如来智慧为作因缘。诸佛皆作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得是第一忍,顺一切佛法。善男子!我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汝今未得为得,是故勤加精进,亦莫舍此忍门。善男子!汝虽得此第一甚深寂灭解脱,一切凡夫离寂灭法,常为烦恼觉观所害,汝当愍此一切众生。

  又善男子!汝应念本所愿,欲利益众生,欲得不可思议智慧门。

  又善男子!一切法性,一切法相,有佛无佛,常住不异。一切如来不以得此法故说名为佛,声闻、辟支佛亦得此寂灭无分别法。

  善男子!汝观我等无量清净身相,无量智慧,无量清净国土,无量方便,无量圆光,无量净音,汝今应起如是等事。

  又善男子!汝今适得此一法明,所谓一切法寂灭无有分别,我等所得无量无边,汝应精勤起此诸法。

  善男子!十方无量国土,无量众生,无量诸法差别,汝应如实通达是事,随顺如是智。

  是菩萨诸佛与如是等无量无边起智慧门因缘,以此无量门故,是菩萨能起无量智业,皆悉成就。

  诸佛子!若诸佛不与菩萨起智慧门者,是菩萨毕竟取于涅槃,弃舍利益一切众生,以诸佛与此无量无边起智慧门故,于一念中,所生智慧,比从初地已来乃至七地,百分不及一,无量无边阿僧祇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所以者何?先以一身修集功德,今此地中,得无量身修菩萨道,以无量音声,无量智慧,无量生处,无量清净国土,无量教化众生,供养给侍无量诸佛,随顺无量佛法,无量神通力,无量大会差别,无量身口意业,集一切菩萨所行道,以不动法故。

  佛子!譬人乘船欲渡大海,未至大海多用功力。入海以风,无复艰碍。一日之行过先功力,于百千岁,所不能及。菩萨亦如是,多集善根,乘大乘船,入菩萨所行大智慧海,不施功力,能近一切诸佛智慧,比本所行,若一劫,若百千万劫,所不能及。」

  ※另参见《十住经》卷3(大正10,520c10-521b9);《大智度论》(卷10,大正25,132a18-b13);(卷29,272a);(卷48,405c-406a);(卷50,418a)。《成佛之道》(增注本)p.364。

  84 A、【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5〈成办品第50〉(大正8,328b):

  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众生,皆作信行、法行人、八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若智、若断,不如是菩萨一日行深般若波罗蜜,忍、欲、思惟筹量。何以故?是信行、法行人、八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若智、若断,即是菩萨摩诃萨无生法忍。(《大智度论》卷71,大正25,553ab9-18)

  B、【论】《大智度论》卷71,大正25,555a3-24:

  是时,诸天子赞叹般若波罗蜜,及行般若波罗蜜者,作是言:若三千大千世界中众生,皆作信行、法行,乃至辟支佛若智、若断。智者十智;断者二种断:有残断,无残断。学人有残断,无学人无残断。不如是菩萨一日行深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是诸贤圣智、断,皆是菩萨无生法忍。

  问曰:若诸贤圣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