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断,即是无生忍者,何以言不如?
答曰:信行等人,无大悲,舍众生故不如。无方便力,不能于涅槃自反。譬如众水会恒河,俱入大海;欲入海时,水势凑急,众生在中,无能自反,唯有大力者乃能自出。
复次,诸余贤圣智、断成就,菩萨始得无生忍而力能过之,是故胜。智、断功德虽成就,不及菩萨初忍。譬如大臣,功业虽大,不及太子。
复次,暖、顶、忍法,是小乘初门;菩萨法忍,是大乘初门。声闻、辟支佛虽终成,尚不及菩萨初入道门,何况成佛!
问曰:声闻、辟支佛法,是小乘,菩萨是大乘,云何言二乘智、断即是菩萨无生忍?
答曰:所缘同,如、法性、实际亦同,利钝智慧为异。又有无量功德,及大悲心守护故胜。
※参见:【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2〈通学品第74〉(大正8,381b23-c2)(《大智度论》卷86,大正25,659c5-13)。【论】《大智度论》卷86,大正25,662b16-24。
85 《妙法莲华经》卷1,大正9,7b26-c9:
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86 《杂阿含经》卷41(1129经),大正2,298c29-299a7:
有四沙门果,何等为四?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何等为须陀洹果?谓三结断,是名须陀洹果。
何等为斯陀含果?谓三结断,贪恚痴薄,是名斯陀含果。
何等为阿那含果?谓五下分结断,是名阿那含果。
何等为阿罗汉果?若彼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阿罗汉果。
87 「无诤三昧」之意义:
《大毗婆沙论》卷179,大正27,898a13-899a6:
云何无诤行,乃至广说?
问:何故作此论?
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我弟子中善现苾刍住无诤行第一。虽作是说,而不广辩。云何无诤行?无诤名何法?彼经是此论所依根本,彼所不说者,今应说之,故作斯论。
问:云何无诤行?
答:一切阿罗汉善达内时,外不如是,若亦善达外时,名无诤行。云何内时?谓自相续中所有烦恼。云何外时?谓他相续中所有烦恼。遮此烦恼,名为善达。一切阿罗汉于自相续所有烦恼,皆已遮断;于他相续所有烦恼,则不决定;若亦能遮,名无诤行。
有说:时谓三时:即日初分、日中分、日后分。于此三时,制诸烦恼,名为善达。一切阿罗汉于自相续三时烦恼,皆已制断;于他相续三时烦恼,则不决定。若亦能制,名无诤行。
有说:时谓六时:即日夜各初、中、后分。于此六时制诸烦恼,名为善达。一切阿罗汉于自相续六时烦恼,皆已制断;于他相续六时烦恼,则不决定。若亦能制,名无诤行。
尊者妙音说曰:非谓无有自相续中烦恼故,名无诤行;但以能遮他相续中烦恼诤故,名无诤行。所以者何?诤是对他之名,非对自故。
问:何故遮制烦恼,名为善达?
答:要由方便觉慧现前,方能遮制自他烦恼故名善达。
问:无诤名何法?
答:令他相续无杂秽转,谓诸烦恼能为津润垢腻杂秽,得无诤者,不为他相续中烦恼之所津润垢腻杂秽,即是远离他相续中诸烦恼义。
有说:此文应言:于他相续无遗余转,谓得无诤者,如于自相续烦恼永断无余;如是于他相续烦恼,亦能遮制令无有余;即是遍遮他相续中应令彼起诸烦恼义。
有说:此文应言:于他相续无差别转,谓得无诤者,如能遮亲相续中烦恼,令其不生;如是亦能遮怨及中相续中烦恼,令其不起;即是平等遮制他相续中诸烦恼义。
问:善达外时,无杂秽转有何差别?
答:善达外时,谓慧无杂秽转,谓烦恼不起。
复次,彼阿罗汉行五种法,令他相续烦恼不起。何等为五?一、净威仪路;二、应时语默;三、善量去住;四、分别应受不应受;五、观察补特伽罗。
净威仪路者:彼阿罗汉先一处坐,若他来者即观其心:以何威仪令不起结?若知由此生彼结者,即便舍此住余威仪。若不起结,即如本住先住。余威仪亦尔。
应时语默者;彼阿罗汉见他来时便观其意:为应与语?为应默耶?观已若见语起彼结,虽极欲语,即便默然。若见由默起彼结者,虽不欲言,而便与语。若涉道路见二人来,即观:谁应先可与语?观已,若见与此语时,彼起结者,即与彼语。与彼亦然。若俱与语而起结者,即便默然。俱默亦尔。若语、若默俱起结者,即为避路令不起结。
善量去住者:彼阿罗汉随所住处即便观察:我为应住?为应去耶?若见住时,起他结者,处虽安隐,资具丰饶,随顺善品,而便舍去。若见由去,生他结者,处虽不安,资缘匮乏,不顺善品,而便强住。
分别应受不应受者:彼阿罗汉若有施主以资具施,即观其心:为应受?为不应受?观已,若见受起彼结,虽是所须,而便不受。若见不受起彼结者,虽所不须,而便故受。
观察补特伽罗者:彼阿罗汉为乞食故,将入城邑里巷他家,观察此中男女大小,勿有因我起诸烦恼。若知不起,便入乞食。若知起者,虽复极饥,而便不入。无如是事为分别故,假使一切有情,因见我故起烦恼者,我即往一无有情处断食而死,终不令他因我起结。
彼阿罗汉修行如是五种行法,则能遮他相续烦恼,令不现前。
问:何故阿罗汉已得解脱,而修此法自拘缚耶?
答:彼阿罗汉先是菩萨种性,不忍有情造恶招苦,为拔彼故,恒作是念:我无始来与诸有情互起缠缚,轮回五趣,受诸剧苦;我幸得免,复应救彼。又作是念:我无始来或作倡妓,或淫女等鄙秽之身,百千众生于我起结,尚由此故,长夜受苦,况我今者离贪恚痴,为世福田,于我起结,而不招苦!故我今者不应复作烦恼因缘。故阿罗汉虽自解脱,而为有情起无诤行。
※《大智度论》卷11(大正25,136c23-137a21)。
88 得无生忍:
[1]《大般若经》卷529,大正7,714c1-3:云何名为无生法忍?谓令一切烦恼不生,微妙智慧常无间断,观一切法毕竟不生,是故名为无生法忍。
[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6,大正8,341b1-6:是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以是自相空法,入菩萨位,得无生法忍。何以故名无生法忍?是中乃至少许法不可得,不可得故不作,不作故无生,是名无生法忍。菩萨摩诃萨以是行类相貌,当知是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
[3] 印顺导师〈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华雨集》第一册,p.140-141:不退转的菩萨,得无生法忍。忍是一种智慧,与忍辱的意思是不同的。此处,可以将这忍字解释为透彻的认知,即能够将事物在内心中认得清清楚楚,能够透彻地了解它,这便是忍;所以忍是智慧的别名。能够证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智慧,即称之为「无生法忍」。所以忍所通达的所缘境界,是无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真理。
89 释迦菩萨在过去第二阿僧祇劫满时,得燃灯佛授记。
※覆发掩泥:
[1]《佛本行集经》卷3,大正3,667c3-20:
时然灯佛以神通力,变一方地,如稀土泥。时彼人众见此路泥,各各避行,无有一人入于泥者。我时行见,速往泥所,见彼泥已,即生此念:如是,世尊!云何令践此泥中行?若泥中行,泥污佛脚,我今乃可将臭肉身于此泥上作大桥梁,令佛世尊履我身过。我时即铺所有鹿皮,解发布散,覆面而伏,为佛作桥。一切人民未得践过,唯佛最初蹈我发上。如是供养然灯佛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故,复生是念:愿此然灯如来世尊及声闻众,足蹈我身及头发上,渡于此泥。复发此愿:愿未来世得作佛时,如今然灯如来无异,如是威德,如是势力,作天人师。又愿:我今尽此身命,若然灯佛不授我记,我终不起于此泥中。当是童子布身发时,是时大地六种震动,所谓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中涌边没,边涌中没。
[2]《大智度论》卷4,大正25,87a7-19:
如是菩萨一阿僧祇过,还从一起。初阿僧祇中,心不自知:我当作佛?不作佛?二阿僧祇中,心虽能知:我必作佛,而口不称:我当作佛。三阿僧祇中,心了了自知得作佛,口自发言,无所畏难:我于来世当作佛──释迦文佛。从过去释迦文佛到剌那尸弃佛,为初阿僧祇,是中菩萨永离女人身。从剌那尸弃佛至燃灯佛,为二阿僧祇,是中菩萨七枚青莲华供养燃灯佛,敷鹿皮衣,布发掩泥。是时燃灯佛便授其记:汝当来世作佛,名释迦牟尼。从燃灯佛至毗婆尸佛,为第三阿僧祇,若过三阿僧祇劫,是时菩萨种三十二相业因缘。」
※另参《增壹阿含经》卷11,大正2,598c2-599a24;《大般若经》卷539,大正7,772b29-772c1。
90 洼:低陷,小水坑。
91 [1] 得无生法忍菩萨佛为授记:
《大般若经》卷336,大正6,726b18-27:
佛告善现:如汝所见诸法实性,即是菩萨摩诃萨无生法忍,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无生法忍,便为如来应正等觉授与无上正等菩提不退转记。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于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等殊胜功德,精进修行,常无懈惓,不证无上正等菩提、一切智智、大乘妙智,无有是处。所以者何?善现!是菩萨摩诃萨必已获得无生法忍,乃至无上正等菩提,于所得法无退无减。
(《大智度论》卷74,大正25,579c21-580a16)
[2…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